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7606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文档格式.docx

执笔:

龙书凤、张琳瑛

摘要: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课题旨在探索中学学困生的困难原因和转化对策,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学困生”形成与转化规律,形成中学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理论框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和快乐学习,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经过1年的研究,现已得到初步结论:

“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对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深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发挥“中学学困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科学困生”的主体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学困生、倦怠行为、正确的学生观、转变

一、课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会发现这类学生:

他们有的表现出为明显的智能不足;

有的似乎有情绪困扰;

有的存在语言障碍;

有的明显行为异常;

如注意缺陷、多动、太依赖、学习意愿缺乏、极度兴奋、打瞌睡叫不醒、与老师发生冲突等等。

在学科学习方面,他们在认知技能和心理过程方面都与学业较优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与异常,如不能理解数学问题和正确运算数学习题,不能按要求进行阅读和写作;

不能准确记忆学习材料,没有较长的逻辑推理链条等等,而这些情况表现在我校一些中学生身上,他们大多没有良好的家育环境,家长缺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储备,这种学习困难而学习成绩低下的学困生,便被教师,家长理解为差生,甚至在平时的言语中对其表现出漠视和歧视,这对其心理健康,生理发展都会造成极恶劣的影响,对他们将来人生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好的心理暗示作用,诸如自卑心理,畏难心理,惰性心理,对抗心理,猜疑心理,这些心理障碍的形成.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城乡结合完全中学。

学生是县里其他城镇中学录取完之后剩下的学生,基础差。

又因我县经济贫困,许多中青年都外出打工,而这部分人的小孩则是由其祖辈带养或是寄宿于亲戚家,留守生特别多,致使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影响水平低下,许多学困生都是因为无人管理而沦为差生,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并不是生来就是差生。

与此同时,人们的受教育意识浅薄,许多家长甚至忽视教育的存在,这样给孩子也造成一定的副面影响。

而当前的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好多年了,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在我校还是无法完全实施,应试教育依然居主流,这表现在课堂的教学、学生成绩的评定、学校评估的主流、社会的追求等等方面,而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失去了原本的色彩,教育是一种外在的强加方式,他们的本真被泯灭,教出来的学生不是一个个有特色的学生,而是一个个被思维定势所限制、人格价值观被格式化的“物体”,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奴隶化的人。

他们的想象空间狭小,而这种高强度的题型题量、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被定格为学困生。

这类学困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被重视,他们的行为被忽略,他们的想法被刻除,他们的意愿被视为不务正业,以致于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出现厌学、倦怠心理,这种变异的心理反应在行为上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现象,这类学生亟待我们去关心、去感化。

我们的教育宗旨是为了让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体现,能力得到发挥,所以我们决定要走近这些学困生,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困扰,从而在根本意义上让他们有所转变

二、理论依据:

我们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苏达理在他的《救救孩子》一书中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这要求我们不容许放弃对学困生的行为得到改观。

三、课题的界定:

概念界定:

"

学困生"

:

指在学习上与"

新课标"

所要求达到的较为落后的学生,而依据本地区评测和考核方式,这些学生出现明显落后现象,他一般表现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演算、推理能力欠缺,缺乏自控力,学习很被动,由于各种原因(智力的、非智力的、家庭的、教育的、教材的、应试教育的等等),导致他们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内因导致外部行为与课程学习对抗,产生倦怠心理。

学困生倦怠行为:

“学困生”身上存在着诸多心理缺陷和心理障碍,如自卑、畏难、惰性、对抗、猜疑等等,而这些心理障碍导致他们学习产生疲倦、厌学、悲观、瞌睡等现象。

转变对策研究:

指在对本校学习“学困生”的行为进行探讨,将他们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形成符合本校“学困生”心理发展的有效干预措施。

四、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1、诊断“学困生”学习倦怠行为产生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学习倦怠行为,寻求有效教育干预对策,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3、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素质教育;

4、寻求适合我校个体均衡、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构建正确引导学生健康学习发展的模式。

(二)研究的意义:

⑴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

学困生共同特点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过程中某一门或几门应掌握的知识,但造成困难的原因是各有不同。

他们由于年龄还小,自控能力差,正确的人生观还未形成,智力未完全开发,但如果不去开发,不去转化,对学生本人的前途,以至对家庭学校,对社会,对国家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素质提高会造成严重的阻碍。

由此可见,学校的教育本质是人的培养,使全体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学生,理所当然肩负着转化学困生的重任,这是作此研究的依据。

