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大数据诊改系统建设方案.docx
《教育质量大数据诊改系统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质量大数据诊改系统建设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质量大数据诊改系统建设方案
教育质量大数据诊改系统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南,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和帮助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提质培优等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引导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教学诊改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学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与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完善的涉及全员、贯穿全程、覆盖全面、纵横衔接、网络互通的常态化诊改制度,将诊改工作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
逐步构建富有内生活力和创新动力的常态化诊改工作机制,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需求分析
教育信息化、智慧化,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系统性工程。
职教云以“相对集中”的建设思路,进行综合应用服务“大中心”的规划和实施,从而实现顶层整体规划、分批建设及集中管理的模式。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职业教育云平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采购人近两年遵循职教云平台的顶层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先后分批建设了基础信息管理、招生迎新、教务管理(一期)、学工管理(一期)、办公OA(一期)、资金管理(一期)等业务应用模块,各模块实现互联互通,数据之间共享交换,为后期整体实现校园智慧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打造出良好的信息管理教育服务保障平台。
三、总体要求
供应商所提供的应用系统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遵循政府统筹规划、满足职业院校教育事业需求与应用、企业服务保障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全面融合。
通过信息化促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建设一个覆盖职业院校智慧管理、终生教育及服务的平台,实现校园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智慧化。
标准规范制度建设
1.需要制定的数据规范和管理规范
为了实现学校内的资源交流与共享,需建立数据规范。
数据规范在全局范围内为数据库设计提供类似数据字典的作用,为数据共享提供基础性条件,为其他集成提供标准规范和依据,实现全面的信息集成的重要基础内容。
信息标准保证信息在采集、处理、交换、传输过程中有统一、科学、规范的分类和描述,能够使信息更加有序流动,构建学校统一的数据中心,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1所制定的数据规范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1)标准的兼容性:
所采用的信息标准必须与国家标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等信息标准兼容;
(2)标准的唯一性:
在一个分类编码标准中,每一编码对象仅有一个赋予它的代码,一个标准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
(3)标准的可扩展性: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标准也必须是一个及时更新、不断充实的过程;
(4)标准的规范性:
在一个信息编码标准中,代码的结构、类型以及编写格式必须统一;
(5)标准的适用性:
代码要求尽可能的反映分类对象的特点,便于应用。
1.2采购人需要制定的数据规范内容包括:
(1)代码标准
①引用的国家代码标准(国标);
②引用的教育部代码标准(《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2012年3月正式版本));
③引用的学会代码标准;
④学校代码标准。
(2)数据元标准
以教育部2012年3月正式版的《教育管理信息》有关分册为基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整理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通用/规范数据子集》、《学校管理数据子集》等。
2.项目建设需要遵从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等。
3.项目建设配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项目如期、高质完成,本项目建设需配套的管理制度包括项目过程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
(1)项目过程管理
对所有软件项目和产品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项目启动、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开发、测试、安装部署等工作,通过制定项目章程、项目计划、项目变更管理、范围管理、进度管控、沟通机制等制度,保证软件工作的各个步骤和各个岗位的工作均要求符合要求,并且即使产品在使用中出现了问题,也能及时的发现、及时妥善解决,保障软件产品的质量。
(2)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主要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3个过程。
①质量计划编制:
制定质量对应标准。
②质量保证:
定期评估项目总体绩效,建立项目能达到相关质量标准的信息。
③质量控制:
监测项目的总体结果,判断它们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并找出如何消除不合格绩效的方法,采用软件测试和配置管理等质量控制手段来有效控制信息系统产品质量。
(3)项目沟通管理
沟通对象包括所有项目团队成员、项目联系人、项目团队外部相关人员等。
沟通方式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
正式沟通方式包括项目例会、阶段评审会议、书面方式等。
非正式沟通方式包括:
电话、邮件等。
沟通机制包括如下:
①周例会制度:
会上各部门将各自工作的进展情况做出汇报,明确出现的问题,制定行动计划,限期完成。
②阶段评审制度:
按阶段或定期向双方的管理层报告项目的进展情况,取得双方领导层对项目事宜的一致看法,解决项目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
