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636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docx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建设生态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南京、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市立足市情和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引导南京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新座标。

为统筹规划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建设基础与条件

  〔一〕基础与条件

  1、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南京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01—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水平5.4和1.4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到达24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到达40919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的30%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到达3.2%;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到达95%以上,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设施保障条件较为完善,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到达75.6岁;全力组织实施富民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到达14997元和6225元。

  2、水资源丰沛与水土资源空间匹配良好。

南京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渎俱全,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4.4%,本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26.6亿立方米;地处长江下游,多年平均外来水资源总量在9000多亿立方米,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稳定、可靠的水资源。

南京地形虽以丘陵岗地与低山为主,但适宜开发的平原土地仍占全市总面积35%。

丰富的外来水资源均集中于平原圩区,水土资源空间匹配良好,农业灌溉较为便利,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可靠。

  3、生物种类丰富和生态景观多样。

南京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维管束植物1373种,脊椎动物335种,秤锤树等8种珍稀植物和中华鲟、白暨豚、中华虎凤蝶等16种野生动物得到重点保护。

已建自然保护区和具有自然保护功能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区域有17处,占全市总面积的10.11%。

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与古今文明共同构成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类型。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基础扎实。

近年来,南京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明显,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65.2%,城市主要内河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长江南京段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突破300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74.5;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

南京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

高淳、溧水、浦口、江宁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市建成2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22个生态村。

循环经济全面启动,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农业试点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5、城市生态和文化特色鲜明。

南京具有山、水、城、林的自然生态特色。

南京是滨江城市,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市区,在长江沿岸城市中最具大江气势;宁镇山脉自东而西逶迤于市区,形成了南京负山带江、山川形胜、虎踞龙蟠的景观特色。

南京是绿色城市,历代营造的林木绿地使南京以绿而闻名,“绿色南京”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绿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1%,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达12平方米,呈现出城中林廊交织、城外森林环绕的绿色景象。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400余年建城史和1700余年建都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六朝胜迹,为国内仅有;明清遗存,可与北京媲美;民国风貌,国内独一无二。

全市现有著名风景名胜点50余处,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明城墙等旅游景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成为生态市建设的独特条件。

  6、科技和教育优势明显。

南京是人文荟萃、知识密集的科教城市,全市拥有543家科研机构、40万名科技人员、80位两院院士、38所普通高等学校、50多万在校大学生,奠定了南京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为知识创新和生态市建设搭建了技术平台。

  〔二〕问题与制约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南京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在工业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

重化工业偏重,其能耗大、水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居高不下。

产业结构过重,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加大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化转型的难度。

重化工业规模大、发展惯性大、技术改造难度大,产业生态转型严重滞后,成为南京生态市建设的瓶颈制约因素之一。

  2、自然条件的不利制约。

南京低山、丘陵环城分布,与长江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地貌特征,主城区地势呈向西北开口的簸箕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客观制约。

下游和上风向在方位上重叠,对现有工业和城市布局产生影响,加大布局调整的难度。

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横穿主城区,城市处在长江南京段的中游,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向,有利于工业布点的长江南京段下游却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工业布局难以兼顾城市水环境和大气环境。

  3、土地、能源与矿产等资源相对匮乏。

煤炭、石油等能源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其它矿产资源绝大部分均须由外地调入。

2005年全市石油实物消耗量到达1856万吨。

人均耕地面积较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亩,在长三角前6位城市中平原土地面积最少,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土地资源占用需求剧增,生态用地遭受蚕食和挤占,自然水系、山体破坏较为严重。

  4、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南京是长三角前6位城市中城乡二元结构最明显的城市,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很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

乡镇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5、生态环境改善的任务艰巨繁重。

水环境达标率较低,部分水体的污染严重,水环境全面达标的任务艰巨;城市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受到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重化工业污染等的严重制约;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偏低,建设土地占有过快,生态破坏区的修复进展缓慢;农业等面源污染、养殖业等集中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项目建设与环境容量等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6、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机制有待完善。

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的运作、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元化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环境执法不够有力,环境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消费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

