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扬州连云港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淮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南通扬州连云港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淮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扬州连云港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淮安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
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
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B.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C.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
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4.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
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
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实在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丰乐醉翁亭记
(明)王思任
是时辛丑觐还,以为两亭馆我而宇之矣。
有檄,趣令视事,风流一阻。
癸卯入觐,必游之。
突骑而上丰乐亭,门生孙教孝廉养冲氏亟觞之。
看东坡书记,遒峻耸洁可爱。
登保丰堂,谒五贤祠,然不如门额之豁。
上醒心亭,读曾子固①记,望去古木层槎,有邃可讨,而予之意不欲傍及,乃步过薛老桥,上酿泉之槛,酌酿泉。
寻入欧门,上醉翁亭。
又游意在亭,经见梅亭,阅玻璃亭,而止于老梅亭,梅是东坡手植。
予意两亭即胜,此外断不可亭。
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
欲与欧公斗力耶?
而或又作一解酲亭,以效翻驳之局,腐鄙可厌。
还访智仙庵,欲进开化寺,放于瑯玡,从者暮之,遂去。
滁阳诸山,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②耳,有欧、苏二老足目其间,遂与海内争千古,岂非人哉?
读永叔亭记,白发太守与老稚辈欢游,几有灵台华胥之意,是必有所以乐之而后能乐之也。
先生谪茶陵时,索《史记》,不得读,深恨谳辞之非,则其所以守滁者,必不在陶然兀然之内也。
一进士左官,写以为蘧舍③,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
先生以馆阁暂麾,淡然忘所处,若制其家圃然者,此其得失物我之际,襟度何似耶?
且夫誉其民以丰乐,是见任官自立碑也。
醉翁可亭乎?
扁墨初干,而浮躁至矣。
先生岂不能正名方号,而顾乐之不嫌、醉之不忌也。
其所为亭者,非盖非敛,故其所命者不嫌不忌耳。
而崔文敏犹议及之,以为不教民蒔种,而导之饮。
嗟呼!
先生有知,岂不笑脱颐也哉?
子瞻得其解,特书大书,明已为先生门下士,不可辞书。
座主④门生,古心远矣。
予与君其憬然存斯游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
①曾子固:
曾巩,字子固。
②垞(chá
):
土丘。
③蘧(qú
)舍:
旅舍。
④座主:
古代进士称主考官座主。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檄,趣令视事趣:
催促
B.经见梅亭,阅玻璃亭阅:
观览
C.视吾家岩壑,不啻数坡垞耳视:
看
D.岂不笑脱颐也哉颐:
下颌
7.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癸卯入觐,必游之
B.从者暮之,遂去
C.深恨谳辞之非
D.而崔文敏犹议及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一官一亭,一亭一扁,然则何时而已?
(4分)
②其贤者诗酒于烟云水石之前,然叫骂怨咨耳热之后,终当介介。
(5分)
9.作者认为此地已有丰乐和醉翁两亭,不宜再建其他亭子。
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原因。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近
柳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1)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请简要概括。
(3分)
(2)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⑵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⑶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⑷▲,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⑸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⑹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⑺射者中,弈者胜,▲,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窗外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
帕斯
①在我的窗外大约三百米外的地方,有一座墨绿色的高树林:
树叶和树枝形成的高山摇来晃去,好像随时都会倾倒下来。
众多的高树,它们的树冠都倒垂向地面,形成一大片“液体”,仿佛不断波动的浪脊。
狂风撼动着它们,吹打着它们,把它们折腾得大吼小叫。
树林左右扭动,上下弯曲,然后带着高亢的呼啸声重新挺直身躯,接着又伸展肢体,仿佛要连根拔起,逃离原地。
不,它们不会示弱。
倘若这些大树开步走的话,它们一定会摧毁阻碍它们前进的一切东西。
但是它们宁愿立在原地不动。
②天空布满钢铁色的云,远方的云几乎是白色的,靠近中心的地方即树林的上空就发黑了:
那里聚集着深紫色的暴怒的云团。
在这种虎视眈眈的云团下,树林不停地叫喊。
③树林的右翼,两棵连接在一起的山毛榉的枝叶形成一座阴暗的拱门。
拱门下面有一块空地,那里异常平静,像一个明晃晃的小湖。
从这里看得不完全清楚,因为中间被邻居家的墙头苫盖物隔断了。
那个墙头不高,顶上覆盖着冰冷的绿玫瑰。
玫瑰有一些部位没有叶子,只长着许多疙瘩的枝干和交叉在一起的、竖着尖刺的长枝条。
它有许多手臂、螯足、爪子和装备着尖刺的其他肢体:
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庭院大概有四十平方米;
地面是水泥的。
在一个墙角上有一张黑木小桌子,已经散架。
在最里的角落里还有一个垃圾桶。
桌子和垃圾桶,砖墙和水泥地,封闭着那个空间。
它们封闭着空间呢还是它们是它的门呢?
④在山毛榉构成的拱门下,光线已经深入进来。
它那种被树枝的颤抖的影子包围着的稳定状态几乎是绝对的。
看到它后,我的心情也平静了。
更确切地说,是我的思绪收拢了。
这种平静是阻止树木逃走、驱散天上的乌云的力量吗?
是的,我已经知道,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无论把我们的感情寄予万物还是把我们的感觉和激情赋予它们,都是不合理的。
把万物看做生活的向导、生活的学说不更合理吗?
学会在激荡的旋风中保持平静,变得像在发疯摇动的树枝中间保持稳定的光线那样透明,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日程表。
⑤但是空地已经不是一个椭圆形的小湖,而是一个白热的、布满了极其纤细的阴影纹络的三角形。
三角形难以察觉地摇动着,直到渐渐地产生一种明亮的沸腾现象,首先是在外部地区,然后是在火红的中心,力量愈来愈强大,仿佛所有的液体光线都变成了一种沸腾的、愈来愈黄的物质。
天空愈来愈暗,那一片光线的空地也愈来愈亮、闪烁得愈厉害,几乎像一盏在动荡的黑暗中随时会熄灭的灯。
树林依然挺立在那里,只是沐浴着另一种光辉。
⑥稳定总是暂时的,是一种既不稳又完美的平衡,它持续的时间只是一瞬间:
只要光线一波动,一朵云一消失或者温度稍微发生变化,平静的契约就会被撕毁,就会爆发一系列变形。
每一次变形都是一个稳定的新时刻,接着又是一次新的变化和另一次异常的平衡。
是的,什么也不固定:
变化变成稳定,稳定是暂时的协议。
高明不在于稳定也不在于变化,而在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永恒的来与往:
高明之处在于瞬间性。
这是中间站。
但是我刚刚说到中间站,巫术就破灭了。
中间站并非高明,而是简单的走向……中间站消失了:
中间站不过如此而已。
(选自《20世纪世界散文精选》,有删节)
12.窗外的景象有怎样的特征?
13.第①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4.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的含意。
⑴我从没有想到,玫瑰竟像一只巨大的螃蟹。
⑵大自然是包围着我们、既产生又吞噬我们的万物与过程的总和,不是我们的同谋也不是我们的心腹。
15.作者借对窗外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论自然美
李泽厚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
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
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
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
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
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
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
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
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
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