③项目简报:
向全体员工通报项目的执行情况,让全体项目实施人员了解工程实施情况。
(4)项目风险管理
本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如下:
①风险识别:
识别和确定项目存在的风险,以及项目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
②风险分析:
对已识别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
③风险应对:
通过制定应对措施,以便提高项目成功的机会,同时降低失败的威胁。
四、技术要求
序号
采购内容
性能参数要求
1
教育质量大数据诊改系统(一期)
1.内诊数据源管理
1.1数据库管理
通过配置数据库连接地址,导入数据,支持流行的MySQL、SQLServer,Oracle等数据库工具;
1.2文档管理
通过文档导入的方式导入数据库,导入文件支持excel,txt等;
1.3数据模型
根据用户设定的模型导入数据,用户通过数据源工具对导入数据按模型筛选和清洗,之后保存至大数据仓库。
2.内诊数据采集
2.1采集类型管理
用户可自定义采集的数据类型;
2.2采集类型绑定
将用户的定义的采集数据绑定到用户创建的类型;
2.3采集元数据管理
数据采集中用到的代码集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代码集目录管理、代码集新增、修改、删除、引用数据中心,新增代码集的时候同时会产生相关表结构;
2.4采集规范管理
用户采集数据中用到的字段和数据名称;
2.5手动录入
对用户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补充录入;
2.6采集数据管理
方便用户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管理,对于没有价值或错误的数据用户可选择放弃或删除此数据;
2.7数据审核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审核,支持跨部门协作审核和多人抄送结果;
2.8数据生成和导出
支持以excel,pdf等格式导出采集数据,并支持自定义导出部分数据或结构。
3.内诊数据资源服务
3.1数据基础设施
数据层为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存储提供支撑。
数据交换功能通过数据接口的协议来实现,数据库为平台的数据存储、管理和使用提供引擎。
(1)数据接口
①内部数据接口定义平台内部各模块的数据接口规范。
平台各模块之间存在数据传递情况,通过定义内部功能模块间的数据接口来有效传递这些共享信息;
②用户系统间数据接口。
通过数据接口实现数据交换,通过制定用户间的数据接口来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功能;
③与外系统数据接口。
通过定义与其他平台对接时的数据接口来实现更广泛的信息交换。
(2)数据库规划
为了有效地支持诊改系统的运行,同时为了方便地进行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针对不同的功能设计多个数据库系统。
主要包括:
①元数据库、②公共信息数据库、③数据交换数据库、④托管服务数据库。
(3)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可以把各个子系统中的数据抽取集成到一起,进行清洗、转换等处理之后加载到后台数据仓库中,为数据挖掘和决策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源。
3.2数据共享交换
数据交换服务系统由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和运维体系约束与支持,交换系统与外部的联系通过基础服务部分中的接口实现。
数据交换系统是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应用服务,采用XML作为数据传输标准,引进第三方软件(如MQ等)来进行数据传输。
提供数据抽取、数据接收、数据检查、日志管理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通用数据交换平台。
利用该平台可以建立数据上报标准、数据报送渠道;解决数据中心的数据采集、网络之间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系统之间数据冗余与不一致等问题。
数据交换分为三大部分:
采集部分、交换部分、接收校验入库部分。
在系统内部。
划分为几个部分:
(1)资源层:
为交换提供数据存储支持。
为了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基础功能提供颗粒较细的需求功能服务,供后续的灵活拼接组合;
(2)业务应用:
在基础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形成针对特定数据交换业务的服务功能;
(3)服务:
主要是服务于数据交换系统的管理功能。
3.3应用支撑服务
应用支撑服务包含:
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统计分析、数据融合、智能模拟、智能决策等重要服务内容。
4.诊断模型库
4.1诊断指标管理
用户通过导入或手动添加诊断指标。
默认提供不少于100个默认诊断指标,可增加新的诊断指标;
4.2诊断模型分类
诊断模型初始化6个诊断分类(体系架构诊断、专业质量诊断、课程质量诊断、师资质量诊断、学生全面发展诊断、体系运行效果诊断),用户可根据需求添加新的分类或调整现有的分类;
4.3组合指标
用户可自行筛选指标库中的指标组合;
4.4指标绑定
用户将指标数据采集口绑定,数据采集分两种方式:
1、绑定到数据采集系统对应的采集接口;2、无法进行系统自动采集的数据,由人工填报任务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
4.5指标结果校验
指标进行实时计算后,根据设置的预警值和目标值跟当前值进行校验,达到预警或目标值的,在数据面板、消息提醒、个人任务发出相应的预警提示或达标提示。
5.诊改框架
5.1框架概览
五纵五横诊改框架,可新建纵向维度、横向维度框架;实现诊改制度整体概览,可快速索引到五纵五横下制度明细情况,可沿着数据间的网络式关联链条进行逐级展开;
5.2体系支撑
实现为诊改体系建设提供全流程设计支撑;
5.3交互支撑
实现诊改指标数据通过五纵五横数据网格上下关联,将内部质量指标和运行数据建立连接。
6.诊改管理体系建设
6.1体系管理概述
诊改管理体系配置包含诊改体系、诊改层面、诊改项目、诊改要素、诊改质控点五个维度的管理功能。
实现对诊改指标进行五纵五横数据分类及五纵五横各节点支撑文件关联。
在诊改体系创建后,用户通过关联基础数据实现内诊系统与用户现有业务系统的数据连接。
诊改管理支持多个体系同时运行并通过质控周期实现业务管理。
6.2诊改体系
实现对指定诊改体系进行相关设置以及进行增删改操作。
用户可以建立多种诊改体系,可满足学校同时运行多个教学教育质量体系及对教学教育质量体系存档跟踪的要求。
6.3诊改层面
实现对指定诊改层面进行相关设置以及进行增删改操作,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创建诊改五个层面(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并允许指定层面的负责人、支撑文件和质控周期。
6.4诊改项目
实现对指定诊改项目进行相关设置以及进行增删改操作,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创建诊改中不同层面中的诊改项目,并允许指定项目的负责人、支撑文件以及质控周期。
6.5诊改要素
实现对指定诊改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