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6364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docx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对公司、工程项目部能够控制或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为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和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提供依据。

2、范围适用于公司、工程项目部。

3、职责

3.1公司办公室、物业公司、公安分处按管理职能负责识别和评价公司办公区域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3.2工程项目部识别和评价各自办公区域和生产、工作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3.3工程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

按照年度施工项目生产过程,依据确定的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年度环境重点监控内容,提出控制措施,并向公司各部室、工程项目部传递相关信息。

3.4安质部负责公司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确定年度环境监管重点,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5公司各部室负责识别和评价各自管理权限范围内的环境因素。

3.6工程项目部负责识别和评价各自管理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4、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

4.1.1识别方法

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照经验法(借助以往事例)、类比方法(对照检查表)等,识别时要按照过程方法进行,确认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环境因素。

4.1.2识别范围

a)所有工作区域、生活区域的环境因素;

b)所有工序和岗位的正常、异常、紧急情况下的环境因素;

c)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4.1.3识别依据

a)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的环境影响;

b)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合同要求;

d)产品特性要求;

e)相关方关注或要求的。

4.1.4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

a)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以及组织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因素。

b)三种状态:

1正常状态:

指正常工作(生产)时的状态;

2异常状态:

生产活动中环境问题与正常生产活动有较大不

同的状态;

3紧急状态:

指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火灾、事故、洪水等。

c)三种时态:

1过去:

以前曾发生的环境问题;

2现在:

现有的污染和环境问题;

3未来:

新、改、扩建项目以及产品交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d)七个方面:

1向大气排放;

2向水体排放;

3废物管理;

4土地污染;

5对社区的影响;

6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

7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

4.1.5识别过程

a)办公室、社管中心,根据识别方法、范围和依据,对公司本部办公区域及周边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报办公室批准;

b)工程项目部识别各自办公区域、生产、管理过程中各个环

节的环境因素,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报项目部经理。

4.2评价重要环境因素方法采用经验判断法

4.2.1公司各部室主管负责人主持相关人员参加,评价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4.2.2工程项目部由总工程师主持,施工技术人员、安质检人员、机械物资管理人员、现场领工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参加,评价识别出的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

4.2.3工程项目部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应以清单形式报公司安

质部。

安质部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公司的环境控制重点及重点控制的项目,并以公司文件形式传递给有关部室、工程项目部。

4.3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依据

a)环境影响的规模;

b)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c)发生的概率;

d)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4.4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

a)制定控制的目标、指标。

制定目标、指标时要考虑与重要

环境影响有关的重要环境因素;

b)针对目标、指标制定管理方案;

c)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作业性文件;

d)制定应急预案等。

4.5环境因素更新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公司各部室、工程项目部要及时组织与下列活动有关的人员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更新。

a)在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发现有环境因素未被识别或评价发生错误;

b)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

c)组织的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

d)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e)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时。

5、记录5.1《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5.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编号:

CX-H-1

环境因素调查评价表

共页第页

活动/

产品/服务

环境因素

(明确污染物因子/物质/组成)

环境影响

状态

时态

否重要

丿、

单位:

编制:

审批:

日期: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重要环境因

存在部

门或

场所

环境影

控制方法

备注

目标

指标

管理

方案

应急

预案

编号:

CX-H-2

共页第页

单位:

编制:

审批:

日期: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其风险程度,控制不可接受风险为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工程项目部。

3、职责

3.1公司办公室、社管中心、公安分处负责辨识公司办公区域的危险源和评价出不可接受风险,并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制定预控措施和方法,报部室负责人审批。

3.2工程项目部负责辨识各自办公区域和生产、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源和评价出不可接受风险,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制定预控措施和方法,报项目经理审批。

3.3安质部确定年度安全控制的重点项目、部位、环节,制定预控措施和方法,报主管领导审批,并向公司各职能部室、工程项目部传递相关信息。

3.4工程管理部依据年度施工生产情况,确定重点监控管理项目,工程项目部负责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临时用电方案,对存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4、程序

4.1危险源辨识

4.1.1危险源分类

参照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结合公司特点,将公司危险、危害因素确定为20种基本类型: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冒顶片帮、透水、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4.1.2辨识方法

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照经验法(借助以往事例)、类比方法(对照安全检查表)、事件树或事故树方法(用于复杂施工程序或新的施工领域)等。

4.1.3辨识主要内容

a)厂址、项目所在地:

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

b)厂区、项目平面布局:

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布置,高温、危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施工工艺流程布置,建/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等);运输线路及装卸厂;

c)建(构)筑物:

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通道、开门、生产卫生设施;

d)施工生产工艺过程:

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e)施工生产设备、设施、装置:

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特种设备、危险危害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特殊单体设备/装置;

f)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危害作业部位;

g)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

h)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4.1.4危险源范围

a)所有工序和岗位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及紧急情况;

b)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相关方和访问者)的活动;

c)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无论是本企业还是外部所提供。

4.1.5辨识依据

4.1.5.1识别依据

a)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

b)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合同要求;

d)相关方关注或要求的;

e)产品特性要求。

4.1.5.2辨识危险源时,应考虑六种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作业环境不良危害等);

2)化学性危险和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物质);

3)生物性危险和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媒介物);

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负荷超限、心理异常、从事禁忌作业);

5)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操作失误);

6)其他危险和危害因素(除去以上外的其他情况)。

4.1.5.3也可从以下二个方面着手辨识

a)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b)人的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所中,忽视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4.1.6辨识过程:

a)公司办公室、社管中心牵头,根据辨识方法、分类、范围、依据,对公司办公区域及周边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报部室、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控制;

b)公安分处、防疫站、中心试验室,组织人员根据辨识方法、分类、范围、依据,对各自办公区域、工作岗位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报单位领导批准后实施控制;

c)工程项目部辨识各自办公区域、生产、工作过程中各个环

节的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报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控制。

4.2评价不可接受的风险,其方法可采用经验观察法

4.2.1人员要求:

参加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危害因素评价的主要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具有相应工作经验;

4.2.2由单位或部室负责人主持相关人员参加,工程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