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6423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

《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体育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文档格式.docx

9次评论:

0条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依照如此标准,学校教育的职能当从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定位,致力于培育学生价值,提升其未来适应性,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校教育因此设置的一系列旨在创造并提升学生价值的活动与课程,在本质上可归结为“你知道什么”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人力资本积累,但人力资本本身是静态的,学校在学生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投入的资源、时间和精力能否被视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行为,关键还要看学生本身是否愿意或能够将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积极地转化为不同层面的绩效,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能够体现“你是谁”和“你想成为谁”的心理资本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因此,要有效提升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重视学生人力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

1 心理资本内涵及其重要性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教育与培训上的投资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储备。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学生的人力资本积累主要通过德育、智育和体育等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修来完成,在名义上可用学历层次和各种社会认可的证书来进行标定。

但已有的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都显示,学生人力资本积累与个体、组织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绩效产出指标虽有关联,但关联程度并不高,甚至有些情况下还呈现负相关关系。

比如,王志刚和蒋慧明的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学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是:

大专、大专以下、大学、研究生,总体表现出学历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的状况[1]。

另有多项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并不高,且这种贡献似乎并无长期的产出增长效应[2-4]。

由此看来,受教育者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所积累的人力资本,既不能等价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与个性完善,也不会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的各个层面的绩效产出[5-6]。

因此,不论从个性完善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都需要对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与对应的不同层面绩效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反思,并以此来指导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资本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性心理状态,2005年由Luthans等人[7]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意指一种志在必得又精耕细节的自信或自我效能(confidence/selfefficacy)

、信步未来又倾力当下的乐观(optimism)、目标坚定又张弛进退的镇定(hope)、逆境自胜又直面变革的坚韧(resilience)。

自心理资本概念提出以来,因其对个性的完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的各个层面的绩效产出都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故而得到包括教育教学领域在内的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认同[8-12]。

首先,心理资本既是个性完善的窗口性观测指标,又能有效预测个体的主观和客观成就。

个性完善可具体分为身心健康,对未来乐观并积极准备。

在身心健康方面,诸多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胆固醇、皮质醇等生理指标,以及与之相关的幸福感的体验、消极情绪和睡眠障碍的消除、心血管疾患的康复和人体免疫水平的提升[13-16],以及灾后心理疾病的恢复等身心健康指标之间都存在积极的正相关关系[17-19]。

在对未来保持乐观并做好积极准备方面,现有研究发现,心理资本水平高的个体对未来的工作绩效持更积极的期盼,面对有挑战性的工作时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得更自信。

这些积极的心理状态驱使他们更加自愿地在工作上付出更多的努力并在绩效上有更好的表现[20-23],因此,心理资本不仅能有效预测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留任倾向、组织公民行为等个体主观成就变量[24-25],还能有效预测个人收入、晋升频率等客观成就变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心理资本对主观和客观的各类成就变量的预测和解释力,都远胜于个性和核心自我评价等指标,且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7][14][20-22][26-28]。

其次,心理资本能积极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并对人力资本与不同层面绩效产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定向和强化作用[24][29]。

如Siu等人及Meyers等人的研究发现,学生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度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30],进而促进了学生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效用的发挥[31]。

综上所述,心理资本既是个性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积极地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并使其向不同层面的绩效产出转化,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既是学校教育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2 当前我国更需重视学生心理资本培育重视并强化学生的心理资本的培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这对于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其改革而言,尤其显得重要而紧迫。

首先,重视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是我国教育界回归教育本真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有用性的追求远远重于有意义的追求,教育被严重异化了。

有意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对受教育者健康心智和高尚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强调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幸福而愉快,注重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心智和品性的培养,使他们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懂得关爱别人和社会,懂得对社会和他人承担责任和义务,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理性、高尚和美好;

而有用的教育则强调教育的有用性和事功性,造成教育的本真属性与实践活动中的精神相互对立和冲突,消解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为此,近年来学者们一致呼吁,学校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仅仅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来培养,首先必须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来培养,学校教育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富于建设性和超越性,愉快而有意义,提倡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32-33]。

