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教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训过程:
引入:
实例引入,问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你长大喜欢做什么?
孩子说,我喜欢做一名小丑。
中国的妈妈说:
这孩子胸无大志,没什么大出息。
美国的妈妈说:
很好,你很有理想,希望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东北大学校长在全国心里工作会议上说:
戴眼镜的都是中国孩子,不能生活自理的都是中国孩子,有心理问题的都是中国孩子。
虽然说的过于严重,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中国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的多于外国孩子。
那么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标准是怎样的呢?
1946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上的完满,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早在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就预言: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现在这种痛苦已经在教师和其他群体中体现出来了,但解决还仅仅才开始。
一、什么是健康
1、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
2、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
健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道德健康。
3、健康的具体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上述第1-5项都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要求,6——11是身体其他方面的要求。
心理的健康相对来说却不如身体检查这样简单明确。
有人说,我心里想的什么,我要是不说,你怎么能知道呢?
我要是说了,却不是我的真心话,你又怎么能知道呢?
是的,至今也没有发明出一种仪器,可以精确判断人的思维动态的全貌,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心理学就是一笔糊涂账,可以主观臆测,信马由缰。
古人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心理学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手段之一。
一个人心有所思,就会在行动和语言中表现出来,如同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从中就能分析出冰山的体积和成分。
通过人的行动和语言判断一个个的心理健康状态的例子有很多:
案例1:
领导——同志——发火——后果。
其实你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领导我会怎样,我们应该怎样。
心理问题(情绪不稳定,压力无法排解等)会影响我们的人际,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甚至会影响我们对事态发展的客观判断等等,这里说的人际、工作效率、判断能力等都是社会功能的范畴。
案例2:
教师的焦躁情绪对学生造成的影响。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
(二)心理健康标
1、世界卫生组织:
(1)人格完整;
自我感觉良好;
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
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也就是,我做什么事都很有信心,并且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和潜能可发挥。
)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当然这个信任不包括百分之百,百分之八十就足够了)
(3)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简单地说就是有理想,有事业心,并且不断为理想而努力、进取。
2、我国的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三)人类心理健康状况
统计表明,全人类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6%,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只占9.5%,有84.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心理治疗针对那些不正常的6%(医院里医生的事),而心理咨询关注的是那些84.5%的有小问题的正常人(即在心里的某一方面出现点异常)。
(四)判断心理健康与否,要注意:
1、个体是否心理健康与个体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完全是一回事。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不能简单地凭一时一事下结论。
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而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正如伤风感冒一样,谁也不能完全避免。
只要有办法解决问题,便是健康。
换言之,健康是指自己有办法对付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没有问题。
2、心理健康与心理病态之间没有确切界限,只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宽泛的范围。
在心理病态范围内,至少可以分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等级;
结合自身情况,讨论作为教师,什么状态才是健康的状态?
(五)、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
近50年来的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都是心因性疾病。
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
过去--肺炎、结核、大脑炎;
现在--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
主要原因:
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美国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
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
哈佛大学学者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岁至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
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生理学家的实验:
生气十分钟会耗费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
生气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比其它情绪发生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大动肝火身体产生的毒素能浸入人体的五脏六腑各个器官,相当于服用的5毫升毒药。
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
那什么职业的人生气最多?
无疑是我们教师,而且是小学教师。
三、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
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此后不久,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
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语言暴力”严重。
教师目前已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
在他接治的精神心理疾患者中,教师患者位居前列。
本学期我们学校对中小学教师展开了心理健康的进行抽样调查。
发现:
37.4%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6.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5。
8%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当然,这个调查不太可靠,因为送出84份卷子,只收上57分卷,还有2份是作废的,还有的是找别人给勾画的,所以数据不可靠。
但也能说明点问题,肯定有极少部分人有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3:
2003年11月4日“花季少女跳楼自杀事件”
案例4:
女教师的心理障碍
案例5:
男教师心理障碍
案例6:
吉林某区李某校长上任不到一周,因压力过大,跳楼自杀。
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
这就又涉及到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了。
四、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
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
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
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
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例如:
同样检查出是癌症,治疗的方法也基本相同,为什么有的人能活好几年,而有的人多则几个月,少则十几天就一命呜呼了呢,原因很简单,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因素有关。
身心疾病也称为身心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
发病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
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并心律不齐、胃肠溃、气管哮喘、甲亢、糖尿病、月经失调、阳萎、神经性皮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等。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有钱难买我愿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
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为什么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我们的产品是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