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二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二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届高三高考模拟二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
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
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
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
“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
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
是满足于模仿那些被大师们使用过的程式技巧,还是那一种使大师能够成为大师的流派精神?
“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
相信这种割裂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
B.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C.“技”是在将“意”化“有”时为了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程式固定下来形成的。
D.“技”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了这一问题。
B.文中用细胞与生命、词语与文章的关系比喻程式与戏曲的关系,通俗易懂。
C.文章在得出“戏”与“技”的关系结论后,论述了这一结论对京剧传承与创作的影响。
D.文章结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使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欣赏到“技”的美妙。
B.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C.只有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D.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的割裂关系造成的戏剧发展的困扰,这一困扰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等因素而逐渐消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西魏的微笑
薛林荣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
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
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释迦五印”之一的“无畏印”;
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
舒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
鼻梁高而修直,额头宽广。
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线却动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
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巅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
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
那么,她的原型是谁?
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
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封的第一位皇后。
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
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
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
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公主,立为“悼后”。
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发为尼。
但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
当柔然国再次兴师百万进犯西魏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
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
乙弗氏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
在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
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己,年三十一岁。
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题。
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
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
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下游溯流而上,为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
这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韵反映得恰到好处。
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这是由于皇宫的眷顾。
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
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无不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
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丽女佛”的无上典范。
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
大慈大悲、美丽矜持、和蔼可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
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
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
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但拜谒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
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庄严如法,安详自在。
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
(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4期)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工笔细描写它的高度、手形、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的微笑,形神兼备。
B.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最后被逼自尽。
C.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
D.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
5.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分)
6.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明确了政策导向,优化了产业环境,有效推进了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较快增长,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竞争力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看,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文化产业因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具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特点,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十八大以来“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数据总结》)
材料二:
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方向,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长足发展机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314亿元,比2015年增长7.5%。
在此基础上,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迎来更高速发展,并进入深耕细作,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产品进一步融合,我国文化产业迈入发展黄金期。
业内将中国消费结构的发展划分为三次升级,分别是基本生活用品消费、电器消费、汽车和住房消费,并预言,第四次消费升级会向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类消费转变,文化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际上,文化消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进,其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持续增加。
统计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着巨大前进空间。
(摘编自《文化产业:
提升国民幸福总值》2017年12月15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三:
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要影响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必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应体现“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赞赏带着血性和担当的电影《战狼2》高扬国威,为中国文化产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出示范;
取材于真实故事的《湄公河惨案》横空出世,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运营探路。
他评价说,“这两部电影都是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典范,讲述中国故事,讴歌伟大时代,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
”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的定位,把文化放到了兴国强国的高度,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表示,文化工作者应有更高的使命和更广的视野,真诚记录和展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成长足迹,艺术地告诉人们中国历史的真相和发展走向,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广泛传播注入更多的精神内涵,让文化成为激励全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