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9416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Word下载.doc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

(《论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

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

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20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教师范读,感知大意。

五、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

1、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①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②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③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2、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3、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

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

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古今异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

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特殊句式:

(1)倒装: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是尔过与?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省略:

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3)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是,指示代词“这”)

是谁之过与(是,指示代词“这”)

(4)固定结构: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何以伐为(何以……为)

成语:

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六、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点评。

二、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孔子的思想及辩驳艺术。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

核心事件就是季氏将伐颛臾。

1、提问:

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最能体现冉有真实态度的是哪一句?

明确:

冉有赞成,孔子反对。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心里其实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甚至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含糊其辞,故意轻描淡写,说明他心虚。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自我辩解,推卸责任

2、提问:

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讨伐颛臾?

他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他的理由成立吗?

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论据充分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权伐

3、提问:

对冉有的辩解及推卸责任,孔子持什么看法?

他的依据是什么?

“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

”两个“过”字直接表明孔子的态度: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

引用: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

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抓住要害

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主战,家臣有责,不可袖手旁观。

)形象说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猛兽为患,玉毁匣中,当人为所致。

季氏放肆胡为,

冉有、季路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引用和运用形象的比喻,都意在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责。

4、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学生齐读第5段)

根源就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文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就是他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5、提问:

这几句话的关键词语是哪些?

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

关键词语“均”“和”“安”“修文德”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6、提问:

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表明冉有之“忧”只是为季氏找借口,并非治国之本。

7、提问:

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真正的“忧”是什么?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的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三、课文小结:

本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三次对话,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有力的反驳,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四、拓展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为政》)

材料2: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

注释 

北辰:

北极星。

共:

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道:

引导。

格:

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

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

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五、探讨:

你怎么看待孔子的这种思想?

你认为他能说服冉有、季路甚至季氏吗?

1、反复阅读课文,深刻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准备辩论材料,组织一次辩论活动。

题目先由各小组预定,然后讨论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