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7050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全套复习资料教程文件Word文档格式.docx

长石类、角闪石和辉石、云母类、石英、磷灰石、橄榄石;

次生矿物:

方解石,高岭石,蛇纹石。

八.举出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及变质岩.答: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

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灰岩.

二.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作用方式分别是什么?

物理风化:

1.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2.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3.风的作用4流水的作用.

化学风化:

1.溶解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和碳酸化作用4.氧化作用5.溶解作用.

生物风化:

1.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2.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

三.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的最终结果如何?

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1.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

2.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

3.形成了残留矿物,如:

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生物风化:

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素和有机质。

四.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气候条件.2.矿物岩石的物理特性:

矿物颗粒大小、硬度、解理和胶结程度.3.矿物岩石的化学特性和结晶构造.

五.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生态类型分别有哪些?

风化产物的地球化学类型:

1.碎屑类型.2.钙化类型.3.硅铝化类型.4.富铝化类型.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

1.硅质岩石风化物2.长石质岩石风化物.3.铁镁质岩石风化物.4.钙质岩石风化物.

二.母质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和矿物质的来源。

主要表现是:

1.母质的机械组成影响土壤的机械组成。

2.母质的化学成分对土壤形成、性质和肥力均有显著影响,是土壤中植物矿质元素(氮素除外)的最初来源。

三.气候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三.气候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水、热条件,是直接影响到成土过程的强度和方向的基本因素。

它(水分和热量)对土壤形成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1.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3.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

4.决定着养料物质生物小循环的速度和范围

四.生物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土壤肥力特性和土壤类型,具有独特的创新作用。

其影响及作用可归纳为:

1.创造了土壤氮素化合物,使母质或土壤中增添了氮素养料。

2.使母质中有限的矿质元素,发挥了无限的营养作用。

3.通过生物的吸收,把母质中分散状态的养料元素,变成了相对集中状态,使土壤的养料元素不断富集起来。

4.由于生物的选择吸收,原来存在于母质中的养料元素,通过生物小循环,更适合于植物生长需要,使土壤养分品质不断改善。

五.地形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影响大气作用中的水热条件,使之发生重新分配。

如坡地接受的阳光不同于平地,阴坡又不同于阳坡;

地面水及地下水在坡地的移动也不同于平地,从而引起土壤水分、养分、冲刷、沉积等一系列变化。

2.影响母质的搬运和堆积。

如山地坡度大,母质易受冲刷、故土层较薄;

平原水流平缓、母质容易淤积、所以土层厚度较大;

而洪积扇的一般规律则是顶端(即靠山口处)的母质较粗大、甚至有大砾石;

末端(即与平原相接处)的母质较细,有时开始有分选。

顶端坡度大、末端坡度小,以及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质粗细不同,亦会造成土壤肥力上的差异。

二.研究土壤剖面的意义答:

他不仅能够反映土壤的特征,而且还可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发展方向和肥力特征;

为鉴别土壤类型,确定土壤名称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说明下列符号的土壤学含义:

答:

Bk为钙积层Bt为粘化层Bca钙积层C母质层D母岩层G潜育层W潴育层T泥炭层;

Cc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

Cs表示在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A—D原始土壤类型;

A—C幼年土壤类型;

A—B—C发育完善的土壤类型。

1.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来源,同时对土壤水、肥、气、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1)植物营养的重要库源;

(2)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增强土壤微生物活动;

(5)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矿质养料;

(6)刺激、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富里酸(FA)与胡敏酸(HA)性质上的区别?

(1)溶解性:

FA>HA;

(2)酸性:

(3)盐:

HA一价溶于水二三价不溶,FA全溶;

.(4)分子组成:

式量HA>FA,HA含碳氮多,含氢氧少,FA相反;

(5)颜色:

HA深(又名黒腐酸),FA浅(又名黄腐酸);

(6)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能力:

FA强。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物分解过程?

一般认为,微生物每吸收一份氮,还需吸收五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所以,微生物分解活动所需有机质的C/N大致为25﹕1

当有机质地C/N接近25﹕1时,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分解较快,多余的氮留给土壤,供植物吸收;

如果C/N大于25﹕1,有机质分解慢,同时与土壤争氮;

C/N小于25﹕1,有利于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大量的氮素。

4.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哪两个方面:

土壤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内因是植物凋落物的组成,外因是所处的环境条件。

①外界条件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

外界条件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活动的制约,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这些外界因素主要有土壤水分、温度、通气状况、土壤pH值,土壤粘力等。

②残体的组成与状况对有机质转化的影响:

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化学组成,及碳氮比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原始材料构成阶段):

微生物将有机残体分解并转化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一部分经矿质化作用转化为最终产物(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

