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6401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施工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铁上海工程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分公司

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19标项目经理部

2012年11月

1、编制依据

1.1施工规范及规程: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地铁隧道工程盾构施工技术规程》(J11317-2008)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1999)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标准》(ZJQ00-SG-016-2006)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11631-2010)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1.2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3本工程地下管线探测成果报告;

1.4施工调查报告;

2、工程概况

2.1工程概述

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19标工程区间隧道施工,路线走向为溪霞站出站后沿东太湖路向西,左右线分别从南北两侧绕过东太湖路20#桥后到达龙翔路站,区间长度1448.608m(右线),左右线总长2897.216m,区间右线里程ZCK9+400、ZCK9+980处共设两处联络通道,其中一处兼排水泵站。

区间左右线各有3段平曲线,半径均800m,线路中心线间距14~62.7m,区间左右线总长1356.376m。

区间里程右CK39+493.966(左CK39+493.585)处设置联络通道及泵站一座。

区间隧道纵坡呈“V”型,区间最大坡度为25‰,区间线路埋深范围约9.3~17.8m。

线路从溪霞路站后先后以25‰、3.5‰两段纵坡下至最低点,而后以3.5‰、25‰两段纵坡上升到达龙翔路站。

工程位置详见下图:

溪霞路站~龙翔路站区间隧道工程地表建筑物平盘平面分布位置图

2.2工程地质概况

区间隧道主要穿越③2粉质粘土、③3粉土夹粉质粘土层、④1粉质粘土、⑥1粘土,隧道底层主要为④1粉质粘土、⑥1粘土。

盾构在③3粉土夹粉质粘土层(微承压水含水层)掘进施工时,由于这类土层透水性好,流动性差,应注意适当注入附加剂保持渣土的流动性。

2.3施工现场条件

2.3.1溪霞路站~龙翔路站区间隧道概况:

区间隧道盾构掘进施工场地为龙翔路站东端井,端头井位于东太湖路与龙翔路交叉口,隧道线路基本位于东太湖路下方,施工交通较为便利,场地较为空旷。

周边环境:

本区间线路基本位于东太湖路下方,沿线穿越一条灌溉水渠,避让东太湖路20#桥,两侧有少量办公楼,单独距离较远,其余多为空地。

2.3.2区间隧道沿线建(构)筑物情况

从溪霞路站至龙翔路站区间隧道盾构掘进侧穿东太湖路20#桥,沿线有大量的建(构)筑物及管线,且都紧临车站基坑。

3、地下管线段施工

3.1地下管线保护

3.1.1应详细查明地下管线类型、位置、允许变形值等,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3.1.2对受施工影响可能产生较大变形的管线,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固或改移。

3.1.3应根据管线隆沉监测反馈及时调整盾构机开挖面土压、掘进速度、出渣量等施工参数,减少地层土体的隆沉和变形,确保管线安全。

3.1.4每条地下管线的保护均与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紧密结合,以使管线保护工作对地面交通和居民生活影响减到最小程度。

3.1.5设专人管理管线保护施工,并在业主、监理的协调下和管线产权单位取得联系,做好管线保护的协调工作。

3.2地下管线保护方案说明

盾构掘进过程中加强对盾构机的管理。

通过合理确定土仓压力、推进速度、总推力、排土量、刀盘转速和扭矩、注浆压力和注浆量等参数和保证同步注浆质量的措施控制地表沉降来保护地下管线。

同时根据地下管线调查的结果,确定管线保护的方法。

3.2.1对于埋深较浅,结构刚度好的一般管线采取监测的方法进行观察。

3.2.2对于埋深较深,管径大,接缝容易错位的管线,根据施工的需要和监

测的结果,采取跟踪注浆的方法对地下管线的保护。

3.2.3对一些现有状况较差难以控制的、接缝结构不牢固、一些煤气、电力、

电缆等重要的管线,若根据监测结果出现预警时,采取对地下管线悬吊和加强监测的方法进行保护。

3.3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3.3.1合理确定土仓压力,保证开挖面的稳定

3.3.2保证同步注浆质量

3.3.3防止管片变形

3.3.4防止地下水流失

3.3.5推进过程中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3.3.6加强施工监测控制和信息反馈

3.3.7必要时进行注浆保护和悬吊保护

3.4技术措施

3.4.1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管线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并及时反馈信息。

3.4.2根据前一段的地面沉降监测值预测后一段的沉降量,及时采

取保护措施。

3.4.3管线保护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计算设计的标准进行。

3.4.4对监测信息精心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进行跟踪保护方案

的讨论确定。

3.4.5测试元件及监测仪器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监测仪器定期校核、

标定。

4、盾构侧穿东太湖路20#桥、穿越水渠及沿线建筑物

4.1东太湖路20#桥基本概况

该桥为3跨(16+16+16)预应力砼空心板梁桥,下部采用柱式墩台,钻孔灌注桩基础,。

桥墩的桩径1.2m,桥墩桩底标高为-28m。

桥台为重力式桥台,桥台基础为整板砼基础,厚度0.8m,尚未浆砌片石,整板砼基础尺寸8*4.6m,桥台整板砼基础底标高-1.5m,桥梁桩基距隧道结构净距均大于10m。

