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docx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猪传染病流行特点及防控
当前,养猪形势很好,猪价稳定,农村规模化与牧业小区养猪发展也较快,有力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由于近年来多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使猪群中发病率和病死率至高不下,特别是一些病毒性传染病如猪高热综合征等病的发生,危害甚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猪病防治中,如何防控好猪的病毒性传染病,这是防疫的重点,也是难点,应高度重视。
本文就当前猪群中常发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新特点与综合防控技术,谈一点意见,供养猪户参考。
1、猪主要病毒性传染病流行新特点
1.1兰耳病(PRRS)
兰耳病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主要疫病,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其感染率达61.5%~85%。
引发种猪繁殖障碍,造成流产,产死胎和弱仔。
是猪群发生无名高热症和呼吸道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原,造成猪只大批发病死亡。
猪群中长期存在隐性感染和潜伏期感染,使种猪长期带毒,带毒种猪既可发生垂直传播,又可进行水平传播,在猪群中危害性很大。
由于PRRSV具有持续性感染的特性,因此,在流行病学上以持续感染、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为特征,在临床上以免疫抑制、多重感染与继发感染为特征。
带毒种猪的血液、淋巴结、脾脏及肺脏等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病毒,可向外排出病毒达112天之久。
母猪还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其母猪产下的仔猪可成活,但长期带毒(可长达86天),致使持续性感染在猪群中长期存在。
另外,兰耳病又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能抑制肺泡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和T细胞亚群发生改变,造成猪体免疫抑制,产生免疫麻痹,免疫耐受和免疫不全。
至使其干扰猪瘟弱毒疫苗和气喘病活菌苗的免疫应答。
由于免疫力的下降,抗病力低下,因此,在临床上常见兰耳病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或猪瘟病毒或伪狂犬病毒或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链球菌、巴氏杆菌、支原体、放线杆菌、附红细胞体、副猪嗜血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呈现多病原感染。
据有关报道,在临床上发生多病原感染的病例,约占发病总数的83%左右。
PRRSV有两个血清型,即欧洲型(LV株)和美洲型(VR-2332株),目前,我国流行的毒株仍为美洲型,但是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了两个亚群,即为我国兰耳病病毒流行株的变异毒株。
2006年从高热病病猪体分离出的兰耳病变异毒株的基因序列有缺失现象,与当前的流行毒株的同源性为94%,以变异毒株接种健康试验猪时表现为前肢跪卧,后肢麻痹,不能站立。
免疫组织学检查发现脊髓中央管、中脑导水管、单核细胞胞质呈PRRSV强阳性反应,说明分离的变异毒株对脑组织有很强的亲嗜性,应引起重视。
1.2非典型猪瘟(HC)
猪瘟是危害我国养猪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常年有发生。
每年因猪瘟引起死亡的猪只占全部病死猪总数的30%,加上流产、产死胎、淘汰种猪等,每年直接经济损失为数十亿元人民币之多。
发病主要是由隐性感染的种猪带毒而造成,据有关报道,种猪场带毒种猪检出率最低的为16.5%,最高的达70%。
目前,猪瘟病毒仍为一个血清型,但毒力有强弱之分;强毒株占45%,低毒力株占27%,无毒力株占22%,持续感染毒株占6%。
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后可发生非典型猪瘟(即温和型猪瘟)和慢性猪瘟,症状不明显,但长期带毒并向外排毒。
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或中等毒力毒株时可出现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并引起持续性感染的发生,这是当前繁殖母猪发生猪瘟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临床上也不表现明显症状,其带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和弱仔,即所谓的“带毒母猪综合症”,带毒母猪综合症在妊娠母猪的感染率可达43%。
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出生后少数发生死亡,多数能存活6——11个月,但带毒并向外排毒。
如给这些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时不能引起免疫应答,而出现免疫耐受,造成免疫失败。
据有关研究报告,猪瘟疫苗免疫力低下原因,主要是猪群中存在持续感染和先天性感染,以及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所造成的,其他原因就是免疫程序不科学、疫苗质量差、免疫剂量不足,母源抗体的干扰和某些药物的影响等。
这就是常见猪群中接种猪瘟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的原因所在。
由于母猪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仔猪先天性感染,对疫苗免疫应答低下,出现免疫耐受、免疫不全。
因此,在临床上常见猪瘟与兰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及猪流感等混合感染,并继发链球菌病、猪肺疫、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虫病等。
1.3圆环病毒2型感染(PCV-2)
圆环病毒2型感染在我国猪群中比较普遍存在,种猪场阳性检出率低的为50%,高的达82%。
对初产母猪的危害很大,可造成70%以上的初产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
当前猪群中亚临床感染和隐性感染比较严重,若引种时引入了隐性感染的后备种猪能造成本病的流行与发生。
带毒母猪可经胎盘垂直传播,又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水平传播。
这样的带毒母猪妊娠后产下的仔猪可以存活,但长期带毒,并向外排毒,在猪群中造成持续感染,危害整个猪群的健康。
带毒母猪流产后可发生屡配不孕,受胎率低,产仔成活率也低,仔猪的死亡率可上11%。
特别是仔猪断奶后发生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和12~16周龄猪发生皮炎与肾病综合征的增多。
本病又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病,能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使其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力低下,抗病力降低,诱发双重感染的发生。
所以,在临床上常见到圆环病毒2型感染与兰耳病、猪瘟、猪流感、伪狂犬病和支原体混合感染,并继发副猪嗜血杆菌、放线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和附红细胞体等,这在猪高热征和猪呼吸道病综合症中极为多见。
1.4猪伪狂犬病(PR)
当前,在临床上发病特点是已由典型向非典型发展,转为以隐性感染为主,发病不表现出季节性,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
如一旦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多数病例则表现为与其他病原,如兰耳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或细小病毒混合感染,并继发链球菌、大肠杆菌和巴氏杆菌等,呈现出多病原感染的症候群。
