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465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 必修1 第三单元 考点16抗日战争 文档.docx

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必修1第三单元考点16抗日战争文档

考点16 抗日战争

一、日本侵华

1.局部侵华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

(2)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

(1)标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扩大:

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

(1)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

(3)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微点拨] 两次中日战争的背景

两次侵华,日本都是强国,都是为了征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已经建立,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处心积虑地想征服中国,于是乘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乘国共两党内战之机,发动了侵华战争。

二、全民族的抗战

1.旗帜:

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2.敌后战场

(1)史实:

①1937年秋,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2)作用:

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正面战场

(1)史实:

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结果:

使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4.国外战场:

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1)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易错提醒] 片面抗战路线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区别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区别是依靠力量的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全民族的力量。

两种抗战路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图示总结] 

1.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的生存再次受到严重威胁。

2.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实验,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3.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战方针,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抗战的重要特点。

5.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主题一 日本全面侵华

1.地图探史——蓄谋已久的计划

探究 上图反映了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怎样的侵华方针?

答案 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侵华由局部侵华发展到全面侵华。

2.史料探史——日本的侵略方针的改变

史料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目前最主要的是在占领区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根据敌我形势而配备的兵力,要限制在必要的最少限度内。

……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探究 据史料,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的变化。

答案 变化:

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谋求长期占领统治中国。

3.归纳总结——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危害

(1)特点

①政治上,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

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

在东北,日军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

②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③思想文化方面,日本侵略者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

(2)危害

①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

②剥夺了中国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主题二 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1.漫画证史——中国抗战的国际共识

注: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论从史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有利地支援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抗战。

2.史料探史——抗日战争胜利的功绩之争

史料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

——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下册)

探究 据史料,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

试作说明。

答案 

(1)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2)不全面。

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突出作用。

3.重点讲解——抗日战争的特点

(1)民族性: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来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贯穿始终。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以弱胜强: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持久性:

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4.比较总结——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及其不同的原因

(1)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①战争领导:

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日。

③战略战术:

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④国际环境:

甲午中日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高考题组

1.(2015·全国Ⅰ高考)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在1933~1937年,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的工事,结合当时背景,可知其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作战的战略意图。

故选B项。

2.(2015·江苏高考)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

“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A项错误。

题干时间表明这一时期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即防御阶段,而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是在抗战的中后期,故B项错误。

抗日战争的初期,虽然国民政府组织了多次重大战役,但国民党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故C项错误。

“新气象”指的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故D项正确。

3.(2015·天津高考)下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答案 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青天白日”图案、“缅甸之星”标志和图片中的时间“1942”,由此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美国协同作战,故选C。

A、B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

模拟题组

4.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

“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

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

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答案 A

解析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红军的建立,材料中红军接受国民党军的番号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背景下,故A项正确;党内合作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方式,故B项错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也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开展的,故C项错误;国共合作抗日之后,共产党的军队主要开展敌后抗战而不是开辟正面战场,抗战也不可能彻底消灭日军,故D项错误。

5.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入,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提供的是“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不能据此看出国共是否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故A项错误;数据都是报刊登载的,双方都是交战国,没有信息能够证明日方数据比中方更可信,故B项错误;出于战争中的立场,日方是侵略方,缩小损失数据以减小对士气的打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中方是防守方,夸大战功以张扬抗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