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6356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各章重点整理(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行为主义:

S----R

认知心理:

S----O----R

(3)可以从可观察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会聚性证明法)

认知心理学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即把不同性质的数据会聚到一起,而得出结论。

(4)人脑与计算机在功能上可以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能够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3、人脑与计算机的关系

1、都有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储存和提取

2、都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

(但计算机与认知过程的这种类比,只是技能性质的类比,主要涉及的是人和计算机的逻辑能力,而不是计算机硬件和人脑的类比。

第二章知觉

自上而下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下而上加工:

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的阶段或水平.由于是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因而称为自上而下加工.

模式:

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

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

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

原型:

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特征:

构成模式的基本元素和成分。

特征察觉器:

只对有一定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或有最大反应的一些专门化的神经细胞。

结构优势效应:

指上下文或者整体的结构在模式识别中所起的有利的作用.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字母优势效应:

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客体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线段.

理论

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这被称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2、知觉的刺激物说

刺激物说与假设考验说相反,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

其著名代表人Gibson(1950,1966,1979)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

3、模板说、原型说、特征说,及其三者的关系,“鬼城”模型

模板说:

模板(Template):

与外部刺激的对应关系----一一对应

匹配方式---最佳匹配

原型说:

原型(Prototype):

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与外部刺激的关系--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匹配方式---近似匹配

特征说:

特征(Feature):

构成模式的基本元素和成分

观点:

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与刺激的关系---是构成刺激的基本元素和成分

匹配方式---最佳匹配

实验

1、p26-27

实验名称:

字词识别实验(靶子词的识别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改变刺激呈现时间来研究自下而上加工通过改变上下文的字词的数目来研究自上而下加工。

实验者:

Tulving,Mandler,Baumal(1964)

实验结果:

随着呈现时间的增加,无论有无上下文,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都逐步提高

不论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文的靶子词的正确识别率均高于无上下文的

随着靶子词呈现时间逐渐增加,有上下文的和没有上下文的识别率的差别反而缩小了

结论:

知觉过程既需要环境提供信息,也需要知觉者背景信息,即一般的知识等.知觉者操纵这两种信息,进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才能进行有效的知觉

2、p44-45

字母识别实验

研究字词优势效应

Reicher(1969)

实验材料:

单个字母----如D

一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字词--如WORD

由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如ORWD

实验步骤:

先给被试呈现一个注视点;

然后短暂地呈现上述刺激材料中的一种

进接着呈现掩蔽刺激和供选择的两个字母.这两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靶子字母的位置;

要求被试回答这两个字母中的哪一个是刚才在刺激材料中的这个位置上看见过的,记录其正误.

结果:

无论事先告诉或不告诉供选择的字母,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对字词优势效应的解释:

认为词可借助上下文和缀字规则而进行推理.

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导致的;

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

也可以用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然后再有局部加工.但是,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这样使字词中的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

3、举出特征说的例证实验

Neisser(1964)的字母识别实验p39;

关于固定网像或静止网像的实验;

附:

【线段识别实验(客体优势效应)】

Weisstein&

Harris(1974)

用阴极射线管来呈现刺激材料

刺激材料含有所要觉察的靶子线段和一定的上下文图形.

实验之前,被试先熟悉没有上下文图形的4个单独的靶子线段

实验在暗室中进行,被试先需将双眼对准荧光屏上的一可见的注视点

然后自己启动开关,在荧光屏上,立即出现一个含有靶子线段和上下文的图形.

然后出现掩蔽刺激并持续100ms,

要求被试确认刚才刺激图形中看到的是4个靶子线段中的哪一个,并按一个相应的按钮作出反应.主试予以反馈.

在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的线段识别起来要优于组织较差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

问题

1、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的关系

两种加工的方向不同,两者结合而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

如果没有刺激的作用,那么单靠自上而下加工则只能产生幻觉.但是,只有自下而上的加工,所要负担的工作必将太重,也难于应付一些刺激所具有的双关性质或不确定性.

2、字词优势效应的三种解释

第三章注意

双耳分听:

就是指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鸡尾酒效应:

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你对周围的人们交谈是不能识别的,但你对偶然传来的你的名字是能觉察和识别的.

追随技术:

在实验中,同时给被试的双耳以刺激时,要被试复述实现规定的那只耳朵所听到的项目,利用复述使被试尽可能地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追随耳),而不注意另一只耳朵的信息(非追随耳).

控制性加工:

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者的环境,受人有意识地控制。

自动加工:

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一旦形成很难予以改变。

1、三种模式的含义、观点、提出者、共异点

一 过滤器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

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二衰减模型

Treisman(1960,1964)

她认为:

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有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这两种的比较:

这两个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过滤器的位置在这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的作用又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不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三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SelectionModel)

Deutsch和 Deutsch(1963)

他们认为:

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

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看法.

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这个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这个模型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2、中枢能量理论及其优缺点

并不存在一个瓶颈结构,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优点:

能较好地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生的各种复杂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缺点:

该理论着眼于注意过程的整体,但没有深入到过程的内部.

3、卡尼曼的能量分配模型

Kahneman(1973)的能量分配模型

唤醒

资源分配方案

资源分配方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唤醒的能量

(2)当时的意愿

(3)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4)个人的长期倾向(无意注意)

Norman和Bobrow进一步区分两类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

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地进行.

材料限制过程:

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实验视觉搜索实验(Schneider&

Shiffrin的实验)

Schnei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