4.2沿线建筑厂房基本及一条灌溉水渠概况

在本区间路线上两侧有少量的办公楼和厂房,单独距离较远,直穿一条灌溉水渠,其余多为空地。

5、建(构)筑物变形监测

5.1沉降控制

5.1.1由于隧道需穿过公路、周边建构筑物、灌溉水渠和地下管线,在通过这些地段时,必须严格控制好地面的沉降。

5.1.2选择好合适的掘进速度及添加剂,控制好盾构机掘进轴线减少盾构机的不必要蛇行,实时调整盾尾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并结合地面测量的反馈信息,将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5.1.3使用土压平衡模式掘进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土压力,将土压力控制在一定的容许范围内,防止由于土压力的过大变化引起地面沉降或隆起。

5.2沿线建筑物监测点布置

5.2.1建筑物监测点的布设,每个墙面不少于三个监测点,测点采用墙面标志。

布设采用冲击钻成孔,用水泥将道钉封牢,具体测点数量应视现场情况适当调整。

5.2.2对于沿线中的关键建筑物,在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的墙角、门窗边角、两建筑物连接缝等突出部位布设沉降观测点,观测建筑物在盾构穿越前后发生的变化。

5.3沿线管线监测点布置

5.3.1施工前与沿线隧道管线单位联系,摸清地下管线的具体情况,将沿线管线落实到监控布设图上,再按照管线单位要求进行监测点的埋设,同时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

施工时加强沿线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穿越的重大管线须根据需要跟踪监测,并把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各管线单位。

5.3.2在盾构穿越地下管线时要对地下管线进行跟踪监测,测点布设数量根据情况而定。

在管线密集区或需要加密测点。

5.3.3临近地下管线变形测量一般应直接在管线上设置观测点,对于不便开挖的管线也可在周围土体中埋设沉降仪和位移计或其它有效方法间接测定其变形状况.

6、盾构侧穿东太湖路20#桥及其他主要建(构)筑物解决措施及对策

6.1盾构侧穿桥梁及穿越地下管线等建构筑物时,须加强盾构掘进控制和监测,及时进行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根据监测情况采取洞内注浆和地面跟踪注浆等措施对建(构)筑物实施保护,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

做好应急预案,必要时疏散建筑物内人员并进行基础加固,确保建筑物内人员安全和建筑物正常使用。

6.2加强隧道与桥梁及沿线管线建筑物调查,准确掌握建筑物情况,及与隧道关系。

6.3在盾构穿越建(构)筑物时,根据地质条件力求匀速推进,盾构机的掘进速度不大于3cm/min。

6.4更加严格控制土舱压力及出土量,保持开挖面稳定。

尤其在不良地层中的盾构穿越段,加强土舱渣土的塑流化改造,添加在国内有良好信誉的并经过检测的钠基膨润土制成的知名品牌的泡沫剂制成的泡沫,以防止盾构掘进过程中出现土舱土体闭塞。

6.5在盾构穿越段,盾尾油脂使用满足盾尾密封要求的优质油脂,油脂使用量不小于35kg/环,使用的每桶油脂做专项记录。

6.6加强盾构掘进监测管理:

地表沉降监测、地面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地下管线变形监测、河底沉降监测、隧道收敛监测等。

6.7严格控制盾构土仓压力及推进速度,保持开挖面的平衡和稳定。

6.8在盾构推进中调整好盾构机的掘进姿态,避免纠偏过大,过频,以降低对周围土体的扰动;

在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盾构姿态变幅越大,盾构机越难控制,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也越大,要坚持“勤监测、勤纠偏、小纠偏”的原则,尽量实现盾构的平缓推进;

严禁一次性大幅度纠偏,造成过大超挖和对周围土层的扰动。

每次盾构机的纠偏量应不超过3cm(0.5%D)。

6.9盾尾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是直接影响地面沉降的关键因素,在施工中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和下达的施工指令进行注浆操作,精确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

在同步浆液的同时,跟踪施工监测信息及时补注二次双液浆,利用其速凝的特点迅速稳定软弱围岩。

6.10必要时,对建筑物进行注浆等加固处理。

6.11采用信息化,盾构施工有影响的,根据监测值来调整和优化盾构机掘进参数。

6.12穿越建筑物和侧穿桥梁桩基时,严格按照方案操作,制定各项应对措施,确保安全。

加强施工监测,信息化施工。

6.13加强对地表和建筑物的监测,必要时增加监测点的点位和监测频率,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技术部门,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安全;

以保证周边居民、建筑物及管线安全为目标,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施工前,履行告知义务。

施工中,及时了解和掌握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及时改进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

6.14加强应急管理,针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险情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

配备应急抢险队伍,准备充足的应急抢险设备、物资,并定期组织演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