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7215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情境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

他是谁?

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

  一、桎梏:

枷锁重重乱象生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

  社会现象一:

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

  师:

同学们通过这种师生问好场景,看出了哪些社会现象?

  生: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多为京官子弟,不用心学习,只为升官发财。

北京大学不是一所学术中心,而是一座官僚养成所。

  社会现象二:

阿毛(文字)

你认为阿毛用14岁的鲜活生命换一块冰冷的牌坊值得吗?

为什么?

各抒己见

  师(总结):

这种现象不是偶然,不是个别,旧时代的女性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从一而终,夫亡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终年过着冷月寒窗、灯摇残照的日子,在高墙深院中与世隔绝,一生孤苦伶仃,直到坟墓。

每一个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和一颗颤抖的心。

  社会现象三:

瑞钰难产而死(文字)

造成瑞钰惨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封建迷信、封建家长制的迫害致死

  政治现象:

袁世凯尊孔复古(文字、图片)

  袁世凯大肆举行祭天祭孔仪式,就是为了圆自己的封建帝王梦。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这种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根除封建思想;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民主思想却没有被人们接受;

剪掉了人们脑门后的辫子,却没能剪断人们心底的精神辫子。

  (过渡)如果你们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青年,将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一个个思想的先驱将犀利的笔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

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和灵魂的震撼。

  二、呐喊:

除旧布新铸国魂

  第一个勇敢站出来的是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陈独秀。

1915年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而且生活拮据,但是,他更关心的是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中国,该何去何从?

反观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君主立宪的维新运动和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他猛然醒悟:

  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青年杂志》在上海诞生,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首先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青年杂志》的封面,有两个地方值得关注,1.法语,青年;

2.刊物的封面人物是卡内基先生,他白手起家,后成为美国钢铁大王,是富有进取心的励志青年。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敬告青年》

请思考,这样的封面设计和内容安排,表明陈独秀将满腔的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

  显然,陈独秀把新中国的未来寄托在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新青年身上。

  那么,他希望新青年拥有怎样的新思想呢?

请大家看这两段材料:

  材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对青年有怎样的期许?

民主、科学

从这个层面上看,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

  何谓民主?

  材料一率天下知男女,为臣、位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男女青年奋斗以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之人格!

  ——陈独秀《一九一六》

  材料二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

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面前,个人之平等也。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陈独秀《东西民主根本思想之差异》

民主思想

“三纲”之下,臣、子、妻是君、父、夫的附属品,丧失自由独立之人格,而陈独秀希望新青年挣脱旧思想的牢笼,大胆追求自由、平等的人权,变封建奴隶性的臣民为拥有独立思想的公民。

  何谓科学?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认为新青年要勇于破除权威,摒弃愚昧迷信,用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眼光去判断世间万事万物,从而真正的思想解放。

  (过渡)当然,一个人的呐喊声是微弱无力的,一群人的呐喊声才能响彻云霄,才能掀起强烈的思想飓风。

  《兼容并包》这幅油画又名《宽容》,是一幅描绘五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像作品。

画中人物有锋芒毕露的陈独秀,有留美归来的胡适,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

北大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蔡元培先生提出"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

的办学方针,一时间,大师云集,百家争鸣,流派纷争。

一个敢于担当的开明校长,一群思想独特的教授,造就了一群热血沸腾的学生,北大由原来的官僚政治中心发展成为学术研究中心,也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成为两千年来中国的火山口。

所以,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解放”运动,北大红楼则是守望思想黎明的灯塔。

  (过渡)在这群特立独行的教授群体中,如果说鲁迅是用顽强的笔杆当匕首,劈向旧道德的真的勇士,那么,胡适则是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文学革命的先驱。

  何谓文学革命?

让我们先看一则笑话: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二话没说就娶了回去,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文字是思想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而旧文学使用的文言文艰深晦涩、难以理解,因此,胡适提倡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让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为更多的人广泛接受。

  三、新生:

思想惊雷创新生

  (过渡)那么,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到底给当时的国人尤其青年产生了哪些影响?

又开创了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五四运动(图片)

与新文化运动前的北大相比,这种现象折射出怎样的时代色彩?

受民主科学洗礼的北大学子,不再是浑浑噩噩的纨绔子弟,开始追求有价值的人生,面对民族危机,勇敢承担起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社会现象:

  (过渡)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幅图片上,还会看到女性的身影。

  那么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之后的女性,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两则材料。

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

“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

与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女性相比,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新文化运动旗手们的大声疾呼,也警醒了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悲苦女性,她们毅然决然地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桎梏,走出家庭,走进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属于自己的独立人生。

新文化运动给“五四”时期的国人尤其男女青年以灵魂震撼和思想洗礼,在他们内心深处埋下了打破封建礼教枷锁、冲出封建专制牢笼的思想种子,引领他们勇敢追求自由独立的人生,为以后的中国革命起了思想宣传作用。

  新文化运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理念、人生之旅,塑造者他们的生命情怀、人格品质,焕发出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正如中国社科院出版的《五四运动回忆录》中所说: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一些青年……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四、冷思:

先哲虽逝精神存

  (过渡)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回望百年前的这段历史,在激情澎湃之余,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

  材料一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材料三正因为两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锤碎,烧去!

  ——胡适

请思考,从新文化运动时期三位代表人物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什么共同思想?

打到孔家店!

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甚至提出“打到孔家店”?

因为经过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积淀,孔教成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身符,孔子成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过渡)当我们再次凝神注视这张油画时,发现有一个人的衣着打扮明显不同于其他人。

对,他就是穿长袍拖长辫却精通多国语言的辜鸿铭。

  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人物。

  1857年生于马来西亚

  1867年(10岁)

  随义父到英国,剪辫子穿西服1880年(23岁)

  精通西文,享誉西方。

  1883年(26岁)

  留辫子,翻译儒家经典

  1915年(58岁)

  任北大教授,主讲英国文学

  昔年人人留辫,独他剪辫;

  如今已是民国,剪辫令下了一遍又一遍,他却坚决留辫;

  在那个人人推崇西方文明的崭新中国,孔孟之道被斥为迂腐,忠孝仁义被笑为愚蠢;

辜鸿铭这个精通西文的“半个洋人”,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