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0271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Word文件下载.docx

重要信息

2015年全国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①交代了创作背景(由临洮出发准备到北庭)②交代了诗歌题材(边塞诗、留别诗)。

残春旅舍

①点明了时间(残春);

②交代了地点(旅舍);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孤寂伤感)。

2014年广东卷

望江怨 送别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②暗示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怨)。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思远人

①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

②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思念之情);

③表明诗歌题材(怀人诗)。

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山泉);

②点明了诗歌题材类别(咏物诗);

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

答:

参考答案: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

②点明了诗的题材类别(咏物诗);

(2)《征人怨》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

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

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3)《春日秦国怀古》

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

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

③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二)带着标题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标题

  ①时间是中夜(半夜);

②地点是西园;

③人物动作:

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

  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

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诗

  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

  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作者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

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乌夜啼

陆 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

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1)题目提供信息:

时间为“夜”,物象为“乌”,动作为“啼”。

(2)题目引起的猜想是:

作者为什么夜里不睡?

心情如何?

(3)读诗引起的猜想是:

“素月”与标题中的“夜”对应,诗人此时在干什么?

原来在“弄笔”写作。

(4)翻译诗歌正文:

手拿团扇在洁白的月下,纱巾被风吹起像轻轻的烟雾一样。

高高的槐树叶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气很好。

拿着笔胡乱写着字,喝醉了放下帘子闲适地小睡一会儿。

一夜没有更声来打扰,只是在枕头上静静地听蝉鸣。

第二步

读 正 文

(一)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思路:

①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起)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承)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转)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

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

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

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

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

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

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

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

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或:

先写春天的色彩;

次写春天的繁花;

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

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

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

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

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a.“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

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案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b.“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

“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

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

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 “映地为天色”是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

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c.“转”

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d.“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

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

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

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7.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案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②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

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

分清对仗种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