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2001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Word下载.docx

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

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

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

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导入2:

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

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

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

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

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

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

铁、铝等。

我猜想还有许多水。

我想还有许多岩石。

生:

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

……)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

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

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

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

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

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

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

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

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

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

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

(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

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

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

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

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

(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

4、分组制作。

6、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总结:

今天我们的研究非产成功,不仅知道了地球内部的构造,还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的科学方法。

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并且这种探究还将继续下去,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课下,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考虑一下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

2火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火山的形成,了解火山的分类、益处与害处。

2、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网上观察、查找和交流信息,体验网上学习的乐趣,了解有关国同内外探索火山的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科学兴趣。

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地点在网络教室,有25台计算机以上,并互相联网,解决了以往教学中教师垄断计算机的做法,为充分

发挥其交互性的特点提供了条件,计算机像笔、纸一样,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本堂课力图体现由传统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整个教学步骤和过程见下表: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及分析

情景导入

1、出示:

火山图,进行简介。

2、介绍本节课利用网络学习。

学生观看屏幕,认识火山。

利用多媒体图像产生壮观的感觉,激发学生对火山的探索兴趣。

交流

通过自学课文或看电视、画报,你们了解了火山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对火山已有的了解。

如:

火山的喷发能人死亡;

去火山喷发的地方,人感觉很热;

月球上也有火山喷发。

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把握小学的“个性”,布置学生自学课文和收集资料,对于火山的研究在课前已开始。

归纳

总结

1、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谈谈网上学习的体验。

教学反思:

3地震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地下岩层断裂造成地震),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模拟实验,想象地球内部运动及地震成因。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预防地震伤害。

教学材料

多种颜色的毛巾、木棒、竹片、地震以及有关资料图片、预测地震及预防地震伤害的资料。

重点难点

想象地球内部的运动、地震的成因。

1、观看唐山、四川地震图片,谈论四川大地震。

激发探索欲望。

2、思考地震的成因。

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地震。

用毛巾模拟岩层皱褶。

平放在桌子上的几层毛巾,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把木棍压弯、压断,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地震成因。

地下的岩石在地球运动的巨大压力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介绍避震小常识,地震来了怎么减灾?

拓展材料

了解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搜集震前预兆资料。

三种地震: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介绍地震波、震源、震级、地震烈度、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

4、做一块卵石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使用与交流;

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碎砖块;

学生搜集的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

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一、导入:

教师出示精美的卵石作品:

“大家看,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这是什么?

”从而导入新课。

1、欣赏卵石,观察特点。

学生小组内玩卵石,观察卵石的相同点。

2、做一块卵石。

教师提出活动指向:

“怎样使石块变圆?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导完成。

(在地上磨、两块石头互相磨、放入有水的瓶中晃……)

3、作品展示。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卵石,说说自己用到了哪些方法,总结让石头变圆需要的外部力量。

4、探究自然界中卵石的成因。

由自己做的卵石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师生共同总结:

石块从高山上滚落下来。

沿河道从上游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岩石越来越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

卵石是在水是搬运过程中逐渐被磨圆的。

5、模拟实验。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高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滚落下来?

”学生猜想、交流。

教师提出风化的概念,然后做风化模拟实验:

用镊子夹一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页岩的变化。

同时启发学生联想:

实验中的酒精灯代表大自然中的温度升高,凉水代表大自然中温度降低。

温度变化使页岩破裂。

最后,教师出示风化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风化。

6、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综合结论,总结卵石的成因;

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磨擦形成了卵石。

三、拓展活动

思考:

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5、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都属于能源矿产,以及探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2、了解能源矿产的开发方法。

3、认识能源与人类的关系。

4、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矿产的重要性。

5、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准备:

1、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图片或制成的课件、录像;

煤、石油提炼物的图片制成的课件;

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的课件;

能生产“石油”的植物图片。

2、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

(学生根据经验交流)

师小结:

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

煤、煤气、柴禾、天然气等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

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麽呢?

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它们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像煤、天然气、汽油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做能源。

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能源矿产方面的知识。

(二)、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师:

关于能源矿产,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生1:

能源矿产是怎样形成的?

生2:

能源矿产怎样开发?

生3:

能源矿产能不能开采完?

生4:

煤、石油、天然气有没有其他的用途?

……

(三)猜想假设

A、教师引导谈话:

人类之所以是“万物之灵”,最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懂得运用工具,因为人类懂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能够运用智慧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

那么人类是怎样利用智慧和力量开采煤炭的呢?

请随着图片和文字来一次“地下之旅”吧!

B、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

C、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D、教师播放课件:

井底下的昨天:

马拉车运煤图和《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开采图以及宋代的开采工具—木制勺子等。

井底下的今天:

现代煤矿开采的图片,配有解说词。

E、看到井底下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有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