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索科学的转化学科学困生的方法,在国内外,转化学困生的研究和理论与实践已相当普遍,也相当深入。

专家和同行的研究理论要付诸实践,也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在实践中修正、补充、完善然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文化和意识差距,专家的理论还同我们目前的实际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也值得去研究,发掘我校对学困生的转化亮点,获得新的理论。

⑶提高全校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增强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转化工作在全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过程中,互相学习、探索、交流,使全体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得到一次学习的机会,提高转化学科学困生的同时,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

五、研究内容

(1)研究中学‘学困生‘课堂怠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如:

课堂瞌睡、不做作业、不配合、不思考等。

(2)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3)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从而提高我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要用到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法:

收集信息、查阅文献,参考、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方法。

2、调查研究: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包括:

家庭成员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学生心理需求及相关学科(政治、历史)的问卷调查等。

3、访谈法,通过个案谈心、团体谈心,收集学困生信息

4、观察法:

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

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学困生”研究个案。

5、经验总结法:

即依照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相关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

并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4、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其他方法

实地调查、座谈、查阅资料,个案研究、学法指导法等,在本课题中均有所运用

七、研究过程

(一)、启动阶段(2009年12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长龙书凤的带领下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组织学习学困生教育理论。

定研究对象。

本校7—9年级学习有困难的部分学生为主要对象。

2009—2010学年作为该课题研究对象的学困生从7

(1)班、7

(2)班、8

(1)班8

(2)班、9

(1)班9

(2)班、及高一

(1)班、高一

(2)班中选定。

2009—2010学年上学期,作为该课题研究对象的学困生从7

(1)班、7

(2)班、8

(1)班和8

(2)班、9

(1)班9

(2)班高一

(1)班、高一

(2)班中确定。

2)制定科研方案

组织课题组人员认真学习,对课题进行了多项反复论证和修改。

县里进行了课题申报,并获得专家的论证、许可,开始进行研究课题。

3)学习理论,增强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

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有二个认识:

A、认识到学校课题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的重要性。

B、认识到提高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诊断阶段(2010、1-——2010、4)

主要研究本校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成因等分析。

撰写《学困生课题倦怠行为的调查报告》。

1.用测量法、观察法、访谈法确定研究对象,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

2.详细、准确、全面收集学困生的个案资料,用分析、类比等方法对学困生个体进行现状评定。

3.整理分析资料,在初步掌握学困生个体倦怠行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学困生产生倦怠行为的原因,形成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的分析研究报告。

(三)、形成共性理论阶段(2010、5——-2010、11)

主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总结出本校“学困生”倦怠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可以实施哪些辅导方法,如何对这些“学困生”进行干预机制。

根据学校实际讨论制定学科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通过宣传和实施新课程理念,引导教师撰写学困生的有关研究论文,发现学生成长中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和特点从而探寻从而寻求解决办法。

重视研究过程,重视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1)统筹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力量,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创造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条件。

(2)发现学困生闪光点,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激发其学习潜能,有效训练各种未彰显的学习能力。

(3)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学习心理障碍不同类别制订转化方案,实施个别化教育与辅导。

(4)、根据研究结果撰写课题中期检查报告

(5)、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第二阶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以总结和论文的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四)总结课题研究阶段(2010、11——2010、12)

1、编写《学困生课堂倦怠行为对策研究论文集》

2、撰写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整理研究资料汇集研究

3、将前一些阶段进行的知识准备以一种成果的形式如个案分析、理论总结等形式展示出来。

八、研究成果

本课题经过近一年的探索、研究、实践,现已基本完成预定的实验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一)实践成果

1、学困生注意力、自信心、学习兴趣均得到提高,学习习惯得到转变。

一年的实践,使我校教师和学校领导班子清晰地认识到要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要重视后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关注他们的发展。

只有每个教师参与其中,学困生转化工作才能取得效果。

大多教师能认识到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不管是智力、性格、爱好,接受能力等都不同,但多有一定的特长、亮点,我们要培养其特长的发展。

学校为这些学生建立了平台,各年级成立了兴趣小组利用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进行培训。

让其特长得以发展,使学生在文化学习以外找到了自信。

而相应的学习兴趣学习也有所提高,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打瞌睡的少了,认真记笔记的多了,旷课的也少了。

在被调查的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高一四个年级200名学困生中,有120名学生觉得自找到了自信。

平均成绩也提高了近10分。

调查问卷设计从学生学科学困生成因的因素,从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因素着手,调查对象是初二年级后进学生和家长及初二年级的任课教师和高一年级的后进生。

由于调查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