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7093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

《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文档格式.docx

在创新投入上,国有企业R&

D经费内部支出由119.6亿元增长至2942.1亿元,增长了20多倍,占国内R&

D经费内部支出(GERD)的比重由13.4%增长至22.6%;

国有企业R&

D人员(全时当量)由15.13万人每年增长至77.39万人每年,占全国R&

D人员比重由1%增长至20.9%;

国有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由4.5亿元增长至68.3亿元,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比重在2006~2014年平均约为60%。

在创新产出上,国有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由932件增长至63806件,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由3.7%增长至8.0%;

国有企业新产品销售额由1813.3亿元增长至42430.0亿元,增长了22倍多,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在2006~2014年平均达到41.3%;

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由2408.3亿元增长至14752.2亿元,增长了5倍多。

可见,2000~2014年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活动,不仅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作用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二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

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方法是动态跟踪、测度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动态变化的方法。

在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基础上,根据国有企业创新活动统计数据进行指标调整而形成用于评价国有企业的创新驱动力指数(IndexofInnovation-drivenofState-OwnedandState-holdingFirms,下文简称IDF-S),如表1所示。

根据国家科技统计数据及相关经济统计数据,计算2000~2014年我国国有企业IDF-S。

基于创新驱动力指数阈值分析,将IDF-S值分为三个区间:

IDF-S值小于50,表示低创新驱动力水平;

50~70表示中创新驱动力水平;

大于70,表示高创新驱动力水平。

表1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标体系

三创新驱动力计算结果与分析

为分析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的整体情况和动态变化,本文系统地测算了2000~2014年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结果如图1所示。

图12000~2014年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

从计算结果上看,2000~2014年IDF-S总体呈S形上升态势,其值由2000年的52.54提升至2014年的66.91,增长了27.35%,年均增速为1.74%。

在逐年指数变化上,IDF-S增长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0~2004年的下滑波动阶段,其值由52.54下降至49.31;

第二阶段是2005~2010年的快速提升阶段,其值由52.35快速增长至68.89,增长幅度为31.6%,其中前三年高速增长,后三年稳速增长;

第三阶段是2011~2014年的缓慢降低阶段,其值由67.04逐步下降至66.91。

与我国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IDF)相比,IDF-S存在三个显著的变化趋势:

一是2000~2014年,IDF-S在增长幅度上显著低于IDF,其中,在初始时点IDF-S值明显高于IDF值(2000年为47.83),但在结束时点IDF-S值明显低于IDF值(2014年为69.36);

二是在逐年变化上,IDF-S波动频次低而幅度大,“一头一尾”存在两个连续4年的下降期,而IDF基本呈斜向上的直线型增长态势;

三是由于起点较高,IDF-S在2006年即达到63.01,比IDF(2008年才达到60)提前二年达到中高创新驱动力发展水平,但在2012年被IDF反超,由推动IDF提升的结构要素变成拉低IDF增速的结构要素。

与大型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IDF-L)相比,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IDF-S)变化存在明显的三个阶段:

2001~2005年,IDF-S显著低于IDF-L,表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明显低于大型工业企业;

2006~2010年,IDF-S超过IDF-L,表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高于大型工业企业;

2011~2014年,IDF-L再次超过IDF-S,表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再次低于大型工业企业。

由于大型工业企业可分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和民营大型工业企业,再加之国有企业创新活动以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为主[2],上述比较变化结果表明,民营大型工业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创新驱动力指数在上升中交替领先,从“十五”时期到“十二五”时期民营大型工业企业两次连续5年领先国有企业,特别是2012年以后,民营大型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力明显再次大幅超过国有企业,并且差距幅度在逐步加大(见表2)。

表2国有企业与大型工业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比较(2000~2014年)

总之,2000~2014年IDF-S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国有企业是国内各类企业中率先进入中高创新驱动力发展水平的企业,表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推动企业提升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2010年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处于徘徊降低状态而低于全国企业整体水平,至2014年略有上升势头,表明“十二五”时期以来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提高停滞,在由中高创新驱动力发展水平向高创新驱动力发展水平跃升中表现乏力,被其他企业超越。

四创新驱动力变化结构分析

下面,将先对国有企业结构再造能力、学习再造能力和价值再造能力三个分指数进行归一化比较,再进行指标细化分析,从而解构IDF-S的增长情况。

(一)分指数归一化比较

为分析结构再造能力分指数(S)、学习再造能力分指数(L)和价值再造能力分指数(V)对IDF-S指数值变化的影响,将它们进行归一化比较,结果如图2所示。

由比较可知,①结构再造能力分指数经历了显著的S形波动起伏,是IDF-S大幅度波动的主要构成,其曲线基本处于最下方;

