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9511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下第2课《说和做》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导入新课

1947年7月,白色恐怖下的昆明,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面对混在追悼会现场的大量国民党特务,一个声音高声质问: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

你站出来!

是好汉的站出来!

你出来讲!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在他做完这次演讲回家的时候,前脚刚跨进大门,国民党特务的枪响了,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

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诺言!

这个人就是闻一多!

今天,我们学习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度言行片段》一文,来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其人其事。

 

听。

用闻一多先生的演讲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1、文章是人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

明确:

是从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这两上方面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来衔接这两部分内容的?

两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总起下文。

用这两个句子作为过渡,使文章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义。

作者是从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这两个方面来写的,所以可以将课文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1~9)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10~21)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听,并交流看法。

划分课文层次。

感知课文中浅显的内容。

培养学生朗读和归纳课文内容的能力。

作者介绍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

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

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闻一多先生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

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这是臧克家写的悼念闻一多的文章中的一篇。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人物介绍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

1946年7月11日,闻一多先生参加并主持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后,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了解。

了人文章人物形象。

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

典籍(jí

)赫然(hè

)仰之弥高(mí

慷慨(kǎi)淋漓(lí

)锲而不舍(qiè

无暇(xiá

)迭起(dié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

凝结ní

ng炯炯目光jiǒng澎湃pé

ngpà

i

气冲斗牛dǒu

2、辨析下面多音字

校:

校订(jià

o)校规(xià

o)

壳:

弹壳(ké

)地壳(qià

藏:

宝藏(zà

nɡ)躲藏(cá

nɡ)

行:

行列(há

nɡ)行动(xí

nɡ)

3、生词积累

诗兴不作:

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作,兴起。

锲而不舍: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刻。

目不窥园:

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

比喻用尽心思。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群蚁排衙:

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

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

与以往完全不同。

既,已经。

潜心贯注:

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笔记。

积累字词

深层探究

细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文章开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有二。

一是引出下文。

文章第一部分就是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与“作”这两方面来选材叙事的;

二是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

重实干,轻说教。

2、概述第三段的内容,并说说你对这一段内容的理解。

内容:

闻一多先生由作诗转向古代典籍研究,并从中寻找拯救中国的方法。

理解:

闻一多先生不仅热爱古代典籍的研究,更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把对祖国的感情融入到学术的研究之中,希望通过学术研究寻找到拯救中国的方法。

3、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取得了哪些成就?

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写出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这几本书。

从这几本书的编写过程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勤奋努力的品质,最终才成为了成就卓越的学者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仔细品味第一部分内容,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悟。

示例:

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

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

“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6、该部分中,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了哪几件事?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写了三件事:

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这几件事把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7、闻一多先生在给作者的信中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但在文章开头,作者又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这两处引用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

文章开头的引用是针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而言的。

这两句引用恰好体现了一位学者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的高贵品质;

而第二部分的引用则是针对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先生而言的。

作为革命者,就要具有敢于斗争的精神,而这句引文恰好表现了闻一多的这种斗争精神。

8、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从17-19段内容可以看出,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

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9、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他,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一句?

这句话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也是对闻一多先生人格的一个概括。

它从两个角度来赞美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

“口的巨人”指闻一多对敌人慷慨淋漓的痛骂和对民众动人心,鼓壮志的呼喊;

“行的高标”是指他在对敌斗争中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10、“他,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一句中“他”后面的逗号能否删去?

不能删去。

这个逗号在句子中起到强调作用,它突出了“他(闻一多)”这个人物,用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果去掉就无法达到强调的效果。

讨论交流。

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抓住重点内容。

把握人物形象。

抓住细节,体现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把握。

结尾的作用。

语言特色分析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学会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