妊娠母猪感染时可导致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15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发病病死率为100%;断乳仔猪感染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在20%左右;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表现为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
另一个发病特点是表现为种猪不育症,母猪屡配不上,返情率高达90%,种公猪丧失配种能力。
本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常导致免疫耐受,降低免疫力与抗病力,引起多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的发生。
1.5猪流感(SI)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数病例发生于气候多变的早春.秋初和冬季。
发病快,传播迅速,2~3天内可波及全群。
发病率高,可达100%,死亡率低,一般不超过4%。
本病的发生经常引起肺部混合感染,常见混合感染的病原体有:
兰耳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和链球菌等。
继发感染会增重病情,引起死亡增加。
妊娠母猪发病引起流产,产弱仔,新生仔猪死亡。
本病已成为猪发生无名高热综合症的诱发病原,应引起关注。
1.6猪高热综合征
本病是由多病原体感染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传播快,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高达50%以上,个别严重的猪群达70%左右,死亡率在40%~50%以上。
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
发病多见于10~25周龄的育肥猪与部分生产母猪和断奶后期的保育仔猪,哺乳仔猪与断奶初期的保育猪发生较少。
临床特征为发热(40℃~43℃),皮肤发红或有小红斑点,先红后紫,并有呼吸道症状。
用退热药物治疗,病情暂时缓解,停药后又复发,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
经实验室检查,病原体主要有病毒:
兰耳病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和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继发病原有细菌:
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附红细胞体、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肺炎支原体与沙门氏菌等,以及弓形虫等。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猪场发病猪感染的病原种类与数量都不完全相同。
因此,在临床上表现出的症状特征与病理变化等也有很大差异,诊断时应予以注意。
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水平低,饲养环境卫生恶劣,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高热潮湿,通风不好,免疫接种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不好,长时间饲喂霉变饲料等多种因素有关。
华中农大从病科中检出的细菌种类
病料数
大肠杆菌
链球菌
巴氏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
沙门氏菌
121份
30.6%
14.9%
1.7%
7.4%
2%
256份
59.5%
29.1%
2.7%
6%
2%
病料中分离的病毒种类
兰耳病病毒
猪瘟病毒
圆环病毒
伪狂犬病毒
弓形虫
附红细胞体
混合感染
湖北
80%
42%
19%
87%
河南
40%
7.9%
11%
25%
59%
18%
江西:
兰耳病与猪瘟混感占54%,兰耳病、猪瘟、传胸感染占23%,兰耳病、圆环病毒与伪狂犬病混感占15%
湖南:
检出兰耳病毒、圆环病毒、分离出16株细菌,伪狂犬病毒与流感病毒为阴性
1.7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
本病是由多因子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原发病原为兰耳病病毒、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
继发病原多见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放线杆菌、波氏杆菌、大肠杆菌等。
一般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及早春季节,呈地方性流行。
发病猪主要为6~10周龄保育猪和13~20周龄的育肥猪。
发病率约为25%~60%,病死率为20%~90%。
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不良,饲养环境卫生恶劣,气候突变,寒冷,猪舍不保温,空气污染严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2、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1慎重引重,严把检疫关
由于盲目引种,检疫不严,只收钱不检疫,致使引进了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病猪,带进了传染源;加之专业户的运输车辆常年跨省、市、区运输猪只,清洗与消毒很不彻底,经交通工具也可传播病原休,导致猪群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因此,引种要从安全种猪场引种,并严格进行产地检疫;引入猪群后要在场外进行隔离检疫1个月,做1次全面的血清学检测,驱虫1次,并补注1次猪瘟、口蹄疫、兰耳病及伪狂犬病疫苗,确认为健康者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
2.2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2.2.1坚持自繁自养,自己建立其健康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从外面引种,可防止带入病源,以免危害猪群健康。
2.2.2猪场应以周制为生产节律,将全年生产量,均匀分布于每周内。
以周一为始,周日为末。
并在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每批猪全部出舍后,要彻底清扫猪舍,冲洗干净,反复消毒3次,再空舍3天后进入一批新猪。
这样可以避免不同日龄的猪与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混群饲养,减少猪群之间的直接接触防止发生交叉感染与连续感染。
这是一项能降低猪群疫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技术。
2.3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猪场要严格实行封闭式生产管理,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这是生物安全体系的中心。
猪舍与猪圈每天要清扫干净,粪尿与污水要无害化处理,每周消毒1次。
生产工具与用具每天要清洗干净,并定期进行消毒,各个猪舍不准串用。
猪舍外环境要彻底清除杂草和污物,填平水泡和洼地,每月清毒1次。
人员进入生产区要淋浴后更换工作服和鞋帽后进入猪舍,并定向流动,不准串舍。
进入生产区的各种物品要经消毒后再发放使用。
生产区内要固定专车运送饲料与运送猪只,每用完1次要清洗消毒。
外来人员与车辆一律不准进入生产区,场外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不准带入猪场,场内严禁饲养牛、羊、犬、猫等动物,并驱赶鸟类。
采取有力措施尽最大限度防止病原微生物传入猪场,降低病原体对猪群的污染。
2.4改善饲养环境,减少各种应激
实践证实,不良的饲养环境,可诱发各种疫病。
因此,通过改善饲养环境,控制各种应激因素对猪只的损害,可有效的提高猪群的抗病力,降低发病率。
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变化的规律,做好猪舍内的防暑降温,防寒保温工作,并加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