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9050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三知识点Word文件下载.docx

进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迅速下降,较低

继续下降,低

自然增长率

低,波动大

提高,高

逐渐降低

人口增长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长

开始减缓

零增长或负增长

社会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

工业化初期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目前

欧洲发达国家现在

典型地区

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土著居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人均资源不足、就业困难;

经济生活水平下降,青少年儿童比例过大,加大环境的压力,不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对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突出,劳动力不足;

国防兵源不足;

青壮年负担加重。

鼓励生育政策;

适当接纳海外移民;

建立并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1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7%以上。

中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是“低低低”模式,即现代型。

中国当前人口政策: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XX年1月1日起)的原因:

 

1、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

(目前为1.5~1.6%,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人口总量虽保持增长,但惯性趋弱。

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  

2、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20XX年仍高达117.7。

3、家庭规模持续缩减。

(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独居老人的比例提高。

4、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的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 

实施“二孩”政策的意义:

1、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2、利于逐步实现国家政策与群众意愿的统一,提升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家庭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

3、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二、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⑴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环境承载力:

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影响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成正相关,与科技水平成正相关,与生活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估计:

乐观者(地球人口还没达极限),悲观者(地球人口爆炸),介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地球人口可以达100亿)。

中国环境人口容量应控制在16亿。

三、人口迁移

⑴结合实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入或迁出,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气候、资源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等。

人类早期的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原因

原始社会

追逐生活资料

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流向

①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旧大陆”和“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

②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

③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①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具体表现

政治原因

①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分国界,人口相互迁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国

经济原因

欧洲、北美洲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

新兴城市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新兴工业城市转移

二次大战前后,拉丁美洲由迁入变为迁出,欧洲由迁出变为迁入,北美洲大洋州始终为迁入

国内人口迁移分为二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户籍管理,人口迁移有计划有组织进行,从城市→内地、边疆地区,东部→西北、东北。

改革开放后,自发迁移为主,从内地→沿海,西部→东部。

导致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原因:

迁出地【东北部】:

1.地处东北老工业区,城市布局不合理,重工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突出,地价升高。

(经济因素) 

2.城市污染严重,不适宜居住。

(环境因素)3.东北部气候条件较差,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迁入地【西部和南部】:

1.该些地区多为新兴的高新技术区,污染小,城市环境更好,就业条件也较好。

2.迁移人口多为老年人口,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

人口迁移的意义:

(有利、不利)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迁出地——减少人口密度;

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造成人才、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人才流入、提供廉价劳动力,利于经济发展;

但人口增加,也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人口:

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青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1、城市空间结构

⑴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区:

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往往以一种功能为主,同时兼有其它功能。

主要功能区:

是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它们没有明显的界线。

①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分高级住宅(在城市外缘,环境好,面积大)和低级住宅(在内城和工业区,环境差,高层,面积小)。

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影响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

2商业区分布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中心,人流量大的地方。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分布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③工业区主要分布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中心商务区简称CBD:

集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区;

特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存在明显差异;

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⑵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历史原因:

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

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经济原因:

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影响地租的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交通的便捷程度),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从市中心向四周郊区地租变化:

不呈直线,而是曲线,注意做题目)

图2-3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

③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

图P32-33主要模式有:

模式(成因:

地租)、模式(成因:

交通)、模式(成因:

地租,交通)。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城市服务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

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

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门槛人口:

指某商场、市场、酒楼等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数。

如果服务人数低于门槛,它难以正常运行,面临破产。

而服务人数高于门槛,能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

⑵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的服务范围呈六边形形状,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服务范围较大,服务种类多,服务等级高;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城市相距较近,服务范围较小,服务种类少,服务等级低。

2、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1)概念:

城市化:

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2)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

上图体现了城市化过程。

(3)城市化水平: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发达国达70—90﹪,中国为50﹪,)

(4)城市化的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

2、世界城市化进程三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城市问题少,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

②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达30﹪以上开始加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规模扩大,郊区城市化,城市问题加剧。

(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③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超过70%,发展减慢甚至停止,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逆城市化(发达国家现在),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l)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起步早,发展慢。

城市化水平高(70—9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后期阶段。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起步晚,发展快。

水平较低(小于40%)。

城市发展不合理。

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⑵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变化最大的地区。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

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建设用地变多,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变大)、对气候的影响---如产生城市“热岛效应”“雨岛”;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l)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控制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

(2)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①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②人口和工厂向郊区扩散;

③建设卫星城。

(3)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发展生态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

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城市建设方针:

积极建设中小城镇,就地吸收转化农村多余劳动力。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⑴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发展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