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5678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元朝: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

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设观察使;

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北宋:

文臣作地方官;

州县两级制;

“道”改为“路”

行中书省;

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

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

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治理。

  [例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

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A

  .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较相似?

其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

其相似之处主要有: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

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

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x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

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2]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A.陕西B.云南c.河北D.河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

  [答案]c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

①时代不同。

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

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例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B.刺史权力的扩大

  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D.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

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

  [答案]B

  拓广与探究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

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

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

具僚以众,资费日多;

  卒又倍,租调岁减;

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

……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

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

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

7945;

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

3927;

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

2613;

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

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

  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

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答案]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

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

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

教训:

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例2]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你想一想:

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

查一查有关资料,说说你的观点。

  [解析]第问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问属开放式问题。

不管什么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①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②在地方,削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同意说:

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

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巩固与测评

  【基础练习】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相属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有清代学者指出:

“光武中兴,贤主也。

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出也。

”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A.起用布衣为相B.扩大尚书台的权力c.设内阁D.以丞相领政。

  .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澎湖和琉球

  B.河北、山东

  c.x藏

  D.岭北

  .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A.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B.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c.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D.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

  A.分工明确

  B.相互配合

  c.防止独裁

  D.相互牵制

  .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刺史制度

  B.郡国并行制

  c.察举制

  D.三公九卿制

  0.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

  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

  1.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行省制度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②③

  【综合运用】

  .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B.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展为刺史制度

  c.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D.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

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

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

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

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

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这个机构应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有位学者指出:

“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