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研究Word下载.doc
《中职学校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研究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学校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研究Word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就是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现状,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长久以往,对学生的全面成长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影响会越来越明显。
按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根本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些中职学生和农村手艺师傅教出来的徒弟没有多大的区别,中职学校干脆就变成了技能培训班,只学习一门技术,不要文凭,这样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文化课的基础、工具性地位,正确的做法是摆正两者之间的地位,使专业课和文化课协调起来,共同发展,最终有利于中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本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中职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我校中职学校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促进就业,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
1.确立培养目标。
根据各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要求、企业或区域的实际需要细化各个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即各专业文化基础、专业基础教学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要求,形成专业以能力为本的框式结构图表。
2.构建课程体系。
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和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配置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和课时分配比例,形成与各专业学生知识、能力标准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制订质量标准。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制订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各门学科的教学质量监测标准。
4.建立评价机制。
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按时间、分阶段制定学生达标方案,建立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考核标准的评价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中专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题研究的社会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学好文化基础知识,也要学好专业课。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文化基础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修养及素质,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2.课题研究的新课程理念基础:
加强文化基础课的认识就要考虑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
有些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
当然在职校中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那还不如直接弄成职业培训单位算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科学价值的认识。
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课题研究的哲学基础:
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是唯物辩证的关系,你中我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之间是密切相连,不可轻易分割的整体。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以“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学校的课程设置,避免课程设置的盲目性。
学校将会在认真分析地方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组织形式、劳动力素质要求、人才需求市场及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课程。
2.有利于学校专业课程的改革。
学校将会更好地完善各专业课程标准,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力争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3.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课程设置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教师队伍。
4.有利于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5.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
学校会将更好地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创造条件办强办大老专业、适时适度地开发新专业,更多地开办“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专业。
6.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更多更好的适用型人才。
7.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共同发展。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搜集解国内外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新经验。
2.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信息反馈,了解学校现开课程的适用程度。
3.搜集地方行政部门和劳动就业部门提供的人才和就业信息,掌握中职学校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发展方向。
4.开展在校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状况调查。
(1)分析我校现有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教学及课程设置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随机选择不同专业,不同成绩的学生以座谈的形式,讨论学生对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关系的认识,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
(3)以学生学情和就业情况为依据,制订我校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新生以的课程设置以文化课学习为主,高年级学生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
5.制定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的质量标准。
(1)确立和实施文化、专业课程目标。
主要完善和实施专业课程达标方案。
(2)制定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重点是根据近几年的办学经验,合理调整文化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的课时搭配比例。
(3)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为保证专业课程的实施,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
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6.建立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
(1)根据市场对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建立学生“双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技术等级证书制度。
(2)根据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拟定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案,建立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评价机制。
7.本课题研究的子课题:
(1)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2)数学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3)德育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4)英语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效益性原则
摆正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的效益最大化。
2、和谐性原则
文化课和专业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可以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具有创造力的工作人员。
3、有序性原则
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课程设置是有序进行的,可以按照,先文化课,再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信心。
4、整体性原则
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这个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我校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八、课题探究的方法及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将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座谈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等科研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11年7—12月):
成立课题组,查阅相关文献,撰写研究方案,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组织理论学习,聘请专家指导,开展课题组成员培训活动。
(负责人:
吕学强)
第二阶段(2012年1—6月):
建立信息渠道,开展学校现有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情况的调查,进行资料整理,撰写调研报告。
吕学强及全体题课题组成员)
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3年7月):
建立课程框架,组构课程内容,开发校本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构建管理制度和评价方案,形成各个层面的报告、论文、案例、教学方案、影像资料等。
全体课题组成员)
第四阶段(2013年7—12月):
形成课题结题报告,汇编研究成果。
课题组集体完成。
九、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目的研究,并且专门的建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吕学强校长担任课题主持人。
2.集中优势科研力量,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课题组成员集中了教研组各学科骨干研究力量,自于教学科研第一线,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业务精湛,教科研指导能力强。
课题组核心成员平均年齡37岁,多数承担过区级以上课题的研究任务,对本课题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教学科研能力强,并能及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3、准备必要的学习研究资料,为研究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收集工作,我校室图书馆有大量国内外的最新期刊,学校领导专门拿出科研经费,购置图书资料,课题组的成员从信息库中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相关信息。
4、提供必要的研究经费,为研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我校在课题研究方面提供有力的物质和经费保障,无论从研究资料的添购、研究设备的购置、研究经费的划拨,还是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保障等,都给予了充分的优先考虑,以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约计28000元。
十、课题研究预计研究成果
1.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
2.撰写完成课题研究论文、案例、教学方案、影像资料。
3.编写5本校本教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