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2110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

《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孙中山简介文档格式.doc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

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11年10月,欣悉武昌起义爆发,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

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

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

1913年,因“宋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旋告失败。

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

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

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

翌年,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

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

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

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力作不懈斗争。

孙中山因积劳病剧,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

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

[1]

三、担任职务

时间

担任职务

地点

主要事件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兴中会会长

英属香港

伦敦蒙难记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中国同盟会总理

日本东京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南京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国民党理事长

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中华革命党总理

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9月10日--1924年3月21日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中国广州

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

中国国民党总理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5月5日–1922年6月16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非常时期)

第二次护法运动

四、起义年表

起义名称

年代

起义经过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惠州起义

1900年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潮州黄冈起义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安庆起义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

七女湖起义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

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镇南关起义

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指挥。

防城起义

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义。

钦州、廉州起义

1908年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河口起义

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

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

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武昌起义

推翻满清政府。

五、个人思想

孙中山先生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主、共和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

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

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

“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

“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

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

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

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六、历史评价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

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作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

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

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领导人。

特别是在学医行医期间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华人华侨等为以后革命奠定了基础与支持。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

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

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

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

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

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

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

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

孙中山虽倡导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

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

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

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

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孙中山在倡导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团体都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孙中山为推翻帝制所付出的牺牲与贡献也为多数人所认同。

然而孙中山政治生涯中,因固执以至与同志反目。

例如同盟会时代之章太炎、中华革命党时之黄兴,皆曾为孙之股肱,而后来反目不相往来。

  如若从孤立的视角单纯地看待这一史实事件,确实,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世凯,是导致袁世凯窃国、革命政权旁落、共和制度倒退的起始成因,有些史论、史说由此引申出“孙中山一大失误”的评价,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从客观现实来看,把此事件放在当时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范围和社会大环境中考察,却自然而然地得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孙中山之让位于袁,不仅不是失误或局限性,相反,是促成清帝退位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促使民主共和旗帜飘扬和革命思潮深入民心的一大历史功绩。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林觉民等人,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