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1110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

《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合拍片的角度看“华莱坞”电影跨国主体性及其对策Word格式.doc

  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理论界对电影产业的进一步研究热情。

在“华语电影”得到学术界广泛的热议和积极讨论之后,针对全球化的语境又有学者提出“华莱坞”这一概念。

然而在华语电影的普遍性认识仍受质疑的当下,作为“华莱坞”这一概念的提出能否较“华语电影”有更强的包容性和理论优越性呢?

同时,为了衡量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市场份额和文化影响力,除了本土票房之外,海外市场收益也成为直观而有说服力的重要参考,同时,合拍片作为销往海外“华莱坞”电影的主力军也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

本文旨在从合拍片的角度考察华莱坞电影跨国传播中的文化主体性问题。

  一、“华莱坞”概念的源起及当下意义

  2009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中国电影人致力于建立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的意识,先后促使江苏无锡以“华莱坞”为命名的电影产业园、香港和内地合办的名为“华莱坞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成立,以及2011年七星娱乐集团投资80亿人民币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占地80万平方米的环球影视服务总部基地“中国坞”,还有,2013年9月底,万达集团斥资500亿于青岛打造“东方影都”。

所有的这些产业基地的建设,都是为了加速推动国家电影文化产业的积极发展,助推华语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

然而,这些有关“华莱坞”、“中国坞”、“中莱坞”产业实体的打造,在当时还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但正是通过这个良好的基础才能将工业实体打造和理论概念建构渐渐归于统一步伐。

目前,中国的理论界对华语电影还没有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在影像美学和大众传播等方面都具有广泛认同感和辨识度。

那么,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理论界应齐心协力地给予应有的理论建构,尽快使“华莱坞”的概念得以丰富和发展起来,并与电影产业实体一道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国际标识的电影文化输出,这是摆在当前理论界和产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某莱坞”的命名及现象,显然是受到“好莱坞”的影响,同时还有“宝莱坞”和鲜为人知的“瑙莱坞”(尼日利亚)等非英语国家电影制作“梦工厂”的启迪与激励。

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因为其强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雄踞全球主流市场。

虽然美国的电影产量不到世界电影产量的百分之十,但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却占据了近九成的世界电影市场份额。

  而“宝莱坞”、“瑙莱坞”的崛起,除了影像所承载富有民族本土特色的视觉风格和文化符号之外,从政策投入、资金支持也体现了印度和尼日利亚两个国家对电影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凸显了其文化主体性的艺术自觉。

除本国外,世界其他不同地域的观众,正是通过观看“宝莱坞”、“瑙莱坞”的影片而感受不同的意识形态、民风民俗带来的视觉和心灵的双重冲击。

  二、“华莱坞”合拍片国际传播的主体性

  “华莱坞”的提出旨在从宏观意义上整合两岸四地电影业和跨国(区)资本运作的状况,包括数量不断增多的合拍片在内,“华莱坞”的概念更多的是对全世界亮出的一张名片,将整合政治意识形态、地区地理边界、文化壁垒的理论范畴运用到考察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全球华人普遍心理认同的华语电影研究中,在巧妙回避了“华语”的内在概念在语言学的争论之后,将研究范围扩大涵盖至整个华人世界,凸显华人文化、东方神韵的价值与意义。

  

(一)新世纪以来合拍片的发展及状况

  对于合拍片,在此,我们主要论及国别之间的合作,对于港台和内地的合拍片,我们统一到大中华区文化共识的概念范畴之下,都属于中国电影。

首先,从亚洲来说,东亚的日韩在整个亚洲的文化影响力依然处于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尤其是韩国,可以说是整个亚洲流行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进入新世纪,韩国电影中温和的家庭孝道观念、都市丽人的时尚服饰、青年男女的纯爱煽情、现代活力的都市风情等元素都成为韩国商业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在整个亚洲逐渐取代日本成为流行文化符号,变为青年一代竞相追逐的“韩流”。

比如新世纪初,郭在容的《我的野蛮女友》上映,迅速形成一个震荡亚洲的流行文化旋风。

韩国影剧一度成为中国家庭茶余饭后必需的文化快餐。

近十年随着中国电影和流行文化的发展,韩国电影在新世纪初的热潮虽有所减退,但韩国影视文化总是能在恰当的时候制造大众认可的消费热点。

比如,2013年一部《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席卷整个亚洲,主演全智贤和金秀贤更是受到观众的热捧。

所以,韩国电影文化继承了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东方儒家文化内核,同时在现代城市文化中又总是能推陈出新地保持文化产业的领先地位。

那么,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的大环境下,中韩各自出于各自对文化输出与国际市场占有的发展战略,近年来合拍片越来越多,2014年7月《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进“中韩合拍片”的发展。

  相比韩国,日本由于地缘性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本与内地的合拍片要远远少于台湾、香港与日本的合拍片,而且中日合拍电影中,中日战争也是主要表现的主题,像是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

南京!

》、《金陵十三钗》都有与日方的合作。

中国电影中的配乐由日本人担任作曲的就更多了,像《太阳照常升起》(久石让)、《赤壁》(岩代太郎)、《太平轮》(岩代太郎)、《画皮ⅰ》(藤原育郎)、《画皮ⅱ》(石田胜范)。

这种现象似乎很奇怪,中国也不乏音乐大师,为何日本音乐家频频出现在中国电影配乐中,而且音乐风格不乏很传统的“中国风”呢?

