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1136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0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三省农业发展形势分析与转型升级对策建议Word下载.docx

(一)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的购买力逐渐提高。

从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来看,对主要农产品消费保持增长趋势,但农产品需求种类开始出现分化,也就是说,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开始变化和升级,消费模式出现多样化的特征。

人们不只满足于温饱,更关注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不仅要求食品有营养,还要味道好、外观好。

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明显增加,人们更青睐绿色有机高品质的农产品,对畜产品、水产品以及高品质果蔬的需求增长更快。

对畜产品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对牛羊肉的需求增长大于对猪肉需求的增长。

(二)我国农业政策进入调整期

我国农业发展处于转型期,国家政策进入调整期,国家会相继出台新的农业政策,调整原有农业政策。

从当前来看,为了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我国玉米产业和大豆产业政策都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东北三省将产生较大影响。

玉米种植业的缩减政策。

东北三省是玉米主产区,总产量超过了全国的1/3。

2008年初,为了提高玉米种植业的产能,支持东北地区玉米生产,国家决定对东北地区玉米实施临时收储政策。

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东北三省的玉米产量从2008年的5094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7753.3万吨。

随着玉米产量不断增加,玉米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我国玉米产业政策进入了调整期。

东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玉米生产最为集中的两大主产区。

华北地区因为本地区内用粮企业集中、玉米消费量大,所产玉米以区域内消费为主。

东北地区虽然玉米产量大、质量好,但是因为本地区玉米加工企业少,消费量少,玉米以外销为主,所以,我国玉米产业政策的调整对东北地区的影响较大。

大豆产业的激励政策。

东北三省是大豆的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省,其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其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商品率达80%以上。

近些年受到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强烈冲击,东北三省的大豆产业已陷入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局。

黑龙江近些年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豆供应量仅为350万吨左右。

我国从大豆出口国转变成80%的大豆依赖进口的进口国。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鼓励大豆主产区种植大豆,2014年11月国家发布了2014年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政策。

但是,因为种植大豆和玉米利润的差距,大豆直补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2015年,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面积仅235.49万公顷,不足该省历史种植面积最高年份(2009年)的一半。

(三)粮食市场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国内粮食的市场价格普遍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

与进口粮相比,除了大米以外,我国的玉米、大豆、小麦在价格上都不具有优势。

2015年我国进口粮食12477万吨,同比增加了24.2%,占到全国粮食总量的20.1%。

粮食出口量为164万吨,同比降低了22.6%,进口量为出口量的76倍。

大豆的进口量最多,高达8169万吨,同比增加了14.4%,占了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的65.5%。

粮食进口量的快速增长,加大了我国粮食市场的竞争压力,对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和农业资源配置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品和地区,粮食产量将进一步增长;

相反,缺乏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品和地区,粮食产量将会下降。

(四)农业区位功能和农民分化速度在加快

近些年,我国农业区位功能分化速度在加快,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功能差距在扩大,主产区在粮食生产上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13个粮食主产区所产粮食占全国的比重已经从2004年的72.7%上升到2015年的80.4%(见表1);

而18个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量在不断下降,从2004年的27.3%下降到2015年的19.6%。

东北三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些年粮食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其中,黑龙江省粮食的播种面积占比连续多年都在95%以上。

从功能分化趋势看,东北三省属于典型的粮食主产区,今后仍然会以粮食种植为主。

表1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农民也进入加速分化阶段。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民逐步分化为三类,即专业农民、兼业农民和完全脱离农业的农民工。

东北三省因人均承包土地面积较大、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少、地区偏远、农民兼业的机会较少等原因,农民分化为专业农民的比例更高,导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较低。

东北三省中,辽宁省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最高,2014年平均为4362.3元,高于全国和13个粮食主产区的平均值,但低于粮食主销区的平均值。

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最高的也是辽宁省(见表2),占辽宁农民可支配收入的39.0%,与全国平均水平(39.6%)相近,但低于18个粮食主销区的平均水平(48.4%)。

吉林省和黑龙江省2014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分别1937.6元和2188.5元,所占比重分别为18.0%和20.9%,不仅低于全国和18个粮食主销区,也低于其他11个粮食主产区的平均水平。

可见,黑、吉两省的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对农业的依赖性更大,更多的农民分化为专业农民。

表2我国分地区农民纯收入来源构成(2014年)

二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长期以追求粮食产量增长为单一目标,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东北三省多年来一直在追求实现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的目标。

三个省份粮食的总产量从2000年的5323.5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1973.5万吨,增长了124.9%,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从11.5%上升到19.3%,15年间实现了产量翻一番的目标。

特别是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连续5年位居我国第一。

自2006年起,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近5年达到了95%以上。

在种植结构上,高产作物(玉米、水稻)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地增加,低产作物(大豆、小麦)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减少。

但是,也应该看到,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过于单一的种植结构,给农民带来较大的风险。

2015年东北三省的玉米总产量为7753.3万吨(吉林2805.7万吨,辽宁1403.5万吨,黑龙江3544.1万吨),玉米市场价格每斤下滑0.15元,给东北三省造成232.6亿元的损失。

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粮食供不应求的形势发生变化,长期以追求粮食增产作为农业的供给侧目标,已经不再适合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

(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1.三个省份农业内部结构各有长短

从增加值的结构来看,三个省份的农业内部结构有所差别,产业各有长短,见表3。

2014年东北三省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最高的是黑龙江省,为2659.6亿元,最低的是吉林省,为1570.2亿元。

黑龙江省因为土地面积最大,因此种植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高,为72.4%。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最快,所占比重为34.8%;

辽宁省因为临近海域,渔业产业发展最好,渔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18.9%,位居东北三省第一。

同时也可以看到,三个省份也都有潜力可挖。

黑龙江省是粮食大省,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畜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同时,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种植业发展较快,但粮食种植比例过大,因此可以适度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吉林省是林业大省,虽然伐木业受阻,但是因为拥有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林业经济、生态经济尚能挖掘出更大的潜力。

表32014年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及结构

2.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2014年三个省份畜牧业增加值从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

黑龙江和吉林作为粮食大省,并没有充分利用粮食资源发展好畜牧业,畜牧业的增加值低于辽宁。

三个省份畜牧业的内部产业结构有较大差异,如表4所示。

2015年,三个省份的牛奶产量都增长较快,比上年增长7%左右。

相反,三个省份的生猪产业都出现下滑,其中辽宁省下滑最快,出栏率和存栏率分别降低了5.8%和6.5%。

黑龙江省的奶业和生猪养殖业发展最快,这两个产业远远超出辽宁省和吉林省,但是牛羊禽肉产量和禽蛋产量却都是排在东北三省的最后。

表42015年东北三省畜牧业发展情况

3.粮食的产出量与农民的增收幅度不成正比

从2014年三个省份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的排序来看,从高到低分别是黑、辽、吉,最高的是黑龙江省为2659.6亿元;

最低的是吉林省为1570.2亿元。

三个省份种植业增加值高低的排序也是黑、吉、辽。

辽宁、吉林、黑龙江的耕地面积分别是4989.7千公顷、7006.5千公顷、15864.1千公顷。

辽宁的耕地面积最小,不足