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54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与建设.docx

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

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市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

南京有着

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

南京是中国大城市中为数不多得到公认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

这样的共识来自于南京市政府多年来对人居环境改善所做的不懈努力。

其中,南京市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项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一、项目描述

历史上的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南京城的发展

同秦淮河息息相关,相存相依。

早在春秋时代,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今中华门外长干里,筑越城,随后历朝历代均依秦淮河筑城,将其作为护城河与城墙共同形成城市的对外防御系统。

秦淮河沿线历史积淀深厚,既有物质形态的城墙、城河、城堡、园林古迹以及历史建筑,又有甚为众多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与民间传说。

据不完全统计,仅秦淮河南京主城段沿线就分布着市级以上文保单位60余处。

整治前的秦淮河:

近代随着城墙军事防御功能的衰退,水

运的发展,沿秦淮河地区逐步变为码头、仓储用地和与水运有

13

关的工业区,居民也逐步增多。

随后,秦淮河的水运功能也逐渐弱化,两岸随之衰败。

到上世纪70年代,大量知青和下放

户返城回乡,市区一时难以容纳,相当一部分便在城墙外栖身,搭建简易房屋,形成了相当规模临水的棚户区,加上河道的污染,秦淮河沿线人居环境恶化。

1、沿河地区用地混乱。

由于多年来的自发建设,改造前

沿河绝大部分用地被小码头、杂物仓库、企业占据。

由于水运作用的下降,沿线码头、企业活力不足,经营状况差,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

2、沿河人居环境差。

沿河棚户区住房多为低收入人员私

自搭建的简易住房,许多房屋已成为危房,存在大量消防隐患。

且秦淮河直通长江,汛期水位高涨,内涝严重,沿河棚户区人居生活受到水患干扰。

3、受到污染侵害。

秦淮河沿线排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沿线的生活污水,企业污水直接排入河内,水体污染较为严重,黑臭明显。

4、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不够。

岁月使秦淮河众多的历史文

化资源无法向公众充分展示。

明城墙由于违章搭建,加上年久失修,局部出现险情,时有坍塌,相当部分的城墙周边环境不尽人意。

1865年建成的金陵机械制造局等许多沿线历史文化古迹被企业或民居占用,周边环境较差,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保护。

整治工程的实施:

2002年初,一封由10多名大学教授联

合署名的信件被送到市政府,专家学者们恳切地建议南京市政府整治被污染已久的秦淮河。

同时慧园街小学的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也给市长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让秦淮河水重新变清的愿望。

许多市民也通过市民信箱、“两会”提案等多种形式,为治理秦

淮河建言献策。

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的迫切愿望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2年4月,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明确提出把秦淮河建设成为一条“美丽的河、流动的河、繁华的河”。

针对秦淮河沿线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市政府制定了综合的整治与复兴目标:

使得该地区的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得以齐全,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和展现。

2002年下半年,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整治内容包括安居、水利、环保、文化、景观五大工程。

截止目前,工程实施范围长达18.1公里,工程投资约37亿元人民

币。

1、安居工程:

拆除沿线低矮、破旧的平房、棚屋,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利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妥善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

据统计,移民及搬迁总金额高达24.15亿元人民币,占工程总费用的65%,解决了6000余户棚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同时,临河159家长期效益较低的小企业,在取得合理的补偿金后,从秦淮河搬迁至开发区发展,重新调整生产结构,更新设备,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2、水利工程:

考虑到河流的防洪功能,在秦淮河整治中,

整理了沿河洼地,清理、拓宽了河道,加高、加宽、加固了堤防。

通过建设堤岸、修建三汊河口闸等防洪工程,共改造防洪墙20km,河道拓浚18.1km,清淤200万方,增加了秦淮河防洪排涝能力。

3、环保工程:

完善沿线地区的污水处理系统,遏止城市

污水进入秦淮河水体,控制水体污染,实施引水补水,实现碧水长流。

共铺设污水截流管道25km,新建改造泵站6座,截流排污口550个。

4、文化工程:

通过对秦淮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收集、核实

形成“遗址遗迹”100余处,“民风民俗”近400条目,“典故记闻”

270余则,诗词歌赋315篇,汇成《秦淮河历史沿革》等五套历史文化资料,其中有从春秋战国到民国的全套南京城市地图,明人画《南都繁会图》等珍贵历史资料。

维修明城墙约5km,修复中华门城堡等历史古迹,恢复了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古文教景观,兴建了以王导、谢安纪念馆为主的六朝文化景观。

5、景观工程:

以秦淮河为纽带,两侧绿色长廊为辅,增

加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

工程中将植物配置与周边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突出秦淮河江、山、水、城、林的特

色,使秦淮河及其沿河景观重焕了生机,河水清澈透明,河岸上竹影斑驳,杨柳依依,重现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秦淮美景。

对滨水建筑群布局进行了整体设计并进行控制,对影响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整改,新建筑的形体、色彩、屋顶等形态与水体相呼应、协调,改变了建筑群背河发展的格局,重现了具有当地特征的传统建筑风格。

二、主要合作者

政府组织:

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市建

委、规划、水利、市政公用、市容、园林、文物和交通等部门及沿线区政府,实施了项目的决策论证、规划设计、房屋拆迁、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等,还专门成立了专业配置合理的九人专家组,全程跟踪、指导项目的实施。

公司企业:

2003年7月,市城建集团出资成立南京秦淮河

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由该公司作为项目法人专项负责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资金筹措、工程管理及维护营运等。

2005年,秦淮河旅游通船之后,成立了秦淮风光带水上游览有限公司。

经过几年的经营和发展,特别是加强市场的宣传营销,公司的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夜泊秦淮”已成为南京夜游市场的第一

品牌。

城市居民:

秦淮河项目移民工程涉及5个区,被拆迁的工企业员工和居民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东西长干巷是秦淮河环境

综合整治拆迁的“重头戏”,908户集中在长约2.7km的东西长干巷。

为了赶在次年汛期前完成沿河整治,2003年冬天,大批居民积极支持工程建设,在春节前就签订了搬迁协议,并完成搬迁。

国内的科研、学术机构:

清华大学设计完成石头城公园、

“水木秦淮”街区的规划,清华大学城市亮化设计研究所和上海大学分别对秦淮河沿线及明城墙亮化进行了总体设计。

南京大学做了《左现代、右古代》的南京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区域(三汊河—运粮河口)广告策划。

东南大学做了沿线建筑总体方案设计,明城墙保护维修设计,以及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整体规划;东南大学以及杭州园林设计院对白鹭洲公园进行规划设计。

河海大学做了《南京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外秦淮河调水效果三维数值模型》、《综合整治工程对河势的影响研究》等5课题。

国外的科研、学术机构:

科特勒营销集团(KOTLER

MARKETING GROUP)做了《秦淮河改造开发概念性项目建议报告》,该报告对秦淮河潜在开发机会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政策建议。

澳大利亚巴硕(BAZO)公司负责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体规划方案的编制。

联合国人居署:

联合国人居署对南京秦淮河项目给予了很

大的关注和支持,将以秦淮河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南京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列为亚洲城市水项目的范例项目,同时提供了

3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并推荐亚洲开发银行给予贷款支持。

亚洲开发银行:

给予贷款1亿美元,用于秦淮河南河整治、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以及秦淮河上游18KM建设。

三、影响

随着滨河地区水环境的改善,绿地面积的增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滨河两岸居住与商业的发展,秦淮河已成为联系老城与河西新城的中心纽带,全面提升了秦淮河沿线居民的人居环境。

1、改善居住环境。

南京市政府一方面提供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产权调换房供拆迁安置户选择,一方面拿出专项补贴给与搬迁市民,通过市场杠杆让搬迁户离开棚户,喜迁新居。

所有移民安置点的布置,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移民生活节约用地、提高有生活水平的原则进行,实现了供水、供电、交通和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的合理配置,同时出资改造沿河未搬迁居民的住房,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彻底改善了搬迁和未搬迁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

2、增加居民就业。

秦淮河整治工程直接、间接地增加了就业机会,包括绿化、道路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管理维护工作,旅游业、商贸业发展等,增加就业人数4000余人。

3、完善水利设施。

防洪能力已提高到100年一遇,防止水灾效益明显。

在三汊河口设水闸控制水位,汛期可阻长江洪峰入侵,旱季又可蓄留水位,保证景观效果。

4、优化区域生态系统。

一是完善截污管网系统;二是搬迁污染企业,减少企业污水对秦淮河水体的污染;三是区域调水,使水体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四是在河道清障行洪需要时进行底泥疏浚,水质明显改善,使秦淮河实现了碧水长流;五是大量栽植绿色植物降低噪音,调节气候,吸附烟尘及有害气体,城市大气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5、展现历史文化风貌。

在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过程中,收集了大量有关秦淮河的历史文化资料,为秦淮河乃至南京明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作出了独到的贡献。

通过对中华门城堡、明城墙、仿古建筑、古文教景观等历史遗迹的修复和兴建,形成了以沿夫子庙秦淮河为轴线的河厅河房景观,重现了“灯火秦淮”的绚丽夜景,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再放异彩。

6、促进综合开发。

随着沿岸污染、破败企业的搬迁,沿岸土地功能得到优化,陈旧的房屋、码头被改建成新颖的旅游服务设施,优美的环境带来大量人流,进而带动周边房地产、商贸业、旅游业、休闲

业和文化业的兴起,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投资环境,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秦淮河沿线商贸业、旅游业年收入已达50亿元人民币。

7、消除城市隔离。

两岸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居住与商业的发展,使秦淮河成为了联系老城与河西新城的重要纽带,沿线拆迁居民的妥善安置与留存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创建了一个多元混合的居住生活区,从而在物质上打破了新老城区以及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

“空间隔离”。

四、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对城市的发展而言,环境可持续性是前提,经济可持续性是保障,社会可持续性是目标,这三者的协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秦淮河沿线水环境和两岸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好地促进了旅游和房地产业发展。

根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河西地区的人口在未来几年内将发展到60万,成为南京主城的五大片区之一,随着秦淮河的整治和航运功能的弱化,这条美丽之河成为贯穿南京的城内之河,对河西新城的开发建设、沿江战略的推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搜集到有关秦淮河遗址遗迹的照片、绘

图和资料、典故纪闻以及吟咏秦淮河的著名古诗词。

随着整治工程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典籍资料将被形象化、具体化地展示在秦淮河两岸,让人一游难忘。

从而使秦淮文化得以延伸和传承,让居民有“归属感”,能够找到自己的“根”。

3、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秦淮河是长江下游南岸的一条支流,沿河大面积的绿化,不仅在沿河两岸构筑了一条绿色景观长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沿河的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