②学习再造能力分指数波动幅度也较大,但明显小于结构再造能力分指数,其曲线基本处在中间;

③价值再造能力分指数呈现小幅波动、快速提升的增长态势,其曲线基本处于最上方。

图22000~2014年国有企业创新驱动力三个分指数的动态变化

(二)结构再造能力分指数分析

结构再造能力分指数以国有企业R&

D经费支出占国内R&

D经费支出的比重、R&

D人员占全国R&

D人员比重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三个指标的大小,反映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结构份额的高低。

从整体上看,15年来国有企业结构再造能力分指数经历了2000~2005年的大幅下滑,至2006年大幅跃升,然后进入波动增长期,在2011年出现极高值69.1,2014年相对2006年略有降低。

经济与创新发展都存在周期性。

在不同时段上,我们选取最近的两个五年进行指标变化比较分析(见图3)。

分段来看,在“十一五”时期,构成结构再造能力的3个指标表现为“一升两降”:

①上升的指标是国有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从2006年的5.10%提升到2010年的8.65%,增长幅度为69.61%,年均增速为14.12%;

②国有企业R&

D经费支出(GERD)的比重从2006年的26.27%下降到2010年的25.57%,降低幅度为2.66%,年均降速为0.67%;

③国有企业R&

D人员比重从2006年的24.92%下降至2010年的22.17%,降低幅度为11.04%,年均降速为2.88%。

而在“十二五”时期,3个指标都呈下降态势,降低幅度在9%至15%的区间内,平均降低速度在3%至5%的区间内(见表3)。

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结构再造能力指数在2011年出现拐点后呈现逐年下降的原因所在。

图3国有企业结构再造能力“十一五”时期与“十二五”时期对比

表3“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结构再造能力指标变动情况

(三)学习再造能力分指数分析

学习再造能力分指数测度企业R&

D强度、R&

D活跃度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情况,侧重反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程度。

2000~2014年,国有企业学习再造能力分指数在波动中提高,全过程“四起三落”,其中,在2004年出现最低值49.83,在2010年出现最高值71.88,2014年为65.69,较2000年增长了22.60%。

国有企业学习再造能力“十一五”时期与“十二五”时期对比情况见图4。

图4国有企业学习再造能力“十一五”时期与“十二五”时期对比

分段来看(见图4),在“十一五”时期,学习再造能力的4个指标全部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企业R&

D经费投入强度从0.83%上升到1.03%,增长幅度为24.10%;

企业R&

D人员投入强度(企业R&

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由2.80%提高到4.49%,增长幅度为60.36%;

R&

D活跃度(有R&

D活动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由35.37%提升到38.40%,实现稳步提高;

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的比值由每百元31.19元提高至每百元63.40元,增长了1倍多。

在“十二五”时期,学习再造能力4个指标表现为“三升一降”(见表4):

D经费投入强度、国有企业R&

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有R&

D活动的国有企业占全部国有企业比重三个指标继续缓慢提高,而国有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引进技术经费的比值在2014年则大幅低于2011年。

表4“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学习再造能力指标变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再创新是企业发挥后发优势和实现自主创新的主要路径,但国有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的比值在近期不升反降,特别是在2011~2014年从每百元50.79元下降到每百元34.43元,降低幅度达到32.21%,这是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发展趋向不相符的。

究其原因,从数据上看,在2011~2012年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额与技术引进经费额都有一个较大幅度下降后,技术引进经费额在2013~2014年开始小幅提高,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在2013年上升幅度更小且在2014年呈下降态势,这样在2012年后二者形成了一个“剪刀差”(见图5),导致该指标值下降。

图52000~2014年国有企业技术引进经费额与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额变化

从2000~2014年整体情况看,国有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与国有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指标的变化有两个特征:

一是从增长量上看,2014年较2000年国有企业技术引进经费额增长了117.8亿元,而国有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额只增长了68.3亿元,在经费支出累计上,国有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累计达到2128.3亿元,而国有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累计仅为758.3亿元,仅为前者的1/3强,可见二者在实际经费支出总量上差距很大;

二是从增长速度上看,2014年较2000年国有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仅增长了2.5倍,而国有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增长了15倍,后者增长速度明显占优。

(四)价值再造能力分指数分析

价值再造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