  二、建设定位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传统经济与社会的生态转型为导向,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南京,使南京尽快走上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之路,成为全省生态立市的典型、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先导。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目标定位、建设框架构建、建设重点确定、建设项目安排上充分表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要求。

  2、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

牢牢把握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基础、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以促进传统经济与社会的生态转型为导向。

将生态理念渗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生态转型,建立起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

  4、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

节约和集约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资源制约和环境压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构筑环境和发展双赢的平台。

通过生态空间管制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确保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资源持续利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战略定位

  依据建设基础、城市特色、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南京生态市建设的战略定位是:

经济集约高效的现代城市,环境优良清洁的绿色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社会生态健康的文明城市。

  1、经济集约高效的现代城市。

落实节约优先,在现有产业转型、整合和提升基础上,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运用高新技术和生态学理念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建设资源集约利用、经济充满活力、人民富庶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2、环境优良清洁的绿色城市。

落实环保优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加强生态安全网架的保护和建设,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城乡绿色景观建设,深化城乡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着力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使南京成为环境清洁优良的绿色城市。

  3、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城市。

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充分发挥山水城林优势,城乡建设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城在江边、山在城中、湖在城内、林在四周、绿在家园的人居环境,建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的适宜居住的城市。

  4、社会生态健康的文明城市。

实施文化南京战略,推进和谐南京建设,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存的城市风貌;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式;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形成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文明城市。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1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节约集约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生态网架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以古今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南京成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

  〔1〕建立起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

构建园区载体、产业本体、企业主体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以电子、汽车、化工、钢铁等优势产业为龙头,发展一批生态型企业,构建产业生态链。

优化工业布局,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发展绿色农业,通过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发展以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为特色的都市型农业,形成特色、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结构。

基本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服务业体系。

  〔2〕建立起以节约集约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

树立以发展促节约、以节约保发展的理念,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基本形成适应南京城市发展特色和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能源平衡机制和保障系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明显提高,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3〕建立起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优良环境体系。

落实环保优先,有效防治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

实施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工程,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农村环境面貌的全面改变,营造碧水、蓝天、青山、绿树的优美环境。

  〔4〕建立起以生态网架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

优先保护生态网架、生态源区和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地质遗迹和特殊生态产业基地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维持生态景观。

通过生态保护的空间管制,禁止对生态用地的开发活动,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稳定。

  〔5〕建立起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

基本构筑起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有序、生态服务功能完善的宜居环境。

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住区环境,追求健康、文明、环保、节约的生活方式。

以提高居住舒适度为核心,建设优美、舒适、生态型的人居环境,使南京成为统筹城乡空间、优化区域环境的先行地区。

  〔6〕建立起以古今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构筑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为基础的生态教育网络,开展生态教育示范等工作,引导居民的价值取向向健康、文明转化,消费行为向节约、绿色过渡,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

重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彰显南京古都风貌。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2、阶段目标:

以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为参考,结合南京的发展特点和阶段,将南京生态市建设的的总体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

  〔1〕创建达标阶段〔2005—2010年〕。

进一步稳固提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创建成果,初步解决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态产业;优化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体系;公众的生态意识与环境意识得到普及,生态文化建设初见成效;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域和生态环境示范工程,为生态市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指标基本到达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初步形成生态市的基本框架。

  〔2〕全面建设阶段〔2011—2015年〕。

在基本到达国家生态市考核要求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产业、空间、环境、生态、人居以及文化等方面的生态建设,建成较完备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得到系统保护,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和生态条件全面改善,初步建立生态安全体系,生态产业体系,资源保障体系,优良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

全面到达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生态市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3〕提高完善阶段〔2016—2020年〕。

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多中心、以绿色生态空间相间隔、开敞式的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型城市经济体系基本成型;南京自然山水的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进一步彰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内涵品质进一步提升,成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生态经济高效发达、生态社会和谐相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江生态型城市。

  3、主要指标

  根据国家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确定南京生态市建设的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社会进步等三大类28〔33〕项指标,分别提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规划指标值〔详见表1〕。

