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1702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84 大小: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4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4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1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文档格式.doc

涂山之会

  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

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

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

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

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

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鸣条之战

 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事,发生于夏代末年。

当时夏桀无道,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

于是,商汤决定兴兵伐夏。

《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这是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辞。

汤历数了夏桀的罪恶,说明伐桀是执行天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

汤要求军士们努力执行天的命令。

他亲自率师西征,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之野发生一场战斗,夏桀战败而出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夏王朝灭亡。

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少康中兴

  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

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

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

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理畜牧。

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

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并开展恢复夏朝统治的各种活动。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夏的贵族靡逃到与夏同姓的有鬲氏。

靡收抚了斟灌氏、斟氏的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积蓄力量。

在靡的密切配合下,少康终于攻灭了寒浞,杀浇于过,杀于戈,重建了夏朝。

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为「少康中兴」。

太康失国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

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微弱,当了傀儡。

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

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

,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

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

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

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

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

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

“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

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

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

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

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牧野之战

  正当商纣王派大军远征东夷之时,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庸、蜀、羌、茅、微、卢、彭、濮等国,经孟津渡过黄河直抵商郊牧野。

商纣王对来自西方的进攻并无准备。

他仓促调遣军队,在牧野应战。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拒武王。

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

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

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商纣王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兵无斗志,前徒倒戈。

牧野一战,商朝全军覆没,致使纣王自焚,商王朝灭亡。

帝辛伐东夷

  帝辛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

这在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四年云:

「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

又如同书昭公十二年曰:

「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原因,足见商纣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朝的实力消耗很大。

当周武王率师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

这些军队久困战场,无心战斗,前徒倒戈,终于导致商王朝的灭亡。

 

宣王中兴

  周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

  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为大夫,攻西戎,被杀。

宣王又命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伐戎,得胜。

五年,宣王还曾与尹吉甫一起伐猃狁(即西戎)于鼓衙(今陕西澄城西北)。

尹吉甫在征猃狁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率师直攻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迫使猃狁向西北退走。

  对于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宣王命召穆公及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沿淮水东行,使当地大小方国中最强大的徐国服从,向周朝见。

十八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地域,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

这一时期,宣王还曾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

  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

宣王二十二年,还继续西周早年分封,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不过,宣王中兴,为时短暂。

宣王晚年,国势又走下坡路了。

大盂鼎

  大盂鼎器主为康王时的大臣盂。

相传道光初年和小盂鼎同出于陕西岐山礼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此鼎深腹,立耳,柱足,足上有扉棱,沿下饰一周饕餮纹。

腹内有铭文19行,共291字,为康王册命盂的记载。

其内容可于《尚书·

酒诰》相对照。

铭文中记载了商王沉湎于酒以致失国的教训及周王赏赐盂土地民人之事,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井田制

  西周王朝的广大国有土地,实行井田制的管理方式。

《周礼·

小司徒》: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孟子·

滕文公上》说: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井田便是在规整的一块方田之外附有墉垣,并有畎、沟、洫、浍等更周密的灌溉系统。

诸侯和百官从周王那儿直接得到的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生产者,只能世袭,无权买卖,故井田制有两层用意,既是诸侯和百官作为俸禄的等级单位,也是课验勤惰直接耕种者的计算单位。

西周后期出现了土地转让或买卖,井田制瓦解。

土田附庸

  「土田附庸」一句,出自《诗·

鲁颂·

宫》篇,其云: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

锡之山川,土田附庸。

」「土田附庸」是指附属在土地上作为仆庸的耕作者。

分封制度下,封君拥有三批属民,一是担任官司的人,一是分配的殷遗民,一是附属在封地上的原居民。

「土田附庸」即指其中的第三批。

西六师、殷八师

  西周在宗周镐京有六师,主要戍守西土,兵员来自周人,故称「西六师」。

后来周公在平叛过程中,认为有必要扩建国家直属武装力量,于是,对三监的武装力量进行收编,又建立了一支八师的军事编制,兵员由周人、殷人组成,八师的戍守区在殷地,故称「殷八师」。

后又因其长期驻守成周,故又称「成周八师」。

三监

  周武王灭商之后,以商旧都封纣王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管叔、蔡叔、霍叔总称三监。

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陈余

  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地名士。

陈胜起义,陈余与至交张耳同往谒陈胜,建议以奇兵略赵地。

陈胜同意,派武臣为将军,以陈、张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

武臣听从蒯彻计谋,不战而得三十余城。

至邯郸,与张耳拥立武臣为赵王,自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武臣后为其部下李良所杀,陈余击败李良,李良投奔秦将章邯。

章邯攻破邯郸,张耳与新立之赵王歇走入钜鹿城被秦军围困;

陈余收常山兵数万人屯兵钜鹿北。

钜鹿城内食尽兵少,张耳好几次派使者请陈余进兵,陈余自忖兵少,不敢进。

后项羽救赵败秦,钜鹿解围,而陈、张两人也因此交恶,陈余之兵为张耳所收,仅与部下数百人出走。

项羽入关,自称西楚霸王,大封诸侯,以陈余未随自己入关,仅封他南皮三县,而以张耳为常山王。

陈余遂联合齐王田荣败张耳,张耳投汉。

汉高帝三年(前204年),遣韩信、张耳伐赵,斩陈余于水上。

秦始皇

  秦始皇即嬴政(前259─前210),原为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庄襄王的儿子(相传为吕不韦所生),公元前246年即位,当时年仅十三岁。

由于未行成人之礼,实际专权用事者为吕不韦及太后宠信的宦官缪毒。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开始亲政,当年镇压了缪毒的叛乱,第二年又免去了吕不韦的职务。

接着任用李斯为丞相,采纳其灭六国以成一统的建议,派大将王翦等人进行统一战争。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他在十年之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四海统一。

统一全国后,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

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可决定国家一切事物,直接任免重要的中央及地方官吏。

此外,秦始皇又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又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他下令销毁民间兵器,将山东六国贵族迁移到关中,又焚毁儒学诸书,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第五次出巡途中,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病死于沙丘(在今河北邢台)。

约法三章

  刘邦率兵进入咸阳后,秦王子婴迎降。

刘邦本欲住在秦帝宫殿里面,后经张良等人劝谏,便封存秦宫中财宝,退出咸阳,驻军灞上。

又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对他们说: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秦法规定,诽谤者灭族,偶语者弃市。

我来时曾与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

如今我当为王,与父老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官复原职。

」秦人闻之大喜,争以牛羊酒食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