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7935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1)都江堰。

(2)论述示例:

观点:

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

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

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

青年学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利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从材料内容中归纳,符合题意即可。

如:

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再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来举例论证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如都江堰的建造、造纸术的发明等,最后要注意扣题,写出结论即可。

2.请你仔细观察如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朝的_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

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

(不能填字母)

(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怎么看?

(1)隋 大运河

(2)北京 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

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

(2)依据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北抵涿郡,今北京;

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依据图示可知,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开通是好事。

【点睛】

利用地图从南到北的顺序记忆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加深理解掌握。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

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唐诗的特点:

艺术成就高;

数量众多;

题材丰富;

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

中西贯通;

博大宏放;

昂扬进取。

(2)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

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

题材丰富;

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

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4.将隋唐科举制度考试与当今学校考试(学业考试、升学考试等)进行对比,说说古今考试的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答案】联系:

都是出现在中国的考试制度,目的都是选拔人才。

相同点:

都是自愿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不同点:

科举制内容范围小,当今考试内容范围广。

科举制录取仅为做官,当今考试录取目的多样化。

建议:

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进一步加大对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

全国统一考试题目、科目、方式等,录取标准全国统一。

隋唐科举制度考试与当今学校考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两种考试制度都是出现在中国的考试制度,目的都是选拔人才。

古今考试相同点有:

古今考试的不同点有:

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的建议有: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1)积极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6.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B.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

西夏 。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1)A.辽;

B.北宋;

C.西夏.

(2)契丹;

党项

(3)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

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

(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高宗说:

“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说说两宋时期中国海船所到达的范围。

(2)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

主要有哪几个海外贸易港口?

(3)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1)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

(3)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收入很多。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宋高宗说: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8.材料: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依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

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分析概括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9.材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人赵嘏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彀:

被收罗笼络的意思)

——唐太宗

材料三:

这种制度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其父将其母子赶出家门,他们母子俩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他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财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1)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开始于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

(2)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谁?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之处?

(1)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

(2)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

(3)打破了出身与门第的制约,有利于社会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