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最全版.docx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最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最全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最全版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指南解读(最全版)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ESC)发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2012ESC指南)的统计数据[1],估计发达国家房颤患病率为1.5%~2.0%,患者平均年龄75~85岁,且患病率有持续升高的趋势。
在我国,根据2004年的发布数据,30~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
作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每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
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的核心策略,但我国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严重不足。
为此,本文将详细分析各国新版房颤抗凝指南,了解全球各国房颤抗凝治疗现状。
各国指南包括:
2012ESC指南,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CC)、美国心律学会(HeartRhythmSociety,HRS)和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ofThoracicSurgeons,STS)联合发布的房颤患者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4AHA/ACC指南)[2],2014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forHealthandClinicalExcellence,NICE)发布的房颤诊疗指南(以下简称2014NICE指南)[3],2014年加拿大心脏病学会(CanadianCardiovascularSociety,CCS)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4CCS指南)[4],以及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ACCP)发布的第9版抗栓治疗及预防血栓形成指南(以下简称2012ACCP-9指南)[5]。
并结合房颤抗凝治疗的2012年中国专家共识[6],以期帮助更多的临床医师选择更加合理的房颤抗凝治疗决策。
一、脑卒中及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方面,各国新版指南分别推荐CHA2DS2-VASc评分或CHADS2评分(见表1)。
目前多个队列研究已证实,在识别"真正低危"(年龄<65岁和孤立性房颤)的房颤患者方面,CHA2DS2-VASc评分较CHADS2评分更好;在识别发生脑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房颤患者方面,CHA2DS2-VASc评分与CHADS2评分相当或可能更好[7,8,9]。
另有研究证实,同样是CHADS2评分为0分的患者,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高,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也随之增多(见表2)[10]。
因此,CHADS2与CHA2DS2-VASc评分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筛选出真正脑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作为抗凝治疗的对象,而后者则筛选出真正低危的房颤患者避免过度抗凝治疗。
可见不能盲目认为CHA2DS2-VASc评分仅仅是CHADS2评分的补充或者一定较CHADS2评分更为先进。
表1
CHADS2评分与CHA2DS2-VASc评分危险因素及对应分值
表2
CHADS2评分为0的患者不同CHA2DS2-VASc评分的1年事件发生率
(一)CHA2DS2-VASc评分:
2012ESC指南、2014ACC/AHA指南及2014NICE指南均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取代CHADS2评分进行评估。
根据2011年ESC指南公布的数据,欧洲及美国等各发达国家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见图1,其中我国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仅为11%)及口服抗凝药物(oralanticoagulant,OAC)达标率(见图2,其中我国达标率为36%)均在50%以上,因此以上三版指南强烈推荐临床医师更多关注"真正低危"患者的识别,这些患者的绝对事件发生率很低,不建议抗凝治疗。
而且,有研究证实CHA2DS2-VASc评分可以改善"低危"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的脑卒中风险评估[11]。
图1
全球不同地区高危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情况
图2
全球不同地区OAC使用达标率情况
(二)CHADS2评分:
在我国,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比例仅约10%,OAC使用的达标率也仅约36%,大致相当于欧美等国家刚开始推行CHADS2评分时的抗凝治疗率。
因此,结合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2012年房颤抗凝治疗专家共识仍推荐CHADS2评分进行评估,识别最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的高危患者,降低脑卒中发生率。
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对于部分抗凝治疗条件充分的中心性医院房颤专科或抗凝治疗专科,可试行CHA2DS2-VASc评分,避免抗凝治疗过度。
2014CCS指南及2012ACCP-9指南亦将CHADS2评分作为房颤患者评估脑卒中风险的主要依据。
二、出血风险评估
抗凝治疗可增加患者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风险,这也是抗凝治疗致死和致残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因此对于所有正在使用与即将开始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均应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目前,临床上仅有3种用于出血风险评估的方法在房颤患者中得到验证:
HEMORR2HAGES评分[12]、HAS-BLED评分[13]及ATRIA评分[14]。
本文参考的各国新版指南均推荐使用HAS-BLED评分(见表3)评估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主要是该方法更简单实用,并突出了可以通过积极处理而降低或纠正的可逆出血危险因素。
另外,HAS-BLED评分已经得到多个独立队列研究的验证,其与颅内出血风险相关性良好[15,16,17]。
表3
HAS-BLES评分项目及对应分值
HAS-BLED评分0~2分者属于出血低风险患者,评分≥3分者出血风险增高,应定期复查,并尽可能纠正可逆的出血危险因素。
几乎所有指南均推荐,所有房颤患者均应进行正规的出血风险评估,但HAS-BLED评分增高不应视为抗凝的禁忌证。
