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21992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8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

《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边坡监测方案Word下载.docx

1.2 

地形地质概况 

2

1.3 

边坡概况 

监测目的意义 

4

监测及编制依据 

监测内容、方法及测点布置 

5

4.1 

边坡体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4.2 

边坡顶部后方建构筑物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10

4.3 

边坡体顶部后方巡视及裂缝观测 

16

4.4 

锚索拉力监测 

监测工期及资料提交 

18

劳动组织及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9

6.1 

劳动组织 

6.2 

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6.3 

质量管理体系 

20

6.4 

安全保障措施 

21

监测应急预案 

工程概况

总体概况

重庆市内环快速路西北半环拓宽改造工程(凤中立交~红槽房立交段)——凤中立交段(K0+000~K1+250)工程位于九龙坡区,立交北侧相邻规划张家湾还建房和95645部队,西北侧为火车站和建材市场,西南侧为巨龙储运有限公司,房屋建设较密集,东南侧有大顺电气有限公司,和其规划的厂房,南侧为华岩寺风景区,交通方便。

原凤中立交中心位于新里程桩号K1+180附近,为蝶形立交,拥有4个匝道。

新凤中立交中心位于K0+780附近,较原立交向南移动了大约400米。

新建立交不利用原立交匝道,新建9条匝道及一条横贯东西的新区大道。

其中E、G匝道临近高边坡及部分居民房。

本工程线路区位如图1-1所示,线路主线纵断面如图1-2所示。

图1-1 

凤中立交交通位置图

图1-2 

凤中立交设计示意图

地形地质概况

拟建场地属侵蚀剥蚀丘陵地貌。

整体地势东高西低,东北侧为一山包,最大标高为355.7m,西侧地势较为平坦,场地标高在316m至327m之间,相对高差40m。

拟建场地大部分为拆迁后的填土堆填。

拟建场地多数地段基岩被第四系土层覆盖,基岩露头零星出露。

场地表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砂、泥岩。

经工程地质调查,线路区及周边未发现滑坡、危岩、泥石流、岩溶及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

边坡概况

E匝道全长588.555,道路设计高程320.566~311.021m。

该段地貌为斜坡浅丘,目前区内为厂区。

边坡坡顶东北侧为在建的张家湾还建房。

根据设计方案,该段道路设计为挖方段,最大挖方高度38.9m左右,位于EK0+320附近。

该段道路位于立交东北侧,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匝道右侧形成永久性挖方岩质边坡,坡高5~39m。

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确定该边坡类型为Ⅲ类,安全等级为二级。

G匝道全长514.246,道路设计高程305.478~324.849m。

该段地貌为斜坡浅丘,目前区内大部分为厂区,局部分布住宅。

根据设计方案,该段道路设计为挖方段,最大挖方高度14m左右。

该段道路位于立交西南侧,按设计标高平场后,匝道右侧形成永久性挖方岩质边坡,坡高5~14m。

在E匝道坡脚设置9号桩板挡墙、仰斜式挡墙。

即9号挡墙里程为里程为新区大道K0+939.462~K0+836.039(E匝道EK0+015.138)~E匝道EK0+340,挡墙全长431.6m,其中新区大道K0+939.462~新区大道K0+872.108段为仰斜式挡墙,长70m;

新区大道K0+872.108~K0+836.039(E匝道EK0+015.138)~E匝道EK0+340为桩板挡墙,桩板挡墙采用1.6mx2m、2mx2.5m两种截面尺寸。

9号挡墙安全等级为一级。

根据设计要求,2号挡墙安全等级为一级,8号挡墙为二级,需要对2号、8号挡墙进行监测,2号、8号挡墙设置情况见下表。

挡墙

桩身截面(m)

设置原因

施工要求

2号挡墙

1.6×

2.0、

2x2.5

受红线控制,保护坡顶民房及看守所

采用人工挖孔,先施工桩,再分级开挖施工锚索,锚索张拉锁定前不得开挖下一级边坡。

施工锚索与施工挡板应同步进行。

开挖桩前2m范围岩石采用机械开挖,不得破坏岩层完整性。

8号挡墙

1.25x1.6

保护坡顶2层钢板房,受红线控制,无法大开挖施工

采用人工挖孔,先施工桩,再开挖桩前土层。

施工桩板挡墙时应注意与桥台边坡保持顺接

根据委托方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本次监测范围主要涉及E匝道高边坡、G匝道高边坡、E匝道坡脚的9号桩板挡墙、2号挡墙、8号挡墙及各边坡和挡墙后方需保护的建(构)筑物。

监测目的意义

按照相关规范规程和工程设计要求,边坡施工采用信息施工法施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信息施工法是将设计、施工、监测及信息反馈融为一体的现代化施工法。

信息施工法是动态设计法的延伸,也是动态设计法的需要,是一种客观、求实的工作方法。

地质情况复杂、稳定性差的边坡工程,施工期的稳定安全控制更为重要。

建立信息反馈有利于控制施工安全,完善设计,是边坡工程经验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施工方法。

信息施工法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施工的全过程,使信息反馈系统与动态设计和施工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将现场变化情况反馈到设计和施工单位,以调整设计与施工参数,指导设计与施工。

