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7917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

《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82-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考前点点清地理必修3Word格式.doc

纬度位置

地处中纬度,位于温带

地处中纬度,位于亚热带、温带

海陆位置

岛国,亚欧大陆西岸

岛国,亚欧大陆东岸

地形

特点

地势低平,低山丘陵相间

山地丘陵为主,多火山地震

成因

----------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海陆热力差异,受季风影响

水文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航运便利

河流短小,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

地势低平;

气候湿润,水量丰富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气候比较湿润,水量丰富

矿产、能源

煤铁石油较丰富

矿产贫乏

农业

畜牧业为主

种植业为主

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牧草生长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

工业

分布区

老工业区集中在太平洋沿岸

老工业区集中在英格兰中部

区位条件

国内原料燃料缺乏,利用优越海洋运输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

3.案例二:

我国三大自然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海拔较低,平原广阔

海拔较高,多山地、高原、盆地

海拔最高,高原为主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终年少雨

高原气候,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受季风影响

深居大陆内部

海拔高

多外流河

以雨水补给为主,夏秋为汛期,冬春为枯水期

多内流河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夏季汛期,冬季断流(季节性河流)

西北部为内流区,东南部为外流区,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北方旱地农业,主要粮食作物小麦;

南方水田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灌溉农业、草原牧业、山地牧业

高原畜牧业;

河谷农业;

南方水热充足;

北方热量少,水分少;

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

海拔高,气候严寒;

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人口

城市

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集中于山麓绿洲地带、河流沿岸,呈点状、带状分布

集中于河谷地带

4.案例三:

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人教版)

松嫩平原

长江三角洲

地理位置

位于温带,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位于亚热带,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长江入海口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西部降水较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

土地条件

黑土广布,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

石油丰富

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等,一年一熟;

西部发展畜牧业

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重化工基地

综合性工业基地

考点三:

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案例一:

长江中下游平原(人教版)

(1)影响:

①开发早期,水系稠密成为人们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人们开垦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②成长阶段,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利用水系发展交通,改良土壤发展水稻生产;

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桑蚕、棉花生产基地;

③后期阶段,耕地规模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下降;

(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对策:

①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产值的农产品;

②发展科技,提高单产等;

2.案例二:

美国匹兹堡

①初期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制约较少,人类对环境影响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美国“钢都”发展有利条件:

煤铁资源丰富;

五大湖和运河的水运条件;

②成长阶段,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城市由点到面扩展,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

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出现城市芝加哥、底特律、布法罗等;

③后期阶段,出现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

高失业率,人口减少(大量外迁)等。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②加大技术革新,改造传统部门;

③发展潜力大的新兴工业部门;

④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等;

考点四:

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教版)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的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称为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区域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2.运用案例,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劳动力因素:

案例:

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日本(5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等地(60—7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80年代)→我国中西部地区(90年代后期);

原因:

不同地区,劳动力数量、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成本差异较大;

转移规律: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导致产业在空间上不断转移;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20世纪60年代的东亚出口加工区;

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转移规律:

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较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基础设施、提供优惠条件和服务、提供劳动力等),以减少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投资;

(3)市场因素:

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

一方面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限制,因此企业为避开限制,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4)其他因素:

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案例:

我国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

广东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日本传统产业向海外转移等;

3.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入区和迁出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可分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

如信息产业处开发和增长期,纺织工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

如东亚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迁入区会带来环境污染,迁出区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4)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迁出区常会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迁入区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考点五:

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

(1)积极意义:

社会效益:

①改善供水区的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②缓解地区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经济效益:

③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

生态效益:

④增加城市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

⑤缓解地下水位下降和漏斗面积扩大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2)环境问题: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会上溯,引起河口盐度升高;

②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不利于净化长江下游排放的污水,降低水质;

④对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⑤东线工程沿线地区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积极影响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对东部地区

①提供廉价能源(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带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发展;

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改善东部大气环境;

对西部地区

①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动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③强力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④增加就业机会;

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需求,保护环境;

不利影响:

管道经过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要严格保护沿线环境。

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一.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1)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土壤——黄土由粉砂粒组成,土质疏松,孔隙多;

人为原因:

①不合理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

露天开矿;

无计划地建窑洞、修路等;

②破坏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2)危害:

①对当地:

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农产下降;

②对河流中下游:

黄河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洪涝灾害加剧;

(3)措施:

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②压缩耕作用地,建立高产稳产农田;

③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

④对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人教版)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2)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平地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

人为因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等;

(3)危害:

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4)防治措施

防治核心:

人与自然的协调

防治内容:

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三是恢复已经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具体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如封沙育草、保护植被、营造防沙林带;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注意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④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⑤控制人口增长;

3.案例三: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人教版)

(1)森林的环境效益:

调节气候;

稳定大气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