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056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

《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外科补液的特殊性Word文档格式.docx

输液时必须考虑此点来确定输液的量、质、速度,稍有不慎即可引起致命的脑疝。

3.血脑屏障是脑组织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除了对水、电解质进入脑细胞有影响外,对脑组织酸碱平衡也有影响,必须注意纠正。

4.中枢性水、电解质调节机构在丘脑下部,垂体-第三脑室近旁,该部病变往往对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产生影响,引起脑性盐类耗损综合征(cerebralsaltwastingsyndrome),尿崩综合症等特殊代谢障碍,异常高电解质血症,蛋白代谢异常。

5.异常排泄包括呕吐、脑脊液瘘,脑脊液外引流等,输液时也需要考虑。

血脑屏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结构基础是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围绕着脑血管形成一个五层的粘连物,阻止了细胞之间的分子通道。

在健康大脑,分子通过BBB的唯一通道是分子自身穿过内皮细胞。

血脑屏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一旦被机械分离(直接分离),可造成血脑屏障功能破坏,水及分子进入脑实质的通透性即发生改变。

临床上许多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特殊药物,可改变BBB的通透性。

例如:

1.颅内肿瘤可破坏血脑屏障;

2.高血压超过脑自身调节范围,可引起连接分离;

高热、持久高碳酸血症和头部外伤也可发生连接分离;

3.长时间低氧(6~12h)可出现不可逆性血脑屏障破坏;

4.脱水利尿药如甘露醇和呋喃苯胺酸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皱褶,发生细胞连接破坏。

这种现象可解释用大量甘露醇后颅内压的反弹现象;

5.类固醇类药物有稳定和修复已破坏的血脑屏障的作用。

对于血脑屏障完整的病人,由于水分子能自由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液体的移动按照starling规则进行,即取决于血管内外流体静水压和渗透压之间的差异。

如输入渗透液可致血浆渗透浓度下降,水将沿着渗透压梯度进入脑组织,其结果是加重脑水肿、升高颅内压和降低脑灌注压。

所以对神经外科病人体液管理必须严格避免低渗容易输注,目的是防止血渗透浓度降低。

对于血脑屏障破坏的病人,不论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都会从血管向外渗到脑组织,从而加重脑水肿。

但输注胶体液和血液制品比晶体液更为适宜,显效快速。

在输液量方面传统观念是严格限制输液量,显然是不明智的,补液不足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正常脑灌注压不能维持,肯定会加重脑损伤,特别是对大脑损伤、伴血管痉挛和体内高渗、已用甘露醇治疗、低血压、低血容量、低血氧、和缺血等病人,必须竭力避免,保持灌注。

特殊状态的体液管理

1、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对其的防治主要采取:

1.应用钙通道阻滞剂。

2.夹闭或栓塞动脉瘤(防止血管痉挛和再次破裂出血)。

3.3H疗法:

即控制高血压、实施高血容量以及血液稀释。

具体做法:

通过容量扩展和(或)血管加压药升高血压;

应用晶体液和血液制品增加血容量;

提高血容量导致血液稀释,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灌注压和加强脑组织氧合。

晶体液用于维持高血容量,其效果优于胶体液。

2、水代谢紊乱疾病

(1)抗利尿激素分泌亢进综合征(syndromeofinappropriateantidiuretichormone,SIADH)

头部创伤和其他颅内疾患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由此可引起SIADH,表现为尿钠升高、血钠下降和体内游离水总量相对增多。

血钠下降会产生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反射增强或减弱、昏迷和不可逆性脑损伤。

开始应限制输液量,如血钠<

110mmol/L,应使用高渗含盐溶液(3.5%),同时应用呋喃苯胺酸10-20mg静脉注射以诱导游离水的负向平衡,也可选用6%碳酸氢钠溶液,按2ml/kg使用,1-2分钟后血纳浓度可增加6mmol/L。

(2)尿崩症(diabetesinsipidus,DI)

尿崩症多发生于鞍区垂体手术及颅咽管瘤手术,其他颅内疾患特别是头外伤也可发生。

一旦确诊,施行体液治疗的目标是维持血管内容量及正常电解质水平,计算方法为每小时液体生理维持量+前小时排尿量的3/4。

液体的选择取决于病人电解质状态。

因丢失的是低渗的游离水,所以常用正常量盐水的50%或25%。

不提倡使用5%的葡萄糖,因大量输注会导致高血糖。

(3)脑钠消耗性综合征

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表现为低血钠、脱水及高尿钠(>

50mmol/L)三联征,本综合征与SIADH的电解质表现相似,需鉴别诊断。

SIASH属血管内容量增多和稀释性低血钠状态,治疗以限制容量为目标,而脑钠消耗性综合征属低血容量和低血钠状态,治疗目标是输入等渗含钠溶液,以重建正常血容量。

稳定内环境的四要素:

水的代谢、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平衡、维持渗透压

(1)水的代谢

人体内的体液通过四种途径排出体外:

1.肾排尿:

一般每日尿量约1000~1500ml,每日尿量至少为500ml,因人体每日代谢产生固体废物35~40g,每15ml尿能排出1g固体废物。

2.皮肤的蒸发和出汗:

每日从皮肤蒸发的水分约500ml。

这种蒸发的水分是比较恒定的,并不因为体内缺水而减少。

如有出汗,则从皮肤丢失的水分更多,如有发热,体温每升高1℃,从皮肤丢失的水分将增加100ml。

3.肺呼出水分:

正常人每日从呼气中丧失水分约400ml。

这种水分的丧失也是恒定的,也不因体内缺水而减少。

4.消化道排水:

每日胃肠分泌消化液8200ml,其中绝大部分重吸收,只有100ml左右从粪便排出;

胃液为酸性,其余为碱性;