这更能说明中日文化的近亲性,但最重要的,还是考虑到电影在国际上的传播力,显然,日本在电影配乐方面比中国享有更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相比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电影的合拍状况,中国依托日、韩、东南亚等主要电影生产国,把更大的电影市场的拓展和文化输出,向更广阔的欧美市场扩展。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欧美等国家的合拍片渐渐增多,合作模式由起初故事创作的背景和场景等中国元素的加入,到中外资本和技术的结合,这主要以美国和法国为主。

引进外资和外籍演员的合拍片由于水土不服往往在国内国外都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而加入中国元素和资金的欧美影片、或由欧美导演创作的华语片反而时常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可以说,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合拍片,还处于对不同文化主体精神以及制作流程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阶段,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与欧美的电影合拍才刚刚迈开脚步。

  

(二)“华莱坞”电影文化的跨国主体性

  根据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的数据,2012影年产量700余部,但全年销往海外的影片却只有区区75部,销往80个国家(地区),共计199部次,其中合拍片为46部,比例高达61.33%;

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10.63亿元,不到国内票房的10%,比2011年海外营销额20.24亿元同比减少48%。

2013年上半年共有23部影片,销往19个国家(地区),共计88部次,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为5.14亿元[4]。

2014年度海外票房百强之中中国电影仅有17部且播映范围有限,盈利最高的《心花路放》位居海外票房榜第24位,但与票房排名第一的好莱坞超级大片《变形金刚4:

绝迹重生》仍相差巨大。

这说明中国电影从根本上还没有在欧美市场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就算跟日韩电影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相比中国电影都显得很乏力。

因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当下电影的语汇形态和内在文化品质在欧美文化接受语境中还没有形成广泛的认知基础,观众对中国故事的消费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李小龙功夫文化的传奇想象和成龙“后功夫文化”棍棒喜剧的消费中。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巨变带给中国当下丰富多彩的生活,还没有在中国商业电影的叙事语境中很好地反映这一历史进程引起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深层次变迁的背景和动因,而更多电影题材的开发一味聚焦于不承担时代叙事价值的纯娱乐的叙事狂欢中,要不就是在向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对创作视角和美学风格的追求大都缺乏严肃的态度,以随意拼贴和拆解的后现代解构的创作特征,陷入个人化的商业功利主义浪潮。

  目前的合拍片大概有几种方式,一是外方主导制作,如《功夫梦》;

二是中方主导制作、外国演员出演,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

三是外方只是资本的介入,外形上是纯粹的华语片。

合拍片的创作,电影项目和团队的组建以及资本的构成和运作都不是问题,最难的是,如何在合拍片中突出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就是必要关注的问题。

“合拍虽然意味着文化、民族、人员的交流,但也隐含了交融之中的冲突与矛盾。

因此,在实际拍摄中,这些主观意图不仅难以实现,而且由于自身影视力量的弱势,文化输出严重受阻,甚至导致了国家形象的危机。

”[5]

  比如,《面纱》、《黄石的孩子》、《谍海风云》,《雪花秘扇》等合拍片,从国际明星到颇具噱头的故事再加强大的投资和制作,无一不是豪华阵容,但是,片面追求反映旧中国的环境背景,极力表现过去的历史,诸如破旧、贫穷、肮脏、瘟疫四起,或者强行将悬疑和爱情置于战时的上海显得不伦不类,甚至为迎合他者的想象而对“小脚”和传统手艺猎奇性地大加书写,故事情节支离破碎,叙事结构错乱无章,这是很难取得国内观众的文化认同。

除了技术的因素,影片的艺术品质主要体现在导演的艺术追求和风格的形成,因此,合拍片的项目构成中,导演还是处于非常核心的位置,如果是让外国导演拍摄中国题材的故事,能否很好地传达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比如让?

雅克?

阿诺的《狼图腾》就是成功的例子,筹备期长达七年的《狼图腾》由中影集团、北京电视台、紫禁城影业等中方企业立项,邀请法国名导让?

阿诺率领其团队制作,赢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

而成龙参演的电影《功夫梦》显然就是通过表面上中国的“功夫梦”展现内核里的“美国梦”,实际上是美国视角和文化精神的又一次体现,影片的全球票房收入达到16.35亿元,其中美国的销售成绩为11.96亿元,约占该片全球票房总收入的73%。

接下来,张艺谋正在拍摄的魔幻大片《长城》和中美将要合拍的《西游记》如何体现中国电影文化主体性,是令人期待的。

  三、“华莱坞”电影文化国际输出的对策

  “华莱坞”的构想是强化民族电影文化的概念,显然“华莱坞”的指称是要超越“国族论”电影观的视角,向更为广阔的世界电影格局进行文化扩散和影响的战略意识。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针对华语电影国内电影票房的节节攀高和海外市场份额逐年萎缩的尴尬处境,就是要中国电影也像好莱坞一样构建民族文化的国际视野,在世界电影格局中提振华语电影的主体自信和文化自觉,使得华语电影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内电影市场经过市场竞争和政策支持已阶段性地取得喜人的成绩,而如何让中国电影在海

  外也产生深度影响力,更好地接轨世界电影市场是“华莱坞”电影目前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在跨国、跨文化的语境下提升“华莱坞”电影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