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310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docx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设计11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年级:

年春/秋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年月日

 

容摘要

在机械制造批量生产中根据加工工件的工艺要求,合理地使用夹具是充分发挥通用机床的作用、保证产品质量、缩短辅助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

同时,使用夹具还有助于工人掌握复杂或精密零件的加工质量及解决较为复杂的工艺问题等,因此,机床夹具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设计的容包括:

一、绪论

二、工艺规程设计,包括:

1.被加工零件的分析;

2.零件毛坯的选择;

3.定位基准的选择;

4.工艺路线的安排;

5.重点工序加工方法说明;

6.切削用量的确定;

7.机动时间的计算和工序时间定额。

三、夹具设计(见详图)

四、总结

五、设计所参考的资料

具体容,见详细的设计说明书。

关键词:

写作规;排版格式;毕业论文

 

 

引言

从引言开始是正文的第一页,页码从1开始编排。

注意引言容不要与摘要容雷同。

引言,或称前言,主要阐述立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诸如本课题所及的国外现状、理论依据、研究的意义,并点出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和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等。

 

 

1绪论

本次设计的题目是“车床支架机械加工工艺及钻孔夹具设计”。

这个题目是传统的机械设计课题,在做这个设计题目过程中,涉及了很多工艺规程设计方面的知识。

本次的设计任务是:

制定一给定的零件(车床支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就加工该零件的某一道工序(钻孔)的夹具设计。

设计容包括:

毛坯零件综合图一;

夹具装配图1;

夹具体图1;

工序卡的编订、绘制;

论文1份;

2工艺规程设计

2.1年生产量和批量的确定

1)已知生产纲领:

2000件/年,

年生产量=生产纲领每台件数(1%储备量)(1%废品率)

=件

月产量=年产量/12=件

日产量=月产量/25.5==件

2)生产类型的确定:

查工艺人员手册,年产量2000件的属于中批生产。

3)批量的确定及生产间隔期

在一个零件总的加工时间及最长工序时间确定的情况下,批量和生产间隔期相互制约,批量越大,生产间隔期越长,生产率高,但资金周转慢,批量越小,生产间隔期短,资金周转快,但生产率低,所以要同时兼顾二者。

批量的确定:

除了要考虑生产间隔期外,还要考虑车间毛坯仓库的面积,如批量大,则占用车间面积过大,资金投入大,周转慢,反之,如批量小,则毛坯的供给满足不了加工需要,则出现停工,以至于设备的闲置,工人的浪费。

考虑到以上的种种因素,定的批量时间为2天。

2.2零件分析

1.零件作用:

本零件作为支架用。

2.零件材料:

本零件材料为HT20-40。

3.零件热处理要求:

由于本零件为铸件,需要进行时效处理。

4.

字体要求:

宋体,小四号,行距为固定值22磅。

阅后删除此文本框及内容,按原格式加入你自己的内容。

然后去掉下划线。

零件技术要求:

本零件需加工的表面为:

A面、C面、F面、D面、E面、L孔、B孔、G孔、H孔。

其中L孔,B孔不但本身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有较高要求,而且位置精度也有一定要求。

(详细见工件零件图)

5.零件结构特点:

对称性较好。

6.加工出该工件所用的加工方法主要有:

铣削加工,钻、锪、扩、铰削加工。

7.零件设计基准:

分析得知,其设计基准是面、面。

2.3毛坯余量和加工余量的确定

1)毛坯的选择

由于零件是中批生产,故优先考虑锻、铸件,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又考虑到零件的力学性能、形状及大小,故采用铸件。

2)毛坯余量和加工余量的确定

加工余量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毛坯尺寸,而且影响到工艺装备(如锻模、夹具等)的尺寸,设备的调整,切削用量的选择,材料消耗工艺定额和加工工时定额等。

如果余量留大了,既浪费材料又浪费工时、工具和动力;如果留小了,由于加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形和热变形等影响,可能会由于余量不足而导致工件报废,因此,在设计工艺规程时确定合理的加工余量是十分重要的。