这可能是由于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随之增高,因此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净获益可能更大。
三、抗凝决策
在房颤患者抗凝决策的选择方面,几乎所有新版指南均强调了个体化,临床医生在制定抗凝治疗决策时不仅需要权衡血栓栓塞风险及出血风险的利弊,还需考虑患者个人临床特征及偏好,与患者共同协商制定抗凝方案。
根据不同指南推荐的脑卒中与血栓栓塞风险评估的方法不同,抗凝决策的选择也随之不同。
(一)应用CHA2DS2-VASc评分的抗凝决策应用:
CHA2DS2-VASc评分的新版ESC、ACC/AHA及NICE指南均推荐除真正低危(年龄<65岁及孤立性房颤,包括女性)的房颤患者,所有房颤患者均需进行抗凝治疗。
2012ESC指南推荐抗凝决策的选择见图3。
图3
2012ESC指南推荐抗凝决策的选择
以上三版指南均指出,对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0分及年龄<65岁和孤立性房颤(包括女性)患者,不推荐抗凝治疗。
CHA2DS2-VASc评分为1分者应进行抗凝治疗,如剂量调整的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Kantagonist,VKA)(INR:
2~3)、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等。
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推荐OAC治疗,如剂量调整的VKA(INR:
2~3),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及阿哌沙班等。
当患者拒绝接受OAC治疗时,无论是VKA或是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oralanticoagulant,NOAC),可考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效果更差的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对于瓣膜病房颤患者,推荐使用剂量调整的VKA(INR:
2.0~3.0或2.5~3.5,根据瓣膜类型和位置做出选择)。
在需要接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优先选用NOAC还是传统剂量调整的VKA,各指南推荐略有不同,但无论何种抗凝治疗,其推荐级别均为Ⅱa及以上,证据水平均为B级及以上。
(二)应用CHADS2评分的抗凝决策:
2012CCS指南认为年龄>65岁、血管疾病及女性等额外风险因素会增加患者脑卒中风险,因此对于CHADS2评分为0分的患者进行再次危险分层,并给予不同抗凝决策推荐,见图4。
对于无脑卒中额外风险因素者,不推荐抗凝治疗;对于女性或血管疾病者,推荐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年龄>65岁或合并女性及血管疾病者,推荐OAC治疗。
而CHADS2评分≥1分的患者均推荐使用OAC治疗,其中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推荐NOAC优先于华法林,而瓣膜病房颤或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15~30ml/(min·1.73m2)]应首选华法林。
对于需要OAC治疗而拒绝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
图4
2012CCS指南推荐抗凝决策的选择
2012年中国专家共识及ACCP-9指南仍延续之前的低、中、高危的风险分层。
对于CHADS2评分为0分的低危患者,不推荐抗凝治疗或仅使用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仅ACCP-9指南推荐使用);对于CHADS2评分为1分的中危患者,OAC优于不进行抗凝治疗或阿司匹林单药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于CHADS2评分为2分的高危患者,OAC优于不进行抗凝治疗或阿司匹林单药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
另外,ACCP-9指南还指出对于不适合服用OAC的中高危患者(由于出血之外的原因),推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
四、不同抗凝药物评价
(一)阿司匹林:
2014ACC/AHA指南指出,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也缺乏其在房颤低危患者中应用的试验研究。
BAFTA研究表明,华法林较阿司匹林的脑卒中风险更低,而两者出血风险相当[18]。
因此,该指南建议:
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可以考虑不抗凝或OAC或阿司匹林治疗(证据级别C)。
2012ESC指南同样指出,阿司匹林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的证据为弱,并有潜在危害,尤其是老年人[7]。
因此,该指南建议:
当患者拒绝接受OAC治疗时(无论是VKA还是NOAC),可考虑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或疗效更差的阿司匹林单药治疗(证据级别B)。
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不仅疗效具有相加的效果,大出血的风险同样增加[19]。
因此,该指南指出,阿司匹林单药治疗仅限于因存在过多出血风险而不能耐受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2014NICE指南亦不建议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尽管新版ACCP-9、CCS指南及中国专家共识均继续沿用CHADS2评分评估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但均认为中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栓塞风险缺乏充分证据,因此推荐优先选择OAC抗凝治疗。
(二)NOAC:
在过去两年中,不同NOAC相继上市并提供了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的RE-LY研究[20]以及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的ROCKET-AF研究[21]与阿哌沙班的AVERROES研究[22]、ARISTOTLE研究[23]。
这些试验均验证了NOAC在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方面不劣于华法林,而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另外,由于其在治疗过程中无需常规监测INR,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好,因此在各国新版指南中,NOAC地位稳固上升。
但ACC/AHA指南编写委员会主席January博士强调,成本将成为NOAC广泛使用的障碍。
2012ESC指南指出,根据临床净获益,大多数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优先选择NOAC而非华法林(证据级别A)。
由于目前尚缺乏不同NOAC的对比研究,故无证据表明某种NOAC显著优于其它。
迄今为止,关于NOAC的临床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而其在瓣膜病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尚有待探讨,因此各国新版指南均推荐瓣膜病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仍应选择剂量调整的华法林,而NOAC仅应用于非瓣膜病房颤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