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1705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哲学史2教学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

了解隋唐之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把握隋唐时期儒学复兴的倡导与宋明时期儒学的全面复兴,掌握宋明理学这一发展了的新儒学的哲学特点及主要发展脉络,各主要流派的思想特点及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

明确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出现及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已研究的指导思想;

其次,是以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作为研究的方法、借鉴和参考系。

2、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无论在天人关系、人性、伦理、政治、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上无不充满智慧。

特别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中有些观点和方法可以说是超前的,如《系辞传》中云:

“三人行必损一人,一人行必得其友”,这不是中华民族劣根性的反映,而是人类的一个共同弱点。

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指出了这一点,而西方的社会学家们现在才发现三个人的组合是最不稳固的。

关于天人问题、形神问题等,当代的自然科学也在逐步地为古人的观点作出论述。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李振纲:

《中国古代哲学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清华大学出版社。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

商聚德: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二、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学时

1

理学思潮的时代特质

2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邵雍哲学思想

4

张载哲学思想

5

二程哲学思想

6

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7

象山心学与朱陆之辩

8

陈亮叶适哲学思想

9

王阳明道学革新及晚明心学异变

10

王廷相哲学思想

11

李贽哲学思想

12

黄宗羲哲学思想

13

方以智哲学思想

14

王夫之哲学思想

15

戴震哲学思想

三、课程内容

中国哲学史自先秦至近代横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其内容及其演变情况中国古代哲学史可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先秦诸子哲学,共10章;

中编汉唐时期的儒学、玄学与佛学,共8章;

下编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共15章。

下编:

宋明理学及清代哲学

第一章理学思潮的时代特质

此章旨在说明:

1、学术合流是思想发展之必然;

2、有目的使学生熟悉、回忆上个学期所讲内容;

3、使两个学期讲授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此章作为以下授课内容的引子。

第二章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周敦颐哲学的万物生成论、伦理观

重点:

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主静的修养论。

难点:

周敦颐援道入儒的思想特点。

主要内容:

第一节周敦颐哲学的基本范畴

一、“无极“、“太极”的来源

二、周敦颐哲学基本范畴—“无极“

三、“无极而太极“的含义

第二节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一、万物生成论

二、“主静立人极“的伦理观

学时;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以课堂授课为主,在课堂上尽教师现有知识面及水平,尽可能旁证多引,介绍几家之言。

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一方面启发学生动脑筋,另一方面提起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题:

周敦颐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第三章邵雍的哲学思想

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掌握邵雍的宇宙发生论,辩证思想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理解邵雍思想中辨证思维。

主要内容

第一节宇宙发生论

一、太极本体论

二、先天与后天

三、观物论与性情说

第二节宇宙发生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重点介绍一些疑难问题,组织讨论,布置课下作业以评论课上涉及的一些问题。

你如何理解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第四章张载的哲学思想

掌握张载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思想

张载太虚即气的宇宙观,一物两体的辩证法思想,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认识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

如何理解张载所论之气?

第一节“太虚即气“的自然观

第二节“耳目有受”、“不萌见闻”的认识论

一、认识的形成

二、两种认识

三、两种知识

第三节“一物两体”的辨证法思想

一、“物无孤立之理”

二、“化”与“变”的两种运动形式

第四节二元人性论

1、评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

2、评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认识方法

第五章二程哲学思想

掌握二程的理本体论,理欲观

二程的理本论,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

如何看待二程的理欲观?

第一节理本体论

第二节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

第三节“性即理”的理欲观

课前预习,课下读原著,原著要有评论,并组织讨论或开展一些讲座,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中国哲学原著的能力,进而提高哲学素养。

第六章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掌握朱熹的理一元论,认识论,知行观,动静观,理欲观

朱熹的理气观,知行观,心性论。

如何理解朱熹的“理一分殊”命题?

第一节理气关系的道德形上学意义

一、无极而太极

二、理与气不离不杂

三、理与气先后的问题

四、理一分殊

第二节心性论诸问题

一、论性: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二、论心:

人心道心,心统性情

第三节格物穷理与知行相须

一、格物穷理

二、知行相须

第四节朱熹的历史地位

1、如何理解“理一分殊”命题?

2、评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兼述朱熹与二程在这一问题上的同异。

第七章象山心学与朱陆之辩

掌握陆九渊的宇宙观、认识论

陆九渊的“心即理”。

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论争。

第一节象山心学的基本精神

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尊德性和先立乎其大

第二节朱陆鹅湖之会及南康之会

第三节朱陆无极太极之辩

第四节朱陆分歧后论

以课堂授课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对一些疑难问题,随时提问,调动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

朱陆思想的差异

第八章陈亮、叶适的哲学思想

掌握陈亮哲学思想、叶适变化观

陈亮重人道的宇宙观、本末具举的修养论,叶适的变化观。

如何理解陈亮、叶适的功利思想?

第一节陈亮的哲学思想

一、重人道的宇宙观

二、“本末具举”的修养方法

三、“功到成处便是有德”的功利观

第二节叶适“中庸”的运动变化观

1、评陈亮的宇宙观

2、评陈亮的功利观

3、评叶适的“中庸”的运动变化观

第九章王阳明道学革新及晚明心学异变

掌握王守仁的心本体论、认识论、知行观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四句教”及阳明后学的异变?

第一节明中叶心学崛起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王阳明道学革新

一、心外无物,心外五理

二、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第三节晚明心学的异变

第四节“鱼馁肉烂”的泰州后学

1、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心物关系?

2、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参悟的认识方法?

3、如何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

第十章王廷相的哲学思想

掌握王廷相的元气本体论,认识论,二王哲学比较

王廷相的元气论,认识论。

王廷相对张载气学的发展。

第一节气本体论

一、太虚

(一)气之本体

(二)太虚至实

(三)虚实、体用不二

(四)太虚即气

二、性合虚实

(一)尽性的要求

(二)心统性情

第二节“气变则道变”的理气关系

一、理根于气而非气根于理

二、性为气所固有

第三节“思与见离之会”的认识论

一、、格物而后知致

二、知者,思与之见闻之会

三、知之精,贵于思

四、知行兼举

第四节王廷相哲学与王守仁哲学之比较

1、评王廷相的认识论

2、王廷相,王守仁思想同异及其原因何在?

第十一章李贽的反道学思想

掌握李贽对道学的批判

李贽对道学的批判,童心说。

李贽反道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对道学的批判

一、对权威及儒家经典的否定

二、对封建礼教的揭露

三、天赋平等观

第二节在“伦物上识真空”的心物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