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特点: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2:
各用所长,因材施教3:
教学与研究紧密联合。
3:
述评清朝的科举制度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沿袭明朝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科场舞弊丛生,并且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
影响:
使学校教育名存实亡,教学管理松弛,教学内容空疏无庸。
4:
黄宗羲公其非是与学校的思想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
5:
王夫之的道德观特点,提出了那些道德修养的方法?
1;
主张天理与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人欲之中。
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功。
方法:
强调立志,主张自得,重视力行。
6:
颜元提出的真学,实学以及习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有何积极意义?
真学,实学:
六府,三事,三物,强调六艺教育。
文室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
习性:
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
意义:
蕴含了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真学,实学)
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
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
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清末传统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
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2教育内容不切实际3科举考试弊病从生
评述改革派教育主张
1不拘一格降人才2复兴“经世致用”的学风3:
师夷长技以制夷
改革派人士对西学的倡导和介绍在知识观上突出了“经世致用”的标准,不拘泥于夷夏之辨,把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当成可以师,可以学的内容,这是促使中国教育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的重要一步。
概述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情况,评析教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
发展情况:
第一阶段从19C60S到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由60S初不足200所发展到1876年的大约800所,学生数量达到2万人左右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此次大会之后,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教会内部教会独立性增强,着手讨论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加快了教会制度化发展。
性质:
教会学校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产物。
作用:
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人逐渐开阔了教育视野。
简要介绍洋务运动学堂的发展概况,并评析其特点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
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最有名的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储才学堂等。
(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
(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
评价洋物留学的教育的历史作用
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归国留学生也作出一定成就,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改变了人们科举正途的观念,洋务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化推进之功不可磨灭。
评述“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1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
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
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全面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
维新教育实践:
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和发行报刊。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历史意义:
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分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整体特征和个人特点。
整体特征:
在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代表人物,沿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维新理论。
他们一致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把教育作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出发点,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校制度,发展新式教育,开放女子教育。
个人特点:
康有为:
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建议是一种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带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
梁启超: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建议和教育思想多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而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
严复:
多能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从历史演变的规律和学理上进行阐述。
试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建立学制系统——壬寅癸卯学制”。
二,废科举,兴学堂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1905年正式批准成立学部四留学教育勃兴
如何认识清末学制的性质和特点
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是传统型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
1本质上没有突破,仍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延续2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
3歧视妇女
学制整体结构仿造西方流行的三级学制系统模式,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
学制规划了义务教育的目标,反映了对教育普及型和平等性的要求,教育目标上确立了德智体三方面协调发展的三育模式,设置了众多实业学堂,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师范教育,加强,将分年课程规划,班级授课制作为基本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尊重儿童。
课程上西学占主导。
从文化教育因素出发,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活动产生的条件
(1)鸦片战争以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
(2)晚清政府改革传统教育、废除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
(3)资产阶级革命对旧教育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探讨,以及创办资产阶级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努力。
评述《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不分设男校女校。
其中初等小学校4年,为义务教育,法定入学年龄为6周岁;
高等小学校3年。
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
高等教育段不分级,设立大学。
大学实际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从进入实等小学校到大学本科毕业,学制总年限为17-18年。
小学前的蒙养园和大学本科后的大学院均不计入学制年限。
在主系列之外还有师范类、实业教育类。
另外还特设或附设有补习科、专修科、讲习所之类的旁支。
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总的看来,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特点:
第一,缩短了学制年限第二,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第三,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包括那些重要方面?
分别予以评述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在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方面,首先应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包括改变学生的观念,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第四,学科与教育体制改革,包括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
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第三教育独立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校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等
新文化运动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思想观念层面上开始自觉接受西方教育、跟上西方教育。
具体表现为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实用化、教育的科学化等方面。
新文化运动所促发的中国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划时代的,表明中国人对教育传统、教育现状的反思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进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和自觉主动的阶段。
列举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先后出现过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以及对学校教育方法的改革实验等。
简评1922年“新学制”
第一,1922年的“新学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制,但它“并不盲从美制”。
从它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是经过教育界长期酝酿讨论并经许多省市认真试行,最终集思广益的结果;
但仍然受到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影响。
第二,“新学制”的颁行,加强了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训练,并注意以选科制和学分制来适应教育对象的不同发展水平,还注意发挥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师范教育水平,缩短小学教育年限以及初中可单设等,均有利于初级中等教育的普及;
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未能考虑到师资、教材、设备缺乏等社会、教育实际。
第三,新学制尽管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模式的影响,但有其内在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传统教育的束缚,表现了教育重心下移,适应社会和个人需要等时代特点。
试析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历史意义
收回教育权运动使中国人民对教会学校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使教会教育的发展势头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遏制,也迫使传教士们重新思考他们所办理的学校教育事业,使教会学校的宗教色彩较以前有所淡化,而真正的教育职能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
可以说,收回教育权运动是日后教会教育(特别是教会大学)走向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列举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学校
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1922年创办的上海大学,1924年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党化教育”的方针得以实施。
之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控制的实现,“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又代之以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表明国民党对学校教育控制的日趋严密。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又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安抚民情,国民政府允诺,“建国时期,教育第一”,在修订《中华民国宪法》时也参照这一承诺。
总的看来,虽然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复员时期都相应提出过切合时局需要的方针政策,但渗透专制主义和独裁精神的教育宗旨不仅未变,反而得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