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4224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

《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轨检小车测量Word下载.docx

1)中线坐标及轨面高程

轨道中线坐标和轨面高程的检测,是对线路轨道工程质量状况的最基本的评价。

通过检测轨道实测坐标和高程值与线路设计值进行比较得出的差值,可以全面直观的反映轨道工程质量。

在进行轨道中线坐标和轨面高程检测时,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实测出轨检小车上棱镜中心的三维坐标.全站仪设站的位置应靠近线路中心,而不是在两侧控制点的外侧;

设站位置首先要考虑目标距离,其次是与近处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一般应超过15m)

然后结合事先严格标定的轨检小车的几何参数、小车的定向参数、水平传感器所测横向倾角及实测轨距,即可换算出对应里程处的中线位置和低轨的轨面高程。

进而与该里程处的设计中线坐标和设计轨面高程进行比较,得到实测的线路绝对位置与理论设计之间的差值,根据技术指标对轨道的绝对位置精度进行评价。

坐标换算中所用到的轨检小车独立坐标系示意图如下。

轨检小车独立坐标系示意图

2)轨距检测

轨距指两股钢轨头部内侧轨顶面下16mm处两作用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轨距不合格将使车辆运行时产生剧烈的振动。

我国标准轨距的标称值为1435mm。

在轨距检测时,通过轨检小车上的轨距传感器进行轨距测量。

轨检小车的横梁长度须事先严格标定,则轨距可由横梁的固定长度加上轨距传感器测量的可变长度而得到,进而进行实测轨距与设计轨距的比较。

轨距示意图如下。

轨距示意图

3)水平(超高)检测

列车通过曲线时,将产生向外的离心作用,该作用使曲线外轨受到很大的挤压力,不仅加速外轨磨耗,严重时还会挤翻外轨导致列车倾覆。

为平衡离心作用,在曲线轨道上设置外轨超高。

检测时,由轨检小车上搭载的水平传感器测出小车的横向倾角,再结合两股钢轨顶面中心间的距离,即可求出线路超高,进而进行实测超高与设计超高的比较。

在每次作业前,水平传感器必须校准。

超高示意图如下。

超高示意图

4)轨向/高低检测(中国标准)

轨向指轨道的方向,在直线上是否平直,在曲线上是否圆顺。

如果轨向不良,势必引起列车运行中的摇晃和蛇行运动,影响到行车的速度和旅客舒适性,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高低是指钢轨顶面纵向的高低差。

高低的存在将使列车通过这些钢轨时,钢轨受力不再均匀,从而加剧钢轨与道床的变形,影响行车速度与旅客舒适性。

实测中线平面坐标得到以后,在给定弦长的情况下,可计算出任一实测点的正矢值;

该实测点向设计平曲线投影,则可计算出投影点的设计正矢值,实测正矢和设计正矢的偏差即为轨向/高低值。

轨向/高低(10米弦长为例)

检测示意图如下。

轨向/高低检测示意图

5)短波和长波不平顺(德国标准)

a)短波不平顺

假定钢轨支承点的间距,或者说轨枕间距为,采用30m弦线,按间距5m设置一对检测点,则支承点间距的8倍正好是两检测点的间距5m。

短波不平顺检测示意图

上图中的点是钢轨支承点的编号,以1P到49P表示。

25P与33P间的轨向检测按下式计算:

由于1P与49P的正矢为零,故可检测2P(对应点10P)到40P(对应点48P)的轨向。

新的弦线则从已检测的最后一个点40P开始。

b)长波不平顺

假定钢轨支承点的间距,或者说轨枕间距为,采用300m弦线,按间距150m设置一对检测点,则支承点间距的240倍正好是两检测点的间距150m。

检测示意图如下

长波不平顺检测示意图

上图中的点是钢轨支承点的编号,以1P到481P表示。

25P与265P间的轨向检测按下式计算:

由于1P与481P的正矢为零,故可检测2P(对应点242P)到240P(对应点480P)的轨向。

新的弦线则从已检测的最后一个点240P开始。

3.工作流程

1)前往现场检测之前在计算机中对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复核无误后输入到测量控制软件中。

2)把CPIII成果输入到全站仪中。

到达现场后对控制点进行检查,确保控制点数据(平面坐标及高程)正确无误,检查控制点是否受到破坏。

3)为了确保全站仪与轨检小车之间的通视,以及测量的精度,测量区域应尽量避免其它施工作业。

4)使用8个控制点(CPIII)进行自由设站;