其中有芳香族化合物(多元酚)、含氮化合物(氨基酸或肽)和糖类等物质。

②第二阶段(合成腐殖质阶段):

在微生物作用下,各组成成分,主要是芳香族物质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单体分子。

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由许多微生物群分泌的酚氧化酶,将多元酚氧化成醌,然后醌再与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

6.土壤有机质的类型及来源:

一、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质一般呈现三种状态:

①基本上保持动植物残体原有状态,其中有机质尚未分解;

②动植物残体己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辨认的腐烂物质,称为半分解有机残余物;

③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经过分解再合成,形成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①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

②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③人工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

7.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1.参与土壤形成作用:

2促进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

3增加生物热能,有利调节土壤温度:

4.产生代谢产物,刺激植物的生长:

5.产生酶促作用,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8.土壤微生物分布的特点:

①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

②植物根系周围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类群。

③物在土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④微生物具有与土壤分布相适应的地带性分布的特点。

⑤壤微生物的分布具有多种共存、相互关联的特点。

9.菌根菌的类型及特点:

菌根菌的类型:

根据菌根菌与植物的共栖特点,菌根可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周生菌根。

①外生菌根在林木幼根表面发育,菌丝包被在根外,只有少量菌丝穿透表皮细胞。

②内生菌根以草本最多。

如兰科植物具有典型内生菌根。

③周生菌根即内外生菌根。

既可在根周围形成菌鞘,又可侵入组织内部,这种菌根菌发育在林木根部。

特点:

①菌根菌没有严格的专一性;

同一种树木的菌根可以由不同的真菌形成。

②菌根对于林木营养的重要性,还在于它们能够适应不良的土壤条件,为林木提供营养。

③在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健壮率,使幼苗感染相适应的菌根真菌,是非常必要的。

④最简单的接种方法,就是客土法,即选择林木生长健壮的老林地土壤,移一部分到苗床或移植到树穴中,促使苗木迅速形成菌根。

10.调节土壤有机质的途径:

①增施有机肥料。

②归还植物(林木、花卉)凋落物于土壤。

③种植地被植物、特别是可观赏绿肥。

④用每年修剪树木花草的枯枝落叶粉碎堆沤,或直接混入有机肥坑埋于树下,有改土培肥的效果。

⑤通过浇水,翻土来调节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等,以达到调节有机质的累积和释放的目的。

1土水势的特点。

土壤中的水分受到各种力的作用,它和同样条件(温度和压力等)下的纯自由水的自由能的差值,用符号Ψ表示,所以,土水势不是土壤水分势能的绝对值,而是以纯自由水作参比标准的差值,是一个相对值。

土水势由:

基质势(Ψm)溶质势(Ψs)重力势(Ψg)压力势(ΨP)等分势构成。

2土壤空气特点。

a.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而氧气含量稍低。

二氧化碳超过大气中的10倍左右,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中植物根系和微生物进行呼吸以及有机质分解时,不断消耗土壤空气中的氧,放出二氧化碳,而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速度,还不能补充足够的氧和排走大量的二氧化碳的缘故。

b.土壤空气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

在通气不良情况下,土壤空气中还含有少量的氢、硫化氢、甲烷等还原性气体。

这些气体是土壤有机质在嫌气分解下的产物,它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对植物就会产生毒害作用。

c.土壤空气水气含量远高于大气。

除表土层和干旱季节外,土壤空气经常处于水汽的饱和状态。

d.土壤空气组成不均匀。

土壤空气组成随土壤深度而改变,土层越深,二氧化碳越多,氧气越少。

3土壤气体交换的方式有几种?

哪一种最重要?

有两种方式:

即气体的整体流动和气体的扩散,以气体的扩散为主。

4土壤空气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土壤空气影响着植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壤空气与根系发育

(2)土壤空气与种子萌发(3)土壤空气与养分状况(4)土壤空气与植物病害

5土壤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1、太阳辐射能2、生物热3、地球的内能

6土壤热量状况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土壤热量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很显著的,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如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等都只有在一定的临界土温之上才可能进行。

1.各种植物的种子发芽都要求一定的土壤温度2.植物根系生长在土壤中,所以与土温的关系特别密切

3.适宜的土温能促进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4.土壤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5.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外,还对土壤肥力有巨大的影响

7土壤水汽扩散的特点。

土壤空气中水分扩散速度远小于大气中水分扩散速率.

2壤孔隙数量是一定的,其中孔隙一部分被液态水占有,留给水汽扩散的空间就很有限。

②土壤中孔隙弯弯曲曲,大小不一,土壤过干过湿都不利于扩散(土壤湿度处于中等条件下最适宜扩散)

8土壤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