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1508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

《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料简缚脱第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故劝文档格式.docx

比如对于此世界显现的各种快乐、温馨、成功、幸福、有意义等虚诳假相,本来毫无实义如空花水月,众生都痴迷不休,从而更加重他愚痴的障碍。

“厄缚”,就是会因为贪欲造很多生死的业,以这种业力牵制,将来会遭遇各种厄难,比如生、老、死、病的苦,器界上各种地、水、火、风的灾难,人世间各种纠纷、争扰、战争等,始终从这种因上的惑业、果上的取蕴苦当中摆脱不出来。

“忧怖”就是常常充满各种担心、忧虑、恐怖,例如对生存的担忧、死亡的惧怕,各种所求不得的苦闷……如果是堕在三恶趣就更加苦不堪言。

所以,取此土的相跟取彼土的相,在缘起上截然不同。

智者明达了缘起的差别后,在此土就一心缘想西方清净的相。

我们时时处处把自己的环境都观成西方:

屋子是西方的无量宫,听到的音声、鸟声都是西方的水鸟宝树所宣法音,光明是佛的无漏净光,我们自己的身也观成西方莲花化现的清虚之身、光明之体,我们吃的饭就观成是西方百味具足的妙味珍馐,我们穿的衣就想成是西方柔软的天衣,我们经行就好像在西方的净土里行走,睡觉也想就是在净土当中休息……在在处处都这样缘想西方,就能快速得到往生。

一旦往生,就真实领受极度的无漏之乐,打开智慧眼目而能速得大道。

问曰:

依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免尘累。

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何?

对此,有人就问:

依照大乘经都说无相是出离的要道,执相是妄自拘缚,自己陷在妄执当中,不免有各种尘缘障累。

现在你反而劝导众生舍秽求净,你看又有秽、又有净、又有舍、又有取,都是著相的修行,这有什么用意?

答曰:

此义不类。

何者?

凡相有二种:

一者、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

此等是相,名之为缚。

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

答:

虽然都是取相修行,但是缘起上有截然不同的差别:

一个是往系缚的方向走,不断地流落生死;

一个是往解脱的方向走,终究会证得大涅槃。

善导大师说“住相证果”,是具有大义的。

具体有哪两种相呢?

一、对于世间的五欲境界生起了一种虚妄的贪染爱心,就随着这些五欲的境执著,像这些能所的相就叫做系缚。

由于粘著在世间尘境里,不断地起惑造业,之后一定是落在这个三界里。

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有一爱就必生此界。

就十二缘起来讲,一旦有了“爱”这一支,就有了能生因,之后发展到“取”,势力加强到达“有”支,必然要生在三界里。

当然,这里的爱,是特指三有爱。

二、爱佛的功德,愿生净土,虽然也是相,但这叫做解脱。

也就是以这样的法爱或者说对于佛功德、对于净土的爱,会生到净土,然后得佛力加被后,会开发心性而解脱。

以下对这个问题再细致地解释。

何以得知?

如《十地经》云:

“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相求,终则无相,以渐增进,体大菩提。

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

入其八地,绝于相求,方名无功用也。

”是故论云:

“七地已还,恶贪为障,善贪为治;

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

怎么知道取净相是解脱呢?

就像《十地经》所说:

“初地菩萨尚且分开来别观二谛,励心作意,先依着相求,终究达到无相,这样渐次增进,契会大菩提。

一直到七地最后一刹那心,这个取相的心才真正停止了。

入到八地、不会有任何取相之心时,才叫做到了无功用地。

”所以论中说:

“七地以下,以恶贪为障碍,以善贪为对治;

八地以上,以善贪为障碍,以无贪为对治。

”所以不要说得太早,一开始就要修无相心,这是不了解次第。

就像不能今天看到孵蛋,明天就要出小鸡,它是有过程的。

七地以下要利用善贪来修道,而不是舍掉。

八地以上才去解决善贪的问题,要用无贪来对治。

我们现在相差太远,善贪发起尚且困难,还谈不到对治。

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

我们现在愿生净土是一个外凡的地位,所修的善根都是从爱乐佛功德而生的,哪里是系缚!

就当前位来说,它正是恶欲的对治。

故《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有二种爱:

一者、善爱;

二者、不善爱。

不善爱者,唯愚求之;

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所以《涅槃经》说:

一是善爱(善法欲);

二是不善爱(不善法欲)。

不善的爱只有愚痴的人才会去希求。

因为这个没有一点好处,对于各种不善法或者说世间染境的贪爱,只会使人系缚在生死中受苦,它的方向完全是向下坠落的。

而善法的爱是菩萨所希求处。

一开始不能什么爱都没有,心里无动于衷,那就不对了。

首先,你要对善法有一种欲乐,特别希求它,这样你才有精进。

在这上面精进地修习时,它就能对治过去恶的习性,变成善的习性。

之后才是把善的取相心拿掉,那就能变成完全清净。

这个修道是有次第的,不能一开始就说:

我不要爱乐善法、不要精进修行。

那就完全堕在一个顽空里了。

是故《净土论》云:

“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

”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

所以《净土论》中说:

