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2334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

《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理论2014作业2Word下载.doc

(三)解决社会问题。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一个国家在社会建设中出现了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的一种现象。

解决社会问题,就是要适时加大进行社会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抓住人民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以改善与保障民生为主要任务,构建新的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和建设体系。

(四)化解社会矛盾。

化解社会矛盾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化解社会矛盾,就要准确研究和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把握好处理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和举措。

(五)促进社会公正。

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促进社会公正,要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六)应对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是一个国家发展工业化面临社会矛盾和社会安全呈现的多种凸显因素。

应对社会风险,要完善应对社会风险的管理领导体制,要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等,要加强应对社会风险的法律和预案体系建设,要加强全民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建设。

(七)保持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指没有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政权不发生突发性质变,公民不是用非法手段来参与政治或夺取权力,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强制手段压制公民政治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保持社会稳定,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

社会管理的七大任务的关系不是并列的,是有内在联系的。

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前提;

促进社会公正是目标和关键;

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途径。

2、简述生态文明的内涵

基本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深度阐述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

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专家观点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角度:

(1)广义的角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

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

(2)狭义的角度。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

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

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

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制度属性的角度。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

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

3、简述我国和平外交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五、互不干涉内政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

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新时期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和平发展的理论意义

第一、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总结迄今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中国的发展要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一致,与人类进步的方向相一致,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这一整套战略和思维,为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基础,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将长期指导中国的发展方向。

中国和平发展的独特模式也为世界多样化和多极化发展方向展示了最具说服力的样板。

那就是,既坚持独立自主,又奉行对外开放;

既追求高效增长,也注重和谐平衡;

既维护主权完整,又不失灵活创造。

“新安全观”、“共建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等所体现的,远不止是中国的发展战略思路,它们所预示的,是中国将以首先提升13亿人民的整体生活福祉为起点,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立自强寻求一条最适合本国特色的新型发展之路。

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发展模式多样化的范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第二、“和平发展”理论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发展模式和文化借鉴。

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坚持弘扬中华文明,走和平之路是中国复兴的特有模式。

所谓文明冲突论、霸权崛起论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

“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第三、“和平发展”理论驳斥了中国威胁论,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威胁论”是近年来盛行的敌视中国的思潮。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

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让中国人全部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将可能消耗全世界的大部分资源;

而经济的腾飞必然导致军事力量的膨胀,走向霸权主义。

“中国威胁论”不仅来自国外对中国军事力量增长的质疑,也来自对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疑虑。

第四、“和平发展”理论是中国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又一伟大理论贡献。

1954年,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国和印度两国关系的原则。

此后,这些原则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当代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这是中国在政治方面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世界成了“地球村”,国家间往来日趋密切,任何国家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发展。

妥善处理与其他国家和不同文明的关系;

妥善处理因利益引起的冲突,争取国家间的多赢和双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五、“和平发展”理论是世界形势的客观反映,是推动世界多极化、民主化的重要理论。

在21世纪,已经呈现的世界格局中,正在崛起的不只是一个中国,而是一个“大国崛起群”。

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崛起一样,欧洲、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世界主要新兴大国和主要地区新兴大国,基本上都选择了和平发展的道路。

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

“和平发展”理论是这一趋势的客观反映与主观愿望,将会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和平发展的实践意义

第一、“和平发展”理论有效地树立了中国的温和形象,有利于发展友好、活跃的国家关系,推动世界合作与发展。

中国需要与世界沟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政策和主张能够得到大多数国家认同,是我们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

今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亚洲形成紧密的合作与互补关系,同东盟、欧盟、俄罗斯、美国等形成各种次区域合作机制和紧密结合的地缘经济,中国对区域发展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与各大力量在多边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国际伙伴关系。

第二、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是不断与国际接轨,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是参与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过程。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目前已参加了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几乎所有重要国际机制,加入了包括《京都议定书》、《联合国人权公约》在内的绝大多数国际条约。

中国还是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成员,是“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积极支持者和建设者。

中国既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也履行规则的义务,接受规则的制约。

中国已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负责任的成员,一个能很好遵守国际规则的成员,并为建设这个体系发挥作用。

第三、近年来,在和平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丰硕成果。

中美沟通与协作加强,举行首次中美战略对话。

中欧举行第八次领导人会晤,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以上海合作组织和东盟10+3为框架的两大区域性合作组织在扩大与深化上都取得了新成就。

东盟10+3发展成东亚峰会,涵盖东北亚与东南亚两个次区域,东亚跨区域合作提上日程。

中国推动有关六方召开了五轮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