不论全人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本质上都是以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为出发点和逻辑归属,进而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并积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人教育充分汲取了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在教育上的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和整体的发展,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在于促进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展现,因此全人教育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开发,还特别重视他们在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等方面潜能的识别和开发[34],学校教育要注重将学生的“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会一体”、“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35]。

因此,全人教育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性、精神各方面的发展[36]。

“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主体的人,一个有情感有智慧的人;

同时,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在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意志诸方向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37]。

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38]。

所以,素质教育与全人教育在本质上相融相通,因为学生的德、智、体、美不是机械割裂的,也不是简单并列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融合的结果就是人格。

人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格的高下和优劣。

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39]。

基于前述心理资本的操作性定义,以及如上对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义回顾,可以看出,如果学校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足够重视,那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等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落地生根,更休言开花结果。

其次,重视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是有效抑制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普遍应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应然选择。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普遍应用,学生心理资本培育赖以的语言中介性、主体性、目标导向性、情感精神性、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等教育交往的本质规定发生了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个人交往、交往的情感性、交往的自主性等的迅速减少[40]。

据艾瑞咨询的调查结果,我国人均日均使用各类媒体的时间从2011年的4.96小时增长到2015年的6.10小时,五年间增长的时间主要来自对手机和电脑等数字媒体的接触时间的增多,从1.79小时飙升到3.08小时2。

虽然我们没有查询到专门针对学龄人口的调查数据,但根据经验观察,学龄人口每日接触数字媒体的时间应该超过全国人均水平。

学生每天长时间接触各类数字媒体,会导致大脑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必然导致一对一人际交流技能的退化,人类互动和交流的途径被削弱。

而一旦离开电脑,孤离、疲倦、易怒和注意力分散等新形式的精神压力随之而来,这种技术性大脑倦怠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他们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向不同层面绩效产出的积极转化。

所以,远离或者与数字媒体保持健康距离,已成为社会各界强烈的呼声[41]。

综上所述,教育如果只关注学生人力资本的培育,忽视了能对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和效用发挥起到促进、活化、定向、倍增等积极作用的心理资本的培育,那么,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和效果不仅会大受影响,其所积累的人力资本也难以有效转化为完善的个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的各个层面的绩效产出。

所以,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人力资本的培育,更要重视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

3 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体育具有独到优势毛泽东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2号上以“二十八画生”署名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以下简称《体》)一文,堪称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经典文献。

《体》文认为,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还能积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对应的智育和德育的形成和发展,“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

夫知识之事,认识世间之事物而判断其理也。

于此有须于体者焉。

直观则赖乎耳目,思索则赖乎脑筋,耳目脑筋之谓体,体全而知识之事以全。

故可谓间接从体育以得知识”。

然而,《体》文最为精要之处,在于对体育的心理资本培育功能的精到诠释。

“善其身无过于体育。

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

”“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事实证明,善体育者与长于体育者,心理资本水平更高,他们不仅在面对困难时更为乐观,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信,更能表现出坚韧和镇定的意志品质,更有可能将所积累的人力资本成功转化为不同层面的绩效产出。

“(体育)足以调感情。

……又足以强意志。

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

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

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

……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

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

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

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

化家为国,敢为而已;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

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

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躯也。

”体育是集运动人体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与行为科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及人文等多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同时由于体育课的实施主要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来完成,这决定了体育教育必然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因而体育对于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独到优势[42][43]。

因此,理论界一直在呼吁学校教育体系要充分重视对体育的心理资本培育功能的发掘。

如罗建萍、徐武(2001)认为,体育教育要改变以往把“身体”当作纯粹的“运动的工具”、忽略人的主体感受以及“身体”的主体性倾向,而体育教育中对这种包括但不限于主动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的主体性人格培育的弱视,直接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和保护,妨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这两位学者进而呼吁,体育教育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确立,让学生在运动中把握感受,自我判断,自我测评,在运动中体会人际的互动、合作的效益、以及协作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