机械加工中毛坯尺寸与其零件尺寸之差,称为毛坯余量,加工余量的大小,取决于各加工过程中各个工序应切除的金属层总和,以及毛坯尺寸与规定的公称尺寸间的偏差值。

毛坯余量的确定:

根据毛坯的铸造精度,铸件最大尺寸,该面的公称尺寸,及该面在砂箱中所处的位置,可由《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中查出。

但在本次设计中,毛坯余量由各工序切削余量计算出。

每道工序中切去金属的厚度就是该道工序的加工余量。

加工余量的确定可由《机械加工余量手册》中查出,其选用原则为:

a.应有充分的加工余量,加工余量应能保证得到图纸上所规定的表面粗糙度及精度;

b.决定加工余量时应考虑到零件的热处理时引起的变形,否则可能产生废品;

c.决定加工余量时应考虑到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和设备,以及加工过程中零件可能发生的变形;

d.决定加工余量时应考虑到被加工零件的大小,零件越大,则加工余量也越大,因为零件的尺寸增大后,由切削力,应力等引起的变形的可能性也增加;

e.在考虑上述各项后,尽量采用最小的加工余量,以求缩短加工时间,并降低零件的制造费用。

加工余量应包括:

a.上工序的表面粗糙度(Ra)

b.上工序的表面破坏层(Da)

c.上工序的尺寸公差(Ta)

d.需要单独考虑的误差(ρa)

e.本工序的安装误差(εb)

实际生产中的加工余量,很少采用计算法,而大多是由工厂经验估计和查阅一般的机械加工手册决定,而本工艺规程加工余量的制定则参照《机械加工余量手册》而定。

在本工艺规程中,铸件采用机器造型,木模,精度等级选7级,查表12-2表12-3得:

毛坯件侧面、顶面的加工余量为4㎜,而底面有4㎜高的一个台阶面,考虑铸造方便,故其底面余量取大一些,使其表面为一平面,底面加工余量为8㎜;孔均为钻出。

绘制零件—毛坯综合图

零件—毛坯综合图详细见图纸。

2.4定位基准的选择:

1.粗基准的选择:

1)保证工件加工表面相对于不加工表面具有一定位置精度的原则:

被加工零件上如有不加工表面应选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这样可以保证不加工表面对于加工表面具有较为精确的相对位置关系。

2)合理分配加工余量的原则:

从保证重要表面加工余量均匀考虑,应选择重要表面作粗基准。

3)便于装夹的原则:

为使工件定位稳定,夹紧可靠,要求所选用的粗基准尽可能平整、光洁、不允许有锻造飞边、锻造浇冒口切痕或其它缺陷,并有足够的支撑面积。

4)粗基准不得重复使用的原则:

在同一尺寸方向上粗基准只允许使用一次。

2.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1)基准重合原则应尽可能选择被加工表面的设计基准为精基准,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基准不重合引起的定位误差。

2)统一基准原则应尽可能选择用同一组精基准加工工件上尽可能多的加工表面,以保证各加工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互为基准原则当工件上两个加工表面之间位置精度要求比较高时,可以采用两个加工表面互为基准反复加工的方法。

4)自为基准原则一些表面的精加工工序,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常以加工表面自身为基准。

2.5工艺方案的确定

根据工件材料性质和具体尺寸精度、粗糙度的要求,设计了两种工艺路线来达到加工目的:

方案一:

工序Ⅰ

粗铣—半精铣F面

粗铣—半精铣—精铣AC1面

粗铣—半精铣—精铣AC2面

工序Ⅱ

以A、C面为精基准,

粗铣—半精铣D面

粗铣—半精铣E面

工序Ⅲ

钻—扩—铰B孔

工序Ⅳ

钻—扩—铰L孔

工序Ⅴ

钻H孔,锪G孔

工序Ⅵ

清除毛刺

方案二:

工序Ⅰ

以互为基准原则,

粗铣—半精铣D面

粗铣—半精铣E面

工序Ⅱ

以D面为主要基准,

粗铣—半精铣F面

粗铣—半精铣—精铣AC1面

粗铣—半精铣—精铣AC2面

工序Ⅲ

以D面为主要基准,

钻H孔,锪G孔

工序Ⅳ

以D面为主要基准,

钻—扩—铰B孔

工序Ⅴ

以D面为主要基准,

钻—扩—铰L孔

工序Ⅵ

清除毛刺

方案选择:

在工艺路线拟定中根据机加工工序的安排原则:

1先基准后其它原则

2先粗后精原则

3先面后孔原则

4先主后次原则

综合考虑,选择方案二更好。

2.6工艺路线的拟定

在拟定工艺路线时,必须同时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机床,刀具,辅助设备及工艺装备,切削用量的选择和生产节拍的符合设计。

机床和工装的选择应尽量做到合理,经济,使之与被加工零件的生产类型,加工精度和零件的形状尺寸相适应。

一)机床的选择(见《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P522)

1机床的加工规格围应与零件的外部形状,尺寸相适应。

2机床的精度应与工序要求的加工精度相适应

3机床的生产率应与被加工零件的生产类型相适应。

大批量生产尽量选用生产率高的专用机床,组合机床或自动机床。

4机床的选择应与现有条件相适应。

做到尽量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并尽量做到设备负荷平衡。

按照加工过程中每道工序的有效功率,选择工序Ⅰ、工序Ⅱ的加工机床为:

X5032型立式升降台铣床。

工序Ⅲ、工序Ⅳ、工序Ⅴ的加工机床为:

Z525立式钻床。

二)刀具的选择(《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P802)

刀具的选择也包括刀具的类型,构造和材料的选择,主要应根据加工方法、工序应达到的加工精度、粗糙度、工件的材料形状、生产率和经济性等因素加以考虑,原则上尽量采用标准刀具,必要时采用各种高生产率的专用刀具。

本工艺中铣削的工序都采用YG类硬质合金刀具。

YG类硬质合金刀具的韧性较好,但切削韧性材料时耐磨性和耐热性较差。

所以,目前YG类硬质合金适用于加工铸铁、青铜等脆性材料。

常用牌号有:

YG3、YG6、YG8等,其中数字表示Go的含量。

铣刀直径的选择:

D=(1.4~1.6)ae

D-----铣刀直径

ae---铣削宽度

工序Ⅰ

D=1.4×ae=1.4×88=123

考虑到机床功率,切削力矩,铣削效率的影响,

选D=100,细齿,齿数Z=10,YG8硬质合金面铣刀

工序Ⅱ

Ⅱ-1-1,Ⅱ-1-2

D=1.4×ae=1.4×140=196

选D=160,中齿,齿数Z=10,YG8硬质合金面铣刀

Ⅱ-1-3至Ⅱ-1-8

选D=100,中齿,齿数Z=6,YG8硬质合金面铣刀,

孔加工中刀具的选择主要根据被加工孔的直径大小来选择。

三)夹具的选择(《金属机械加工工艺人员手册》P630)

正确设计和使用夹具,对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机床使用围既减轻劳动强度都有重要意义。

同时,使用夹具还有助于工人掌握复杂或精密零件的加工质量及解决较为复杂的工艺问题等。

具体情况见后面的夹具设计部分。

四)量具的选择

1量具的选择应做到量具的精度应与零件的加工精度相适应。

2量具的量程应与被测零件的尺寸大小相适应。

3量具的类型应与被测表面的性质(孔或外圆尺寸还是形状位置值)、生产类型、生产方式相适应。

4按量具的极限尺寸选择量仪时应保证:

T*K

T—被测尺寸的公差值(mm)

K—测量精度系数

—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极限误差

测量精度系数表2-5-1

被测尺寸的精度等级

IT5

IT6

IT7

IT8

IT9

K

0.325

0.30

0.275

0.25

0.20

五)加工面尺寸的确定

1.工序Ⅰ

宽:

B=4+65+38/2=88mm

长:

L=140+140+20=300mm(20—两个工位间的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