  三、主要建设任务

  〔一〕以生态功能区保护为重点,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1、明确生态分区。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生态系统类型、环境敏感性及生态环境问题,采用二级分区,将南京市划分为四大生态区和九个生态亚区。

以此为基础,合理布局生产力,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有效保护和利用资源,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1〕北部六合浦口岗地丘陵生态区。

该区丘陵地区分布有较为丰富的森林植被、岗地平原地区,是南京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基地。

保护重点是中小型水库及其水源修养区,保护森林植被。

包括两个亚区:

北部丘陵岗地农业生态亚区,发展以经济林果和无公害农作物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沿滁河平原岗地农业及城镇生态亚区,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城镇建设,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着重解决重点城镇环境问题。

  〔2〕中部沿江低山丘陵生态区。

该区是南京城市建设和扩展的主要地区,土地利用矛盾突出,重点解决工业及城市生活污染,加强生态敏感地区保护。

包括三个亚区:

上游沿江农业生态亚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保护城市上游长江水质;中游沿江城市生态亚区,加强中心城区建设,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功能区;下游沿江工业生态亚区,集中发展无污染或轻污染工业,加强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环境。

  〔3〕中南部秦淮河流域低山丘陵生态区。

该区丘陵地区分布有较为丰富的森林植被,众多山区水库是广阔农村的水源。

重点解决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以及部分地区露天采矿造成的景观破坏。

包括两个亚区:

秦淮河下游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加强新城建设,发展无公害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秦淮河上游农业生态亚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保护森林植被和水源修养区。

  〔4〕南部石臼湖—固城湖滨湖平原与岗地生态区。

该区拥有南京两处最大的湖泊湿地:

石臼湖和固城湖,是重要的农产品、水产品供给基地。

重点解决洪涝灾害问题。

包括两个亚区:

石臼湖农业、渔业生态亚区,固城湖农业、渔业生态亚区。

发展以无公害粮食、蔬菜种植和水面养殖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森林植被。

  2、构建生态用地格局。

  〔1〕构筑“四横两纵”生态网架。

应对南京城市与产业空间的新一轮扩展,着眼于区域生态安全,规划建设六条生态走廊,形成“四横两纵”生态网架。

包括,老山—滁河东西向廊道、长江水生态廊道、云台山—青龙山东西向廊道、横山—双尖山东西向廊道、八百河、皂河—付家壇林场南北向廊道、三桥连结线—固城湖岸线南北向廊道。

该网架控制长度约600公里,是南京市域范围内需要优先保护、限制开发的地区。

该生态网架实现以下功能:

一是,形成整体化生态网架。

在市域内形成网架状、整体化生态贯穿,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二是,引导和界定产业发展轴。

从东西方向、南北方位为两大产业发展轴提供适度的生态空间和有效的服务功能,确保主城的生态安全和产业轴的生态隔离。

三是,实现北部原生态地区的保育。

控制六合雄州以北自然生态,有序引导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

四是,实现向市域外大生态系统的贯穿。

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连通镇江宝华山、浙西天目山、皖南丘陵及江淮丘陵的大面积生态用地,对南京都市圈以及长江三角洲大尺度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提升起重要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2〕保护“一核六片”生态源区。

基于宏观生态网架,对于生态走廊相交的节点地区,以及走廊附近具有保存乡土物种、修养水源、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确定为生态源区,属禁止开发区。

它同时具有保护水系、利于关键物种迁移的功能。

规划保护“一核六片”生态源区:

绿心—紫金山。

紫金山生态源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包括钟山南麓、北麓及其余脉富贵山、九华山、鸡笼山和玄武湖,其中森林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南京城区最重要的自然植被集中分布区,发挥调节城市环境、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城市森林功能;北片—芝麻岭。

芝麻岭生态源区森林面积约12平方公里,位于南京市域西北角六合区境内。

该区远离城市,受开发干扰影响小,是植物和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发挥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研究基地、背景生态环境的作用;西片—老山。

老山生态源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位于长江北岸与滁河之间。

老山植被类型属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是秤锤树、青檀、獐、灵猫等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清洁大气源区的重要生态功能;东片—青龙山、大连山。

