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7440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专题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2、知道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并了解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1)、成就:

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11)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基本特征:

采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

(3)、严重弊端:

A、经济上:

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严重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B、政治上:

党政不分,国家所有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作风盛行。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1)、1919年,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

和约内容主要包括:

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

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

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

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体现分赃)。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4)德国应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

(12)

(2)、1922年《九国公约》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九国公约》的实质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的国家:

美国,

(2)、经济危机的特点:

持续时间长;

影响范围广;

破坏性大

(3)、罗斯福新政(09;

10;

A、目的:

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直接目的:

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

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B、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1933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

发起“蓝鹰运动”。

C、特点(手段):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D、评价: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新政的实施,取得了实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要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参与国家经济,用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运转,20世纪30年代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是——罗斯福新政)

3、希特勒的法西斯恐怖

(1)、形成标志:

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统治在德国建立,

(2)、恐怖统治:

1)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2)、掀起反犹狂潮,大肆屠杀犹太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慕尼黑会议;

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慕尼黑会议

(1)时间:

1938、9德、意、英、法

(2)内容: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标志:

《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法等国实行的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4)绥靖政策的实质:

以牺牲小国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其自身的利益。

2、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事件;

(08;

11;

11)

(1)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代号“白色方案”)

(2)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代号“巴巴罗萨计划”)。

(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代号“虎、虎、虎”)。

3、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作用。

(09)

1942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阵线的最终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雅尔塔会议:

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B、内容:

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C、影响:

①积极因素:

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②消极因素:

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

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5、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德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的转折点。

(10)

(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说:

“是你们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这一“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毛泽东说:

“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生命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结束,它的生命也就完了。

”下列战役中印证了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1944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法西斯的灭亡。

(《拯救大兵瑞恩》)(12)

1945年,柏林战役,德国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

二战正式结束。

二战的性质;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欧洲联盟

(1)、目的:

随着经济发展,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联合(09;

10)

(2)、欧洲走向联合的两个阶段:

欧共体(经济合作)---欧洲联盟(经济政治一体化);

(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欧洲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性降低)

(3)、形成:

1952年法,德,意。

荷,比,卢等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六国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合并,成立了欧共体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4)、相关政策:

①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

②同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

(5)、作用:

①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②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③欧洲正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目标迈进。

-

2、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史实:

战后,日本得到美国的扶持。

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繁荣。

日本政府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实行贸易立国和科技立国政策,使得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08)

3、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投资加大,跨国公司增多,资本输出不断扩大,经济地位加强。

2)经济发展速度迅猛。

3)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并成为美国支柱产业。

(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赫鲁晓夫改革(新增内容)

(1)背景: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时间: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开始进行改革。

(3)主要内容:

他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行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同时,对工业也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4)结果和影响A、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在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戈尔巴乔夫改革: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

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

)(09)

(1)、1985年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着手进行改革。

(2)、内容:

1)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发展的战略,结果经济局面混乱

2)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结果思想界极端混乱

3)、结果:

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被弱化。

3、苏联解体。

(1)、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原因:

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1991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解体加剧

(3)、八一九事件,挽救苏联,社会主义失败

(4)、《阿拉木图宣言》签订,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5)、影响;

雅尔塔体系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社会主义运动遇挫。

4、匈牙利卡达尔改革:

“东欧消费者的天堂”——匈牙利

(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1、了解印度走上民族振兴道路的概况;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于1950年和1956年成立共和国,结束了遭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尼赫鲁任印度第一任总理。

2、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和拉丁美洲各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斗争。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称“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拉丁美洲

1959年,古巴革命,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了解杜鲁门主义的史实;

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一、冷战政策:

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2、冷战:

1)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

“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3)冷战的序幕: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5)冷战政策的表现:

①政治上:

出台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

实施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6)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

“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冷战”)

2、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全球化的趋势):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