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537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docx

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测试9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21讲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

“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

……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3.(2018年广东惠州高三调研)“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

”“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4.(2018年广东湛江一模)1932—1933年,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发生严重的大饥荒。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工业化运动的开展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全盘集体化D.大清洗运动

5.(2018年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三期中)“(‘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

”材料强调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有效性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C.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D.国民收入水平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6.1936年,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失望而归。

他说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不能吃了。

它揭示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严重危机

B.新经济政策的负面影响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

7.(2018年广东高三百校联考)一开始,斯大林对马歇尔计划曾表现出“谨慎的兴趣”,便派外长莫洛托夫与英、法外长会谈。

英、法坚持被援助国必须附带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最终莫洛托夫拒绝了援助计划。

英、法与苏联这一“交锋”反映出(  )

A.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

B.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

C.欧洲统一进程的曲折

D.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8.(2018年广东六校高三联考)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  )

①根本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②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2018年广东潮州二模)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  )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斯大林模式” ③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18年山西名校联考)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

“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判断(  )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11.凤凰网曾发表过一篇题为《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

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的文章。

之所以称当时的苏联是“盛世”,主要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时期(  )

A.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得到实质性进展

B.已经冲击苏联已有的政治经济模式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苏联国力大为增强

12.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人均收入、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大不如苏联时期。

材料说明了(  )

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的必然性

B.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并不是一无是处

C.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走上了世界文明的正道

D.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非选择题

13.(2018年河南洛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的批评。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道:

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在的什么严重问题?

 

14.2018年是苏联解体23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材料三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

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22讲 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选择题

1.(2018年广东广州高中综合测试)有历史学家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称为“疯狂的20年代”。

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

A.摇滚、爵士乐盛行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2.(2018年广东广州二模)20世纪30年代,西方不少国家出现了“妇女回到家庭去”“妇女的天职在教养子女”等口号。

这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国家重视教育

B.经济危机增大就业压力

C.西方国家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D.科技发展提高了生产力

3.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

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4.《全球通史》中写道: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5.观察下表,你认为美国私人部门资本增长率最高阶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19年—1981年美国私人部门经济数据的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资本投入

劳动投入

资本

1919—1948年

1.2

0.6

1.8

1948—1973年

2.6

0.7

1.1

1973—1981年

2.7

1.4

-5.0

A.自由放任政策B.国家干预政策

C.“混合经济”政策D.第三产业兴起

6.罗斯福在1934年6月8日的咨文中说:

“根据我国宪法,联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这种保障也就是我们的明确职责。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出台。

该法的出台,本质上反映了(  )

A.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社会救济问题的基本解决

C.“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D.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特点

7.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移送至联储银行。

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

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

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

A.有利于增强美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B.克服了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C.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发展

D.促使商品价格逐步回落从而保障市场稳定

8.(2018年广东韶关二模)二战后,西北欧国家盛行一种“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

其中“社会主义”是指(  )

A.马克思主义B.自由主义

C.福利制度D.经济计划

9.(2018年江西赣州月考)福利制度被称为“社会减震器”,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

下列图示信息是1971年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以下对于下图的说明错误的是(  )

A.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实行福利制度

B.福利制度增加了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

C.1971年意大利经济在四国中最发达

D.社会保险是各国福利支出的主要表现

10.“供应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

“过去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过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给。

”该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的不同主要是(  )

A.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

B.扩大国家公共工程,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C.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

D.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高增长

11.(2018年广东汕头聿怀中学高三摸底)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美国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集大成者”。

以下能够说明此观点的是(  )

A.美国倡导并践行重商主义

B.美国把自由资本主义推向鼎盛时期

C.美国引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

12.(2018年广东五校高三联考)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二战后,共经历三次大调整。

这三次调整的共同影响是(  )

A.调整生产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