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0574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

《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兰盘加工工艺和车床夹具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主要加工工序安排是先以支承孔系定位加工出顶平面,在后续工序中除个别工序外均用顶平面和工艺孔定位加工其他孔系与平面。

夹具选用专用夹具,夹紧方式多选用手动夹紧,夹紧可靠,机构可以不必自锁。

因此生产效率较高。

适用于大批量、流水线上加工。

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法兰盘类零件,加工工艺,专用夹具,设计

1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1.1零件的分析

1.1.1零件的作用

题目给出的零件是法兰盘。

法兰盘的主要作用是传动连接作用,保证各轴各挡轴能正常运行,并保证部件与其他部分正确安装。

因此法兰盘零件的加工质量,不但直接影响的装配精度和运动精度,而且还会影响工作精度、使用性能和寿命。

图1法兰盘

1.1.2零件的工艺分析

由法兰盘零件图可知。

法兰盘是一个轴类零件,它的外表面上有2个平面需要进行加工。

此外各表面上还需加工一系列孔。

因此可将其分为三组加工表面。

它们相互间有一定的位置要求。

现分析如下:

(1)以外圆面为主要加工表面的加工面。

这一组加工表面包括:

φ70外圆面的加工;

,其中表面粗糙度要求为。

(2)以φ11孔为主要加工表面的孔。

3-φ11孔为主要加工表面的孔,粗糙度为。

1.2法兰盘加工的主要问题和工艺过程设计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由以上分析可知。

该法兰盘零件的主要加工表面是平面及孔系。

因此,对于法兰盘来说,加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保证孔的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处理好孔和平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的生产量很大。

怎样满足生产率要求也是加工过程中的主要考虑因素。

法兰盘孔系加工方案,应选择能够满足孔系加工精度要求的加工方法及设备。

除了从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两方面考虑以外,也要适当考虑经济因素。

在满足精度要求及生产率的条件下,应选择价格最底的机床。

1.3法兰盘加工定位基准的选择

1.3.1粗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选择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保证各重要支承的加工余量均匀;

(2)保证装入法兰盘的零件与箱壁有一定的间隙。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应选择的主要支承孔作为主要基准。

即以法兰盘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的支承孔作为粗基准。

也就是以前后端面上距顶平面最近的孔作为主要基准以限制工件的四个自由度,再以另一个主要支承孔定位限制第五个自由度。

由于是以孔作为粗基准加工精基准面。

因此,以后再用精基准定位加工主要支承孔时,孔加工余量一定是均匀的。

1.3.2精基准的选择

从保证法兰盘孔与孔、孔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

精基准的选择应能保证法兰盘在整个加工过程中基本上都能用统一的基准定位。

从法兰盘零件图分析可知,它的顶平面与各主要支承孔平行而且占有的面积较大,适于作精基准使用。

但用一个平面定位仅仅能限制工件的三个自由度,如果使用典型的一面两孔定位方法,则可以满足整个加工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统一的基准定位的要求。

至于前后端面,虽然它是法兰盘的装配基准,但因为它与法兰盘的主要支承孔系垂直。

如果用来作精基准加工孔系,在定位、夹紧以及夹具结构设计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不予采用。

1.4法兰盘加工主要工序安排

对于大批量生产的零件,一般总是首先加工出统一的基准。

法兰盘加工的第一个工序也就是加工统一的基准。

具体安排是先以孔定位粗、精加工顶平面。

第二个工序是加工定位用的两个工艺孔。

由于顶平面加工完成后一直到法兰盘加工完成为止,除了个别工序外,都要用作定位基准。

因此,结合面上的螺孔也应在加工两工艺孔的工序中同时加工出来。

后续工序安排应当遵循粗精分开和先面后孔的原则。

先粗加工平面,再粗加工孔系。

对于法兰盘,需要精加工的是支承孔前后端平面。

按上述原则亦应先精加工平面再加工孔系,但在实际生产中这样安排不易于保证孔和端面相互垂直。

因此,实际采用的工艺方案是先精加工支承孔系,然后以支承孔用可胀心轴定位来加工端面,这样容易保证零件图纸上规定的端面全跳动公差要求。

各螺纹孔的攻丝,由于切削力较小,可以安排在粗、精加工阶段中分散进行。

加工工序完成以后,将工件清洗干净。

清洗是在的含0.4%—1.1%苏打及0.25%—0.5%亚硝酸钠溶液中进行的。

清洗后用压缩空气吹干净。

保证零件内部杂质、铁屑、毛刺、砂粒等的残留量不大于。

10

铸造

铸造出毛坯

20

热处理

毛坯热处理,时效处理

30

铣左侧Φ70端面

40

铣右侧Φ70端面

50

粗车、精车Φ120外圆、Φ70外圆(右侧),粗车各外圆台阶及倒角

60

掉头装夹,粗车、精车Φ70外圆(左侧),粗车各外圆台阶及倒角

70

粗车、精车Φ60H11内孔,以及车4XΦ62退刀槽

80

钻扩铰

钻扩铰Φ30H7孔,并倒角

90

钻孔

钻圆周钻3-Φ11孔,沉孔Φ18深10

100

铣R30缺口

110

去毛刺,清洗

120

终检

终检入库

根据以上分析过程,现将法兰盘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如下:

工艺路线一:

工艺路线二:

车左侧Φ70端面

车右侧Φ70端面

以上加工方案大致看来合理,但通过仔细考虑,零件的技术要求及可能采取的加工手段之后,就会发现仍有问题,从提高效率和保证精度这两个

前提下,发现该方案一比较合理。

综合选择方案一:

1.5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1)毛坯种类的选择

零件机械加工的工序数量、材料消耗和劳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与毛坯的选择有关,因此,正确选择毛坯具有重要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根据该零件的材料为HT200、生产类型为批量生产、结构形状很复杂、尺寸大小中等大小、技术要求不高等因素,在此毛坯选择铸造成型。

(2)确定毛坯的加工余量

根据毛坯制造方法采用的铸造造型,查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2.2-5,“法兰盘”零件材料采用灰铸铁制造。

材料为HT200,硬度HB为170—241,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采用铸造毛坯。

(2)面的加工余量。

根据工序要求,结合面加工分粗、精铣加工。

各工步余量如下:

粗铣:

参照《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1卷》表3.2.23。

其余量值规定为,现取。

表3.2.27粗铣平面时厚度偏差取。

精铣:

参照《机械加工工艺手册》表2.3.59,其余量值规定为。

差等级选用CT7。

再查表2.3.9可得铸件尺寸公差为。

1.6选择加工设备及刀、量具

由于生产类型为大批量生产,所以所选设备宜以通用机床为主,辅以少量专用机车。

起生产方式为以通用机床加专用夹具为主,辅以少量专用机床加工生产。

工件在各机床上的装卸及各机床间的传递,由于工件质量较大,故需要辅助工具来完成。

平端面确定工件的总长度。

可选用量具为多用游标卡尺(mm),测量范围0~1000mm(参考文献[2]表6—7)。

采用车床加工,床选用卧式车床CA6140(参考文献[2]表4—3),专用夹具。

钻孔、扩孔、攻丝所选刀具见(参考文献[2]第五篇金属切削刀具,第2、3节),采用相匹配的钻头,专用夹具及检具。

1.7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机动时间)

工序10、20无切削加工,无需计算

工序30.铣左侧Φ70端面

机床:

铣床X52K

刀具:

硬质合金可转位端铣刀(面铣刀),材料:

,,齿数,此为粗齿铣刀。

因其单边余量:

Z=4mm

所以铣削深度:

精铣该平面的单边余量:

Z=1.0mm

铣削深度:

每齿进给量:

根据参考文献[3]表2.4~73,取:

根据参考文献[3]表2.4~81,取铣削速度

根据参考文献[3]表2.4~73,取根据参考文献[3]表2.4~81,取铣削速度

机床主轴转速:

按照参考文献[3]表3.1~74,取

实际铣削速度:

进给量:

工作台每分进给量:

根据参考文献[3]表2.4~81,取

切削工时

被切削层长度:

由毛坯尺寸可知,

刀具切入长度:

刀具切出长度:

走刀次数为1

机动时间:

所以该工序总机动时间

工序40.铣右侧Φ70端面

工序50粗车、精车Φ120外圆、Φ70外圆(右侧),粗车各外圆台阶及倒角

所选刀具为YG6硬质合金可转位车刀。

根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1.1,由于CA6140机床的中心高为200(表1.30),故选刀杆尺寸=,刀片厚度为。

选择车刀几何形状为卷屑槽带倒棱型前刀面,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刀尖圆弧半径=。

①.确定切削深度

由于单边余量为,可在一次走刀内完成,故

==

②.确定进给量

根据《切削加工简明实用手册》可知:

表1.4

刀杆尺寸为,,工件直径~400之间时,

进给量=0.5~1.0

按CA6140机床进给量(表2.2—9)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可知:

=0.7

确定的进给量尚需满足机床进给机构强度的要求,故需进行校验根据表1—30,CA6140机床进给机构允许进给力=3530。

根据表1.21,当强度在17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