胃液内钾为血浆中的3-5倍。

以上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水分总量约为2000-2500ml。

其中皮肤蒸发(出汗除外)、肺呼出的水一般是看不见的,叫不显性失水。

正常人摄入的水分与排出的水分是相等的,人体每日排出的水量就是需要的水量,约2000~2500ml。

这些水分主要来自饮水1000~1500ml和摄入的固态或半固态食物所含的水分。

体内氧化过程生成的水分(内生水)约200~400ml。

一个不能进食的成人如果没有水的额外丢失,减去内生水,2000ml就是最低生理需要量。

(2)电解质

1、钠离子(Na+):

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

肾对钠的排泄是多钠多排,少钠少排,没钠不排。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钠约4.5-6g,正常需要量也为4.5-6g。

2、钾离子(K+):

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钾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和心肌张力与兴奋性有显著作用。

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

细胞分解糖原和蛋白质时,钾由细胞内移出细胞外。

肾一直保持排钾状态,虽然在体内钾的含量少时,排泄也减少,但是有限的,每日的排泄钾的量基本接近。

正常成人每日排出钾约3-5g,正常需要量也是此数值。

3、氯离子(Cl-):

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4、碳酸氢根离子(HCO3-):

细胞外液主要阴离子。

在细胞外液中的两种主要阴离子,Cl-和HCO3-,常常发生相互代偿作用,如:

因大量呕吐丢失Cl-时,HCO3-浓度升高,引起低氯性碱中毒;

反之,因大量输入盐水导致Cl-增多时,HCO3-浓度减低,引起高氯性酸中毒。

结合前面所说的水的需要量,每日必须补充的液体,不能进食的成人每日需补充生理盐水500ml,10%氯化钾20-30ml,其他液体都可以用葡萄糖补足液体总量,即需5%或10%葡萄糖1500ml。

葡萄糖代谢后产生热量,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则从呼吸道呼出,因此可以把葡萄糖液的量按水来计算。

(3)渗透压

正常血浆渗透压为300mosm/L,渗透压的平衡对维持体内体液容量起决定作用。

正常渗透压平衡是通过:

①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调节渗透压。

渗透压增高时,经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尿量减少,渗透压回降。

反之亦然。

②肾素-醛固酮系统恢复血容量。

血容量降低时,通过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肾对水、钠回收增多,尿量减少,血容量增加,反之亦然。

(4)酸碱平衡

正常血液pH为7.35~7.45。

维持酸碱平衡的主要途径是:

①血液缓冲系统:

最重要的缓冲对是HCO3-和H2CO3,二者之比为20/1;

体内产酸多时,由HCO3-中和,产碱多时,由H2CO3中和。

②肺调节:

通过增减CO2排出量来调节血肿H2CO3浓度。

当H2CO3浓度增高时,呼吸加深加快,加速CO2排出,反之亦然。

③肾调节:

肾有强大的排酸能力,具体途径是:

a、主要靠H+和Na+交换,及NaHCO3的重吸收;

b、分泌NH4+以带出H+;

c、直接排出H2SO4和HCl等。

制定补液计划

1、能量的充足。

2、水电解质的平衡。

3、酸碱平衡。

4、保持灌注。

5、预防脑水肿。

1、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结果来制定补液计划。

补液计划应包括三个内容:

①估计病人入院前可能丢失水的累积量;

②估计病人已丢失的液体量,如呕吐、腹泻、胃肠减压、手术丢失、体外引流等丧失的液体量;

高热散失的液体量(体温每升高1℃,每千克体重应补3-5ml液体);

气管切开呼气散失的液体量;

大汗丢失的液体量等;

③每日正常生理需要液体量,以2000ml计算。

2、补什么?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

①晶体液(电解质)常用:

葡萄糖盐水、等渗盐水、平衡盐溶液等;

②胶体液常用:

血、血浆、右旋糖酐等;

③补充热量常用:

10%葡萄糖盐水;

④碱性液体常用:

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用以纠正酸中毒。

3、怎么补?

具体补液方法:

①补液程序:

先扩容,后调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扩容时,先用晶体后用胶体;

②补液速度:

先快后慢,通常每分钟60滴,相当于每小时250ml。

注意:

心、脑、肾功能障碍者补液应慢,补钾时速度应慢;

抢救休克时速度应快,应用甘露醇脱水时速度要快。

补液原则:

1、补充液体的顺序:

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体液丢失的主要是胃肠液、血浆或血,这些液体都是等渗的。

为了恢复血容量,就应该用等渗的液体来补充。

葡萄糖液体虽然也是等渗的甚至高渗的(如10%的葡萄糖),但输入后很快代谢掉而变成水和二氧化碳,达不到恢复血容量的目的。

脱水的病人的钾的总量是不足的,但在缺水的情况下,血液浓缩,病人的血钾不一定低,再额外补钾就有可能使血钾升高,引致高钾血症。

只有尿量达到每小时40毫升以上时,钾的补充才是安全的。

2、酸碱的调整:

几乎所有的术后的病人都伴有程度不等的酸中毒,常用5%碳酸氢钠来纠正。

呼吸机的应用可以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可以用精氨酸来纠正。

酸碱失衡通常发生在术后头三天,建议术后第一天查血气分析,根据实验室结果来调整。

3、先快后慢:

特别是治疗休克的病人,先快后慢尤其重要。

即先快速输入盐水使血压回升至正常,而后再根据情况减慢输液速度。

4、量入为出:

病人在就诊前的失水量是根据病人的脱水表现来估计的,不很准确。

就诊后的失水量应该准确测量,并记录下来。

以后的继续失水量就应该按记录的失水量损伤多时,补充多时。

补钾

术后低钾是因为围手术期摄入不足及应用利尿剂,低钾血症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补钾原则:

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一般小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