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6290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下全册古文选择题带答案版共7篇古文文档格式.docx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所欲有甚于生者D.蹴尔而与之杂然而前陈者

【解析】A动词“给”;

语气词“欤”。

B动词“做”;

介词“为了”。

C介词“对”;

介词“比”。

D表修饰;

表修饰。

4、下列选项中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一样的是(B)

例:

乡为身死而不受

A、鱼,我所欲也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吾谁与归D、天子为动

【解析】乡为(礼仪)身死而不受。

省略句。

A判断句。

B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省略介词。

C倒装句。

D“为”是被的意思,被动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二者不可得兼兼:

同时B.蹴尔而与之蹴:

踩踏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施加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通“德”,感恩

【解析】C加:

益处。

6.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D.朝而往,暮而归

【解析】例句表示转折。

A表并列;

B表转折;

C表顺承、D表修饰。

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A舍弃;

房屋。

B生命;

学生。

C停止;

停止。

D介词,对;

介词,在。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B)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解析】B妾不是通假字。

9、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B):

A、不为苟得也(苟得:

苟且偷生)B、蹴尔而与之(蹴:

脚)

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同“避”,躲避)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停止)

【解析】B蹴:

踩踏。

10、选出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C):

A、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皆以美于徐公D、生于忧患

【解析】例句:

介词,比。

A在。

B对。

C比。

D在

1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而给你吃)

B、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解析】A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

12、选出加点词有错误的一项(D):

A、二者不可得兼(得兼:

同时得到)

B、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

天性,天良)

C、乞人不屑也(不屑: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加什么)

【解析】D何加:

什么益处。

13、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

A、学而不思则罔B、窥镜而自视

C、呼尔而与之D、执策而临之

【解析】例句表转折。

A表转折。

B表修饰或顺承。

C表修饰。

D表修饰。

14、选出与“今为宫室之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D):

A、暮寝而思之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何陋之有D、小大之狱

【解析】例句是结构助词“的”。

A代词。

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宾语前置的标志。

D结构助词“的”。

15、根据文段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末段用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的痛惜与贬斥之情。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指的是“舍生取义”这种思想。

C、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论点。

D、文中用“行人弗受”与“乞人不屑”两个反面例子来证明“义”的重要。

【解析】D不是反面例子,是正面的事例。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解析】A观点是:

舍生而取义者也。

17.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

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解析】A是类比不是对比。

10.《唐雎不辱使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

1.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

”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四个平民中的有志之士的发怒。

【解析】A是谦称。

B共三十三篇。

C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翻译为“吗”。

D列举了三个。

2.下列各句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是(C)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C.皆布衣之士也。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解析】A主谓之间。

B主谓之间。

C“的”。

D主谓之间。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解析】例句是名词用作动词。

A意动用法。

B名词作状语。

C名词作动词。

D意动用法。

4、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

【解析】A刺杀;

指责。

B白色;

平素,一向。

C接受;

接受。

D发作;

开放。

5、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②太守谓谁

B.①秦王不说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

【解析】A告诉;

是。

B同“悦”,高兴。

高兴。

C答应;

左右。

D希望;

希望。

6、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

交换

B.秦王怫然怒怫然:

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

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

感谢

【解析】D道歉。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解析】A祈使语气,一定;

那。

B到;

比。

C并列;

并列。

D主谓之间;

代词,指才能。

8、“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何陋之有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D.水陆草木之花

【解析】例句是代词。

A指示代词这。

B宾语前置标志。

C代词。

D结构助词的。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C)

A.此庸夫之怒也夫战,勇气也B.天下缟素可以弹素琴

C.秦王色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亦免冠徒跣徒属皆曰:

“敬受命。

【解析】A…的人;

发语词。

不加装饰。

C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

脸色。

D裸露;

门徒。

10、下面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人恒过然后能改

B.或异二者之为何为者也

C.吾欲辱之,何以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要离之刺庆忌也甚矣,汝之不惠

【解析】A经过,通过;

犯过错。

B指心理活动;

C用;

因为。

主谓之间。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

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

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

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解析】C唐雎不畏强暴、有勇有谋、敢于斗争的精神。

11.《送东阳马生序》精品练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九下)

赏析辨识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C)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为学之难C.走送之D.益慕圣贤之道

【解析】A的。

B的。

C代词,指书。

D的。

2、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B)

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

【解析】A表转折。

B表修饰。

C表转折。

D表转折。

3、下列选项中的文言句式与“弗之怠”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何陋之有   C、马之千里者

【解析】例句是倒装句,宾语前置。

A状语后置。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解析】A得到;

相同。

B更加;

C担心;

担心。

D言辞;

推辞,拒绝。

5、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以衾拥覆

C、必以分人。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例句是因为。

A用。

B用。

C把。

D因为。

6.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临溪而鱼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