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1632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40条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Word文件下载.doc

3、〖反对〗: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异同

方法论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含义

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

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理论依据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

对立表现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常表现为宿命论和“盲目论”

总体要求相同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时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或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九、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它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而是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同样要以承认自然物及其属性和规律为前提。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我们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难点释疑:

1、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有自己的特点。

作为一般认识,又总是一些事物的共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的特点,用它来认识事物,就要结合事物的具体特点,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所处环境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要用它来指导中国的实践,还要结合中国自己的特点和实际。

(2)事物又总是变化发展的,任何认识都是在一定阶段上取得的。

而要用已有的认识指导现在的实践,又必须结合当时的实际,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取得的正确认识,而要用它来指导中国的实践,还要结合中国现实的情况。

(3)“具体的统一”,是指谁与谁的统一,即什么理论与什么实践的统一:

“历史的统一”,是指在什么时刻的统一,即什么时候的理论与什么时候的实践的统一,或者说是指理论与实践在什么历史时刻的统一。

而这两个“统一”,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2、从主观出发,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表现。

从主观出发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

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

以主观想像来代替客观事实等。

教条主义,又称本本主义,它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

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把个性当做了共性,把偶然性当做必然性。

二者的共同错误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必须既要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又必须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两者是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为了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是为了在运动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括着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也必然以实事求是为基础。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密切联系的关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条件和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第二部分:

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4、矛盾7+创新2)(共19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

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