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6279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强化练Word格式.docx

A.冰雪融水提供优质水源

B.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

C.多样植被营养丰富

D.高寒缺氧提高耐力

答案 2.D 3.A

解析 第2题,由图可知A坡雪线高于B坡,雪线以下同一自然带A坡高于B坡,则可推知A坡既是阳坡又是背风坡,B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故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

B坡的自然带数量多于A坡,故B坡植被更为茂盛。

L自然带介于山地草甸带和山地草原带之间,且海拔较高,又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该山顶部有高山冰雪带,海拔2800米处有“U”形谷分布,故可以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第3题,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海拔高,高寒缺氧的环境提高了焉耆马的耐力;

盆地地形,盆地内部平坦开阔,有利于形成其善奔跑的特点;

多样植被为其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了其较小的体型特征。

(2016·

浙江东阳月考)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位于浙西北的西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丰富。

读“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4~5题。

4.西天目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5.M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硬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题,土壤类型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属于垂直分异规律。

第5题,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M是该山的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图为“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放牧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该山地牧民有季节转场放牧的传统,其影响因素是(  )

A.水热B.光照C.风向D.水源

7.转场放牧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中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C.空间性D.综合性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据图示信息可知,地形因素是造成该山地牧民季节转场放牧的原因,不同海拔处水热条件不同。

第7题,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整体性、差异性特征,本题的转场放牧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

自然界中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8~9题。

8.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地域性B.差异性C.无序性D.整体性

9.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8.D 9.B

解析 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8题,由图可知,碳循环过程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实现迁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D正确。

第9题,读图可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将岩石圈中的碳释放到大气中,使大气圈中的碳元素(CO2)增加,故选B。

浙江富阳质检)“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

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国际铁路大通道沿线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带性自然带,正确的是(  )

A.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②——亚寒带针叶林带

C.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1.图中国际铁路大通道经过的自然带主要体现了(  )

A.以水分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B.以热量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10.A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的经过的地点分析所在地的气候,得出所对应的自然带。

①在德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A正确;

②在哈萨克斯坦,是在中亚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草原带和荒漠带,故B不符合题意;

③是新疆的乌鲁木齐,是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故C不符合题意;

④是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故D不符合题意。

第11题,从图中可知国际铁路大通道经历了由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关联图”,回答12~13题。

1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3.图示区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低山丘陵地形,落差大 ②红壤贫瘠,河流含沙量大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密集,下渗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答案 12.A 13.B

解析 第12题,各要素之间是双向箭头,体现出各要素之间应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13题,水能资源丰富应具备两个条件:

落差大、水量大。

落差大与起伏的地形有关,①正确;

水量大与降水量大有关,③正确。

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非洲南部,与③相同的自然带向南北延伸较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B.洋流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

15.图中沿①—②—③—④方向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14.B 15.A

解析 图中①为热带雨林带,②为热带草原带,③为热带荒漠带,④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14题,非洲西南部由于受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热带荒漠带(③)呈南北狭长分布,因为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第15题,图中沿①—②—③—④方向,纬度越来越高,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下图为“不同纬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6~17题。

16.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17.与丙山地相比,甲山地垂直自然带谱更复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B.纬度较低

C.降水较多D.距海较远

答案 16.A 17.B

解析 第16题,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水平方向上植被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苔原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第17题,自然带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首先考虑山体的纬度位置和山体的海拔。

纬度越低且海拔的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带谱越复杂;

反之,纬度越高且海拔越低的山体,垂直自然带的带谱越简单。

费沙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积岛,岛上拥有沙丘、雨林、河流、淡水湖。

结合图形,完成18~19题。

18.对岛上雨林广布的原因,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纬度较低,雨热充沛

B.雨林下沙地土壤肥沃,利于雨林生长

C.来自海洋的盛行风带来较充沛的降水

D.沿岸有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19.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与Ⅳ地带比较,Ⅱ地带发展畜牧业的最大优势是(  )

A.靠近市场B.科技水平高

C.土地租金低D.草场资源丰富

答案 18.B 19.A

解析 第18题,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因此B项推断不合理。

第19题,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Ⅱ地市场广阔。

浙江余姚模拟)读“①(105°

E,26°

N)、②(128°

E,42°

N)、③(90°

E,43°

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热带季雨林带

21.影响①与②两地、②与③两地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出现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降水、热量B.热量、降水

C.降水、降水D.热量、热量

答案 20.A 21.B

解析 第20题,①地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原,②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③地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地区。

据此判断,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第21题,①②两地一个在我国南方,一个在我国北方,故①②两地针阔叶混交林分布高度的差异是热量不同造成的。

②③两地一个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一个在我国的西部内陆地区,所以,两地针阔叶混交林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降水不同造成的。

22.下图为“新疆某区域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山前冲积扇绿洲。

该山前冲积扇绿洲的分布,体现的是(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D

解析 该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带性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荒漠带,在山前有水源的地方形成了绿洲,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

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

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24.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

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答案 23.D 24.C

解析 第23题,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热量相对丰富,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水热条件好,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而其他地区不易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

第24题,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河谷和平地冻土发育,排水不畅,涝渍现象严重,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地下水顺地势向下流,不易出现涝渍现象,所以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

25.有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影响和渗透

B.某一要素变化,其他要素不会变化

C.各要素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

D.各要素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不一样

解析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26.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图”和“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沿40°

N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分异规律。

甲图中沿116°

E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分异规律。

甲图中A地出现片片绿洲,这体现了陆地环境的__________分异规律。

(2)乙图中字母A、B、C、D所代表的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针叶林带,从A到D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相比,垂直自然带数目多的是________,该坡形成明显垂直自然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干湿度地带 纬度地带 地方性(非地带性)

(2)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