对边坡进行信息化法施工,就必须开展施工期间监测和施工完成后一段时间的位移监测。

监测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通报,出现险情时应及时采取应急排险措施,同时为设计提供反馈参数,为确保边坡施工和边坡使用上下建筑物、行人行车道路以及施工人员等的安全。

为此,编制本边坡监测方案。

监测及编制依据

(1)《内环快速路西北半环(凤中立交-渝遂立交段)拓宽改造工程凤中立交(K0+000~K1+250)施工图设计说明》;

(2)《内环快速路西北半环(凤中立交-渝遂立交段)拓宽改造工程凤中立交(K0+000~K1+250)调整施工图说明》;

(3)《内环快速路西北半环(凤中立交-渝遂立交段)拓宽改造工程凤中立交(K0+000~K1+250)地通道、挡护结构施工图设计说明》;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9)《市政边坡及挡护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0)《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

(11)《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DB50/5018-2001);

(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2)委托方招标要求。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第96页第19项为监控量测要求。

《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DB50/5018-2001)第13.2条为监控量测要求。

《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T50-100-2010)第9项为边坡监控量测要求。

《市政边坡及挡护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4.1.5项为边坡监控量测要求。

监测内容、方法及测点布置

(1)对位于E匝道右侧长618m边坡,G匝道长655m的边坡进行监测。

(2)对E、G匝道边坡、8号挡墙边坡顶部后方建(构)筑物进行监测。

(3)对9号、2号、8号挡墙进行监测。

(4)对锚索应力进行观测。

本方案根据委托方提供的监测招标要求编制,方案监测内容不包括监测招标要求表中建议取消的监测内容。

施工期间和完工后监测内容均为:

边坡体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边坡顶部后方建构筑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边坡体顶部后方巡视及裂缝监测。

开展边坡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其发生位移变形的情况,为分析判断边坡稳定性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判断边坡施工期间及完工后,边坡上下建(构)筑物和施工期间人员的安全提供依据。

边坡体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

4.1.1 

测点布置

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在边坡顶部、支护体的肋柱顶部、部分桩顶或冠梁顶部布设测点进行测试。

测点动态控制,如测点破坏或被挡住及时补充。

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保护好测点,若因施工破坏测点,施工单位应立即协助补充布设测点并承担相应责任。

水平位移测点和垂直位移测点公用一个测点。

施工期间和施工完成后的观测点总数量不变。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中“每一典型边坡段的支护结构顶部应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中“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中“建构筑物变形观测点应每10~15m设置一个测点”。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结合以上规范规程和其他项目监测经验,本项目测点布设如下。

对位于E匝道右侧长618m边坡,G匝道长655m的边坡进行监测。

E匝道右侧边坡:

坡高5~39m,坡长618m,分3台阶施工,从上往下为1、2、3阶(此处不包含9号挡墙)。

每阶的顶部均需要布设测点,测点间距约15m-25m,根据布设条件,选择不同的测点间距,在边坡危险性较大段(若边坡后方有裂缝、边坡后方有重要建构筑物、边坡滑塌可能性大的则为危险性较大段)测点间距平均20m。

9号挡墙长431m,测点间距20m。

综上情况,根据委托方要求,共布设24个测点。

G匝道右侧边坡:

坡高5~14m,坡长655m,局部段按2阶施工,从上往下为1、2阶(此处不包含2号挡墙),每阶的顶部均需要布设测点,测点间距约15m-25m,根据布设条件,选择不同的测点间距,在边坡危险性较大段(若边坡后方有裂缝、边坡后方有重要建构筑物、边坡滑塌可能性大的则为危险性较大段)测点间距平均20m。

2号挡墙长289m,测点间距20m。

综上情况,根据委托方要求,共布设15个测点。

I匝道8号挡墙长69m,测点平均间距20m,布设4个测点。

现场完成布设后,将绘制实际测点布设平面示意图。

另在相对稳固、可靠、通视、不易受到破坏且影响范围外的地方埋设水平位移工作基准点,根据本工程条件,E匝道边坡埋设6个工作基准点,G匝道边坡埋设7个工作基准点,3条挡墙每条布设3个基准点,基准点编号WJ1-WJ22。

各观测点和基准点埋设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

水平位移工作基准点、水准测量工作基准点、水平位移观测点、水准沉降观测点埋设一般采用钻孔浇筑钢筋埋设。

若现场条件有限,则采用钻孔浇筑钢筋粘贴反射片埋设。

如果现场条件允许,测点可以采用观测墩埋设,观测墩示意图如下所示。

观测的制作、浇筑、布设由施工单位配合监测单位完成。

观测墩测点标志示意图

钻孔浇筑钢筋埋设测点标志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钻孔浇筑钢筋埋设水平位移和水准两用测点标志示意图

钻孔浇筑钢筋埋设反射片测点标志示意图

4.1.2 

测量的方法

所有位移测点均进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变形测量。

水平位移采用二级导线极坐标法,即采用高精度的日本拓普康GPT102R全站仪和与之配套的强制对中觇牌及棱镜等,从基准点出发,测量各观测点相对基准点的X、Y、Z坐标,根据坐标的变化,计算出水平位移量。

日本拓普康GPT102R全站仪测角精度2″,距离为2mm+2ppm*D。

测量的精度按二级变形测量的要求执行,即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0mm。

水平位移测量技术要求:

参照《建筑变形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