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广东卷清晰版含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高考地理广东卷清晰版含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广东卷清晰版含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这种现象表明
A.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B.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优质农产品
C.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下的有效手段
D.农业生产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答案】2.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文字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解题思路】关键词:
“这种现象表明”。
题干文字中可知,开心果耐旱怕涝,在伊朗它种植在高原沙漠地区,该地区因四周山地阻挡湿润气流深入而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睛天多。
对开心果种植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区位。
不同农作物需要的自然条件不同,如优质的法国葡萄酒来自于夏干气候的地中海波尔多地区,故A错;
题干信息中既没有体现此处有多种经营,也没有体现出此处因种植开心果而使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发生了改变,故C、D错。
3.图2为我国某省区植被覆盖度(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沿经度变化示意图。
该省区可能是
A.内蒙古自治区B.广东省C.西藏自治区D.甘肃省
【答案】3.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文字、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区域定位”。
【解题思路】从题干文字信息中可知,纵坐标数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由此推论:
此省区从100°
E~125°
E降水在增多。
结合区域定位,可判断该省区为内蒙古自治区,从西向东,离海越近,降水越多,体现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试题延伸】“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广东高考是高频考点。
(2010第41题
(1)陆地自然带;
2011第40题
(2)地带性植被;
2012第40题
(2)地域分异规律),应该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4.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
其主要原因是
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B.暖锋过境释放热量
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D.局地气流下沉增温
【答案】4.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因素”,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中等偏难。
【解题思路】从题干文字信息有一个关键词“背风坡”,可见这是一个小尺度的,因背风坡焚风(干热风)效应导致的局地增温现象。
【知识拓展】虽然北半球西风为西南风,但阿尔卑斯山北坡有来自于大西洋及北冰洋的湿润气流,降水量大,雪线低;
南坡因阿尔卑斯山的山体走向及比利牛斯、亚平宁山脉对西风的阻挡,降水相对较少,雪线高。
5.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国家
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男性
女性
中国
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
0.7
118
18.4
78
85
美国
0.9
34
20.1
76
81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答案】5.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地理图表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
【解题思路】直接提取表格中数据或进行简单的数据转换。
6.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
18,北半球迎来冬至。
此刻,日期为2012年12月22日的地区约占全球面积的
A.0B.1/3C.1/2D.2/3
【答案】6.A。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虽说是新旧日期交替规律,但实质是地方时运算;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中。
【解题思路】已知北京时间,找到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170.5°
E),从而寻找出新旧日期的分布范围。
很明显,此刻没有出现12月22号,故选A。
【易错点拨】0点所在位置会不停地跑动(象扫描仪的移动光束),方向是向西。
因此:
每一条经线在24小时内,都会有一次机会成为0点经线,但是这种0点资格每次都只有一瞬间。
(当120°
E为20点这一瞬间时,全球日期统一,这一瞬间之后,新的日期会在180°
经线的西侧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日期占的范围越来越大,而旧的日期范围越来越小。
0°
0点经线
120°
E
170.5°
W
2013年12月21日19:
18
(减去19小时18分)
180°
0点经线向东至180°
为2013年12月21日范围(A号)
0点经线向西至180°
为2013年12月20日范围(A-1号)
7.图3为1950-2007年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读图推断该水文站河水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域工业用水的增加B.流域降水量的增加
C.上中游水库的增加D.中游水土流失的加剧
【答案】7.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中的“地表径流”这一水文要素。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数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从图中信息可知,1969年以后,利津水文站的径流与输沙量均在减小,这是因为上中游水库的拦水拦沙。
水量减少,主要是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故A错;
若流域降水量增加,径流量不应该减少,故B错;
若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则含沙量会显著增加,但2000年以后,明显水质变清(13/28),故D错。
【易错点拨】黄河流域主要处于干旱、半干旱区。
兰州以上来水量比重大,且为清水来源区,占天然总径流量的56%。
兰州到河口段来水来沙量均少,但用水量很大,主要是宁夏与河套地区灌溉用水。
而河口到三门峡段是浑水来源区,径流比重约为32%,泥沙俱下。
下游地区来水来沙量减少原因主要有天然降水量下降、沿黄流域引水引沙(灌溉及城市用水)、大型水利设施的建立以及跨流域调水四个方面。
8.近年来,以高铁站为依托的高铁新城在我国逐渐兴起。
高铁站选址与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是
A.在小城市,高铁站通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城市CBD发展
B.在中等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会带来城市空心化
C.在大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会迅速演变为城市CBD
D.在特大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促进郊区城市化
【答案】8.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交通(高铁)建设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区布局的影响”。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正确的地理观念,分析、探讨、评价现实中地理问题”。
【解题思路】在中小城市,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且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但这类城市即使是几何中心一般也不会有典型的CBD功能区),而此类城市用地相对充足,因此高铁站通常选址一般不会远离城市中心,通常会在市区原有车站基础上进行新站改造。
高铁带动的客货流主要是区际间,对工业活动的带动力大,而不是城市内部商业活动为主的CBD,因此A错;
城市空心化是城市化在高级阶段的表现,因此B错;
特大城市的高铁站不会选址于市中心,一是用地不足,二是对市核心区干扰大,负面效应明显,故C错。
在特大城市郊区,高铁新城交通便利,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推动力大,有助于郊区城市化。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9.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
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
表2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
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A.北京B.上海C.广州D.沈阳
【答案】9.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区域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对新材料、新情景信息获取”。
【解题思路】关键在于理解“城市首位度”的定义,数值越大,表示“核心首位城市垄断资源程度越大”,对区域城市均衡化发展不利。
数值下降,意味着居首位的城市集聚效应在弱化,明显广州变化幅度最大,说明珠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要素布局趋向于均衡化。
10.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0.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虽说考查全球变暖,但实质是大气受热原理的分析;
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词在于“冰雪覆盖”,而不是“高纬度地带”。
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则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亦减少,达到降温的目的,故选B;
植树造林能增加CO2的吸收,从这个角度看,温室效应会因此减轻,不会加剧全球变暖,故A错;
造林改变局部小气候,一般情况下,林区空气湿度会增加,故C错;
土壤有机质减量会因造林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与变暖无机制联系,故D错。
11.图4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读图可知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答案】11.C。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解题思路】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放射状,但只有一个中心(人口、设施密集的老城区),故A错;
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主要位于城市东北和西南部,故B错;
城市外来人口生活区主要布局西北部,与城市新开发区背道而驰,故D错;
城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