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2638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Word下载.docx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

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

者"

,只用也表判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增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

于&

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

所&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

表被动。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见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

lsquo;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rsquo;

(王)曰:

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

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

(《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

之"

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