全站仪自由设站时,平差后东坐标、北坐标和高程的中误差应在0.7mm以内,方向的中误差应在秒以内,否则应重新设站。

5)进行正确的测量设置,比如高程以内轨为基准、超高以1.5米为基长等。

6)轨检小车每次测量作业之前都要对超高传感器进行校准。

7)全站仪搬站后前后两个区间的测量需交叠5-10米。

8)测量完成后,输出轨道几何参数,制作报表并进行评价。

可根据需要定义报表的输出内容,选择性的输出轨道平面位置、轨面高程、轨距、水平/超高、轨向(长波和短波)、高低(长波和短波)等参数的偏差。

9)Amberg轨道检查小车数据处理和应用流程图

4.符号规则

1)轨道参数符号规则

2)偏差/调整量符号规则

1.偏差与调整量符号相反。

2.以面向大里程方向定义左右。

3.平面位置:

实际位置位于设计位置右侧时,偏差为正,调整量为负。

4.轨面高程:

实际位置位于设计位置上方时,偏差为正,调整量为负。

5.超高(水平):

外轨(名义外轨)过超高时,偏差为正,欠超高时偏差为负;

调整量相反。

6.轨距:

以大为正,实测轨距大于设计轨距时,偏差为正,调整量为负。

5.轨道精调测量质量控制措施

1)严格检查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控制点),检核无误输入到计算机中。

2)到达现场后检查控制点是否发生变形或遭到破坏

3)每天开始测量之前检查全站仪测量精度:

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过3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α)校准;

检查全站仪ATR照准是否准确(照准偏差少于3秒)。

4)全站仪采用后方交会的方法进行设站,设站距离应控制在70米以内;

测量条件较差时,根据具体环境缩短目标距离(建议50-60m,实时测量结果应稳定在0.7mm以内);

恶劣条件下禁止作业。

5)为了确保全站仪得设站精度,建议使用8个控制点,如果现场条件不满足,至少应使用6个控制点。

设站中误差为东坐标、北坐标和高程:

0.7mm;

方向:

1.4”;

与轨检小车同向的控制点自由设站计算时弃用要谨慎。

优先剔除背离轨检小车所在一侧的控制点,最后要确保选用的控制点覆盖本测站的测量范围。

高程不能只使用近处的4个控制点来控制,这容易造成目标距离较远的点的高程数据不可靠。

6)全站仪定向通不过,首先考虑设站问题,检查精平气泡,控制点棱镜是否对准全站仪(这将影响方位及坐标),棱镜头与插杆是否严密套实(影响高程)。

如果不存在上述原因,再看是否是个别控制点本身精度低造成的,剔除低精度点即可。

6)全站仪设站的位置应靠近线路中心,不可在两侧控制点的外侧。

8)每天测量之前都要在稳固的轨道上对超高传感器进行校准,校准后可在同一点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偏差应在0.3mm以内;

如发生颠簸、碰撞或气温变化迅速,可再次校准。

9)采集数据时小车要停稳,棱镜要正对全站仪;

全站仪采用精确模式。

11)测量时要实时关注偏差值,如果存在明显异常,需重复采集数据,覆盖之前采集的结果,如依然存在突变,要及时分析原因。

12)全站仪搬站后进行设站时,应使用上次设站已经用过的4-6个控制点,以保证轨道的平顺性。

14)搬站后需重复测量5-10根轨枕,并进行交叠补偿,以避免设站精度对平顺性分析的影响;

如因控制点精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交叠段两次测站测量数据偏差较大(2mm以上),在证实交叠段及前后一段范围内(前后各多测一段距离)相对较为平顺的情况下,交叠时应采用“扩展模式”,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标准”模式;

15)如轨道测量偏差较大,应避免对单点进行调整。

16)轨道几何参数测量:

验收标准

6.常见问题与处理

a)警告“修改全站仪模式或选项错误”:

全站仪和小车通信失败,原因包括GeoCOM未选用;

GeoCOM设置错误(如波特率);

RCS模式意外开启。

b)轨检小车是通过无线通讯控制全站仪自动数据采集的,作业过程中也有通讯连接不上的时候。

首先检查连线是否接好,通讯猫所用电池电量是否足够,再有看附近有无电磁设备在作业造成电磁干扰、等。

c)警告“不稳定倾斜,是否重新采集”:

小车受到振动,测量超高值不准确,点击重新采集即可。

d)警告“采集不成功”:

棱镜失锁,重新锁定棱镜。

轨检小车在作业过程中会出现采集不成功的情况,主要是全站仪晃动使激光束无法从棱镜返回造成测量失败,尽量避免在上述不良观测条件下采集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