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诗歌表达技巧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表达技巧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参考答案】
1、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
2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3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4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5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6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
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四)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
阻隔;
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2、答案一: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答案二:
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
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
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
答案三:
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
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解读。
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表意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完成的。
其次,要坚持三看:
①看题目。
不少诗歌的题目就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提供了感情基调。
②看作者。
如果是熟悉的作者,我们可以回忆该作者的诗歌的风格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③看诗句。
我们可以圈出意象、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句眼),要留意表情达意的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诗歌往往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议论,抒情议论处往往揭示诗歌的主旨。
答案包括三个部分:
写作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
所起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
形式方面的作用:
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五)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参考答案】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深沉。
(列举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2题:
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月、风衬托双星相逢,新欢与旧愁的比较。
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手法为“对比、衬托”,使试题难度有所降低,答题指向更加明确。
(七)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3题是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
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
“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十一)全国卷1
(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参考答案】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品鉴赏】
刘孝绰(481-539)南朝诗人。
本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人。
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
父刘绘,为齐大司马,幼小的孝绰“年未志学”,就能“代父草诏诰”。
舅父王融,亦齐中书郎,非常欣赏孝绰的聪明才智,常常带着他拜会亲友,被人誉为“神童”。
梁武帝时,历官尚书水部郎,侍帝宴,赋诗七篇,帝叹赏,累迁秘书丞。
昭明太子萧统,令图工绘绰图像,悬于“乐贤堂”,以示敬仰。
孝绰辞藻,为世所宗,每作一篇,争相传诵,有群从子侄七十人,皆能文。
诗与何逊并称“何刘”。
有诗文集数十万言问世,可惜失传。
明人辑有《刘秘书集》。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
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
“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十三)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
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à
ng):
悲伤。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手法(1分);
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2分)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2分。
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1分)。
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可以回答托物言志、象征、比兴其中的一种,这也是“咏怀”诗歌的总的特点。
至于情感,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十五)天津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
峡口送友人唐·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3、同意:
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
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
3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
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六)(09年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
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
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
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
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
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
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
“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
“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
“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
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
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
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
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
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
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分)
【答案】借代,反问【解题指导】“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
“何处笙箫?
”自然是反问。
“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