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755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

【试题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断能力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和图片太阳能光热电站是通过反光板聚焦太阳能进行发电的,故不会提高地表温度,A错;

聚焦太阳能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故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B错;

聚焦太阳能与农作物产量无关,D错;

而聚焦太阳能产生的强光和热能可能误伤途径发电站的飞鸟,C正确。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B.夏至日P=1C.全年P<

1D.冬至日P>

1

【试题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计算,考查学生的计算、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情况:

二分日:

66.5°

,夏至日:

90°

,冬至日:

43°

,春秋分日影长不是0,故p不为0,A错;

夏至日影长为0,p=0,B错;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45°

,影长大于塔高,p>

1,C错,D正确。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图2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交通线路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属简单题。

【解题思路】结合图中信息,兰新铁路在图示区域基本沿着1000米等高线延伸,沿线并没有聚落和河流,图中叶没有耕地信息,故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D正确。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试题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铁路选线问题,考查学生提取区域图有用信息的能力,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兰新铁路距吐鲁番市和鄯善县较远,对两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大,故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城镇过远,B正确。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难度较小。

【解题思路】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影响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西北地区为内流河,河流水量不稳定,而绿洲地区水源充足,适合人类居住;

兰新铁路沿线没有绿洲,没有充足的水源,故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兰新铁路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

B正确。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

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7~9题。

表1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00

草本植物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1.09

1.10

1.12

1.1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1.01

0.99

0.98

0.97

1.29

1.42

1.58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依据表中所给数据,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逐渐变大,故生物量提高;

实验地面积一定,植株密度有没有改变,可以看植株数量的变化,根据表中信息,灌木植物数量没有变化,但蓝本植物数量发生变化,故A正确。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比较数据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依据表中数据,植株数量灌木植物保持不变,草本植物相对增加;

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都相对增加;

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逐渐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加,故D正确。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题思路】依据表中数据,植株数量灌木植物保持不变,草本植物数量增加;

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都有所增加,但草本植物增幅大于灌木植物;

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草本植物增加,故总体来看,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读图3,完成10~11题。

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B.②C.③D.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读图计算能力,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题中所给信息为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总人口=移民人数/移民占总人口比例,算出各个年份总人口,可得出结论,A项正确。

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人口增长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

难度居中。

【解题思路】根据第10题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所给选项的四个时段中,总人口是一直增加的,但是1950年以后曲线变陡,说明1950年后总人口数量增速加快;

根据图3信息,1950-1970,移民人数减少,1970-1990移民人数增加,而据第10题结论可以看出这两段时间总人口数量增加相差不大,故1950-1970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

第II卷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图6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青藏高原局部区域图为背景考查风沙的成因、铁路交通的危害及防治风沙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根据题中材料“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读图可知桑曲和巴索曲在错那湖东北部,图示区域以山地为主,河流携带泥沙流入错那湖,泥沙沉积在湖底;

图中河流为内流河,湖泊为内陆湖,冬春季节河流水量小,水位低,湖泊缺少河水补给,水位也低,故河滩和湖泊边缘裸露泥沙面积较大,为风沙活动提供沙源。

(2)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大风日数多,而河谷基本为东西走向,与风向平行,错那湖面积较大,对西风阻挡作用很小,而冬春季节地表植被稀少,对西风阻挡作用也小,所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沙源冬春季易起沙。

(3)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风沙的侵蚀和堆积对铁路产生破坏,风沙流会磨损损害列车的相关设备,从而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

(4)由图可知该路段为干旱地区,地表缺水,不适合采取生物措施防风因沙,应当采取工程措施防止防风固沙,如设立沙障、沙墙等。

【试题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较大。

(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路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分)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水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分)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2分)侵蚀路基(和路肩);

(2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2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1分)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

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

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

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

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阿拉伯半岛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属简单题。

(1)工业发展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