青龙山—大连山生态源区森林面积约36平方公里,位于南京城东南10公里,江宁区境内。

平行排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青龙山、大连山区覆盖的森林植被,是南京都市发展区内重要的自然景观保护区。

规划建设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景观区,重点保护和展示秤锤树、尾叶樱、南京柳、蒙桑、南京椴,以及宝华玉兰,梭罗树等;南片—云台山。

云台山生态源区由分别位于江宁区南部的南山、云台山和横山森林斑块构成,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

该区域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是生物多样性及重要森林生态景观保护区。

东南片—东庐山。

东庐山生态源区由溧水县城东南的东庐山、马占山、双尖山等构成,森林植被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具有秦淮河源头保护、水源修养以及重要森林景观保护功能。

西南片—牛首山、祖堂山。

牛首山—祖堂山生态源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是江宁河源头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南京城乡结合部上的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列为中华虎凤蝶的物种和生境保护地。

  〔3〕扩展生态人居用地。

最大限度地设立各类生态用地,列为限制开发地区。

以生态网架为基础、生态源区为核心,将网架外分布的山丘林地、河湖湿地等生态用地链接在网架,并借助绿色廊道、水廊道及交通走廊,建设生态绿楔,嵌入重点开发园区、产业组团、主城、新市区以及“三城九镇”。

在工业区、城市组团间建设各类生态防护带;南京化学工业园周边,以及长芦、玉带区间建设生态防护带,防范工业污染影响。

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燕子矶栖霞工业集中区、龙潭经济开发区南侧建设防护隔离带,与南部的仙林大学城之间形成一个生态屏障。

规划建设郊野公园、城市森林公园。

建成牛首祖堂山、云台山、青龙山、汤山、栖霞山、兴隆湿地、灵岩山、八卦洲、老山、绿水湾湿地等十五大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50平方公里;建成中山陵、幕府山、雨花台、河西滨江—江心洲、方山、石闸湖、灵山—桂山、龙池、太子山、龙王山十大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建设多而分布合理的公园和绿化行道、绿地,使人随处感受到绿色,亲近自然。

  3、实施生态空间管制。

  在市域范围划分三类生态功能和管制区:

生态保育与禁止开发类型区、生态保护与限制开发类型区和生态维护与引导开发类型区。

  〔1〕生态保育与禁止开发类型区。

列为生态保护优先区域,是禁止开发建设空间。

涵括生态网架和生态源区的森林植被、以及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是核心保护地区。

包括:

秦淮河源头水源修养区、秦淮河与石臼湖分水地区、石臼湖与太湖分水地区、100米等高线以上和坡度大于25°的丘陵山地;长江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与重要洲滩湿地、重要湖泊与水库供水水源地等;地震活动断层带等。

禁止进行任何类型的城镇与产业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持原生态状况。

  〔2〕生态保护与限制开发类型区。

列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是限制开发区。

涵括生态网架边缘及以外的部分基本农田和丘陵坡麓地带,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

部分高程在10~100米间,坡度小于25°的平缓、高黄土岗地和丘陵坡麓地带。

现阶段不宜规模开发建设,按基本农田保护,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及生态观光旅游业。

  〔3〕生态维护与引导开发类型区。

涵括生态网架以外的平原圩区及部分岗地,总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9%。

在保持基本生态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分三类进行开发建设控制与引导,合理从事各类开发活动。

基本农田保护地区,属限制发展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构建都市型生态农业体系;主城及工业集中区,属优化提升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与环境综合整治,削减污染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强度,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开发建设区域,属重点开发区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34%,在与生态网架保护相协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的空间积聚,科学合理地构建产业及城镇发展组团。

  〔4〕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

根据南京生态系统特征和功能,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两方面,在市域范围内划定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共11大类、67处,总面积1129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国土面积的17.2%。

其中,水源修养区总面积154.37平方公里,占全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13.7%;饮用水水源地135.58平方公里,占12.0%;自然保护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占0.7%;森林公园总面积122.46平方公里,占10.5%;风景名胜区总面积408.85平方公里,占36.2%;地质及古生物遗迹89.31平方公里,占7.9%;自然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