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108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

《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本高三语文 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x

新版本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选练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第十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选练:

专题表达技巧、内容、感情:

第十二课时导学案

21、什么是衬托?

请举例说明。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的艺术手法。

如我们说“绿叶衬托着红花,红花显得更艳丽”,也可以说“绿叶把红花衬托得更加鲜艳美丽”。

衬托的特点是事物间虽有主次,但它们是放在一起来对照的,是并存的,是以次衬主的。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为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为反衬。

正衬,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等。

(“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内容参见景物形象中情、景关系之以景衬情一节。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以六宫后妃之美衬玉环更胜一筹的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以苍凉秋景衬诗人飘零之哀。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极高的五岳、赤城山和天台山一块儿衬天姥山之高峻挺拔。

“寒蝉姜切”、“杨柳岸,晓风残月”以悲凉秋景衬离情之凄苦。

反衬,如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哀衬乐,以乐衬哀,以丑衬美等。

(“以哀衬乐,以乐衬哀”内容参见景物形象中情、景关系之以景衬情一节。

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

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再如,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三人”貌似人多,但更能反衬“独酌”的孤独寂寞。

【练一练6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全国丁卷)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题: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什么是对比?

请举例说明。

思要是概括为一个,即比较的双方要共同表达一个意思,那么这一个意思就会更有高度,更有深度。

无论如何,对比的结果都会鲜明突出,引人深思,给人感悟。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从两面看,富人住处高大宽敞,富丽堂皇,天天酒肉且都吃不完;穷人无立锥之地,到处漂泊流浪,只能冻死饿死在路旁。

这两个意思没有主次,放到一块儿,就是形成一个鲜明地对照。

通过对照,可以共同表达封建社会贫富悬殊大,阶级压迫大的主题。

再如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可以看到,诗中所写的事实有两种,一种是劳动人民无比艰苦却“居无片瓦”;一种是统治阶层“指不沾泥”却“居大厦”。

这两种事实无主次之分,而是同等并列的,目的是比较两类人的不同点:

劳动人民劳而不获;豪门富贵不劳而获。

所以,表现手法是对比。

再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这是比较的双方共同表达的一个意思,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练一练6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09年宁夏、海南卷)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衬托与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请举例说明。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与对比区分明显,不用论及;反衬与对比容易混淆。

我们经常见到有些诗歌的表现手法说是对比,有的说是反衬,而有的既说是对比,又说有反衬。

那么衬托(反衬)与对比到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衬托(反衬)与对比的相同点:

二者都是将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来表达某种思想和感情。

如唐代赵嘏有一首《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由“同来望月人何处”可知诗人去年登楼赏景是有同伴的,而今年没伴,今年是“独上江楼”,所以,诗作将去年的结侣来游登楼赏景与今年(眼前)的只身前来赏景咏怀的情景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形成对比。

这种对比写出了诗人昔日与朋友相伴登高赏景的欢乐与此时此刻独身一人的落寞,可以说在对比当中更显昔日之欢乐和今日之孤独落寞。

昔日的欢乐情景也已不在,今日的孤独寂寞却是事实。

如果说作者是以已经不在的情景来衬托眼前的孤独,那就更衬托出此时此刻的孤独寂寞;如果说作者是以今日的孤独寂寞来衬托昔日的欢乐情怀,那就更表现了作者的怀念和怅惘之情。

这就都成了衬托。

结合题目“江楼感旧”,结合首句的“思渺然”,应该说是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即本诗主要是表现作者的怀念和怅惘之情。

当然,说成是互相衬托也未尝不可。

衬托(反衬)与对比的不同点。

1、角度不同:

从一方为主,一方为次,一方对另一方有所陪衬的角度看为衬托;没有主次,两者地位同等重要,只是在同一个平面相比较而已是对比。

2、重点不同:

衬托的重点在“衬”,它是“衬”出主要事物;对比的重点是“比”,是在同一个“点”(时间、空间、形状、数量等)上具体地比,是“比”出两事物各自的特点来,或者是共同突出一个意思。

3、作用、目的不同:

衬托是突出主要事物(被陪衬事物)的特征,以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对比是为了凸显事物各自的特点,以表明对立的现象,或二者合在一起(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共同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24、衬托和对比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热点,可是分析这些试题就会发现命题专家对衬托和对比有时区分得很清楚,但有时又没有怎么区分,那我们怎么办呢?

高考命题专家对衬托和对比确实有时区分得很清楚,有时又没有怎么区分。

比如2008年湖南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

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答案给的衬托的手法,很明确。

再如2007年浙江卷诗歌鉴赏第二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案]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

——这儿用了“对照”的手法,是对比的意思。

说得也很明确。

再如,2010湖北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

怎。

问题: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答案:

(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

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

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

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这里对比和反衬二者也都很明确。

它们区分明显,是混淆不了的。

再如,2009年安徽卷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第8题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尤其是诗句“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很容易读出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第9题是考查的是表现手法。

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最准确的,但诗中“用典”也还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8、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手法:

对比。

简析:

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从上题的答案可知,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答对比和反衬都是可以的。

只是回答对比要从对比的角度去说,回答反衬就要从衬托的角度去分析。

再如,2009年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第23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