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自读文本我与地坛节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单元自读文本我与地坛节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自读文本我与地坛节选精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即马鞭;
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东指:
出城门向东;
天涯:
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落红:
落花,作者自况。
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
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
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
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
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二、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
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
《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三、字词积累:
1.识记字音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撅()捋 蝉蜕() 窸窸()窣窣()嘈()杂 熨()帖猝()然 倔()强 隽()永 恪()守 焦灼()
2.解释下列词语
坍圮:
隽永:
恪守:
失魂落魄:
声名狼藉:
熨帖:
浮夸: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3.文章共几个部分?
总体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精读精研
1.作者来到古园,说: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
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
如何理解?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7.为什么要“独自”去?
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8.他到底怎么了?
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
用原文的回答。
9.在
(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
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
“难题”是哪些?
体会其中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10.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
用原文回答。
11.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
12.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
用课文原文回答。
13.如何理解“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一句的含义?
五、合作探究:
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六、问题探究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景物描写部分,讨论:
景物描写的作用
2.讨论概括母亲的形象
八、艺术鉴赏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九、素材积累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天祥)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6.士为知己者死。
(史记)
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8.人类因梦想而永生;
失去梦想,生与死无异。
(詹姆斯迪恩)
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
(拿破仑)
10.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
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田)
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
十、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宿命(s)炫耀(xun)坍圮(tānpǐ)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熨贴(yn)荒芜(w)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恪守(g)地坛(tn)肆意雕琢(zhu)
D.颓墙(tu)教诲(huǐ)猝然(z)亘古不变(gng)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失魂落魄亘古不变淡褪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坚忍不拔弥漫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心神恍惚荫凉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娇阳高悬熨贴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开翅膀,忽悠一下()空了;
树干上()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弯了草叶轰然坠地()开万道金光。
A.甩疾展凌停弄砸
B.甩速展升停压砸
C.捋疾支升留压摔
D.捋速支凌留弄摔
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梦想成真只属于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是要看他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如果却无论B.但如果而无论
C.如果只要也不管D.因为如果却不管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十一、课外拓展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问题研读
1.怎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
2.“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4.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
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
十二、课外作业
周末回家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
模仿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
《我与地坛》学案参考答案
字词积累:
宿(s)命 坍(tān)圮(pǐ) 玉砌(q)雕栏 亘(gn)古不变
撅(juē)捋 蝉蜕(tu) 窸窸(xī)窣窣(sū)嘈(co)杂 熨(y)帖猝(c)然 倔(:
ju)强 隽(jun)永 恪(k)守 焦灼 (zhu)
坍,倒塌;
圮,毁坏。
同义连用,倒塌,坍塌。
(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严格遵守。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恐的样子。
形容名声极坏。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舒服,舒适。
华美夸张。
文本解读
1.母亲
2.第二部分第一段: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
3.对象:
(1)地坛
(2)母亲
特点:
(1)荒芜但并不衰败
(2)坚忍、毫不张扬
作用:
(1)生命感悟
(2)生存启迪
1.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3.生命的暗示
4.荒芜并不衰败。
“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精神不变
6.
(1)为什么生;
(2)怎样活。
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
9.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
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10.“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11.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12.“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