“这里有观佛国土的清净法味、有摄受众生的大乘法味、有仿效诸佛功德而发起修行愿取佛土的法味,有为佛力毕竟住持而不空过的法味。

”像这样,在这个取相观修当中,就有无量的佛道法味。

先以有相行作为前方便,而能在法道上不断地升进。

所以,这虽然是取相,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全是执相的束缚、在当前位就要舍掉。

当然,它也是一种细的束缚,但这是需要在后后位再作遣除的。

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

而且西方净土所说的相是无漏相、实相相,并非此土的有漏相或不真实的相。

也就是,它纯粹是从佛法身智慧所流现的,所以即相即性,不可思议。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者。

这里在比较此土和彼土修道差别上,可以看到,缘于此土用功重却获报伪,缘于彼土用功轻却获报真。

懂得这个差别后,我们会一心向往西方。

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等,随寿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阶不退。

是故《大经》云:

“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

首先看心缘取西方修行的状况。

如果你已经发了心把生命归向西方,只要用少许时间礼拜、观想、缘念等,随着你的寿命或长或短,一旦到了临命终时,佛就现身以光明台来迎接,须臾间就到了西方,就入了不退转地。

所以《无量寿经》上说:

“十方人天来生我国,如果不毕竟到达灭度之境、还有退转,我就不取正觉。

这说明缘取西方修道,只要用短短的时间做一些修行,这一生一结束就生到了西方,得到的果报是永远不会退转,所谓一得永得、一了百了。

从此之后,毕竟证到大涅槃为止,绝不会有落空的时候。

下面再看在此土用功的结果:

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

在此方虽然很长时间修了很多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但是没有满一万劫以来,还是常时都免不了落在三界火宅里,颠倒堕落,所以叫做用功很重但获报虚伪。

这是讲,就一般的三大阿僧衹劫成道历程来看,非常难走。

用了很多心血但还是出不了火宅,而且在这里颠倒堕落的机率很大。

《大经》复云:

“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

”今此约对弥陀净剎,娑婆五道,齐名恶趣。

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

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

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

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

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

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

五恶趣者,截其果也;

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

再者《大经》中说:

”这里,相对弥陀清净剎土而言,娑婆五道或者六道都叫做恶趣。

也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纯粹是恶业所归向之处、纯受苦报,当然叫做恶趣;

娑婆人天是善恶夹杂业所趣向处,也叫做恶趣,因为并没有脱离恶业。

如果按照此方修道断障的情况来说,首先断除见惑,远离三恶趣因、灭除三恶趣果;

之后断除修惑,远离人天之因、绝离人天之果。

这样渐次断除而出离三界,这不叫做横截。

如果往生弥陀净国,一时间顿然离开了娑婆五道,再也不会流落在五道生死里了,所以叫做横截。

截断五恶趣,是截掉他的果报;

恶趣自然闭,是关闭他的因门,这就是所离之处。

也就是,我们这一生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如果与佛愿力相应而往生,那一时间恶趣的果就没有了,生死的果也没有了,生死的因也没有了,这叫做横截。

这是就断这一分来说,下面说到得这一分。

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

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

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升道无穷极”这句话,是显明往生西方后的所得。

如果你能够作意回愿求生西方,上尽于这一生寿命修行、下至于临终十念,无不皆生西方。

一到了西方,就入了正定聚,和此间修道一万劫得到相同的功效。

这就揭示出心缘西方的确是用功轻而获报真、用力少而成功速。

因此,这是一条成道的捷径,也是适合一切人修持的易行道。

所以我们应当用心把握,争取这一生就能生入佛国解脱成道。

第八大门中,有三番料简:

第一、略举诸经来证,劝舍此欣彼;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较;

第三、释往生意。

第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皆劝舍此欣彼者。

一、谓耆阇崛山说《大经》二卷;

二、《观经》一部,王宫、耆阇两会正说;

三、《小卷无量寿经》,舍卫一说;

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明证;

五、复有《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

六、更有《十往生经》一卷。

诸余大乘经论,指赞处多,如《请观音》《大品经》等。

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叹劝非一。

余方净土,皆不如此丁宁。

一、略举诸大乘经来证明,佛在说这些经时,都是劝导舍离此方、欣求彼方。

这里略举六处:

一、在耆阇崛山说《无量寿经》二卷;

二、《观经》一部,在王宫、耆阇崛山两会宣说;

三、《阿弥陀经》,在舍卫国一会宣说;

四、复有《十方随愿往生经》也可作明证;

五、《无量清净觉经》二卷,一会正说;

六、还有《十往生经》一卷。

其余大乘经论,指归、赞叹西方处很多,譬如《请观音》《大品经》等。

又如龙树、天亲等论典,也都再再地赞叹导归,其他净土没有这样叮咛嘱咐。

说明就本土众生而言,特别与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有缘,而且也特别容易往生,往生后又能得大利益。

因此,佛菩萨在这些经论里都劝导众生舍此欣彼。

第二、弥陀释迦二佛比较者。

谓此佛释迦如来,八十年住世,暂现即去,去而不返。

比于忉利诸天,不至一日。

又释迦在时,救缘亦弱,如毗舍离国救人现患等。

第二、弥陀与释迦二佛比较,此土的释迦佛住世八十年,暂时显现就离开了,去而不返。

住世的时间,以忉利天的时间衡量,还不到一日。

又释迦在世之时,救的因缘也弱,比如毗舍离国救人现前的疾患等。

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

一者、眼赤如血;

二者、两耳出脓;

三者、鼻中流血;

四者、舌噤无声;

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

六识闭塞,犹如醉人。

有五夜叉,或名讫拏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气。

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

时有月盖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

举一例子说明,当时毗舍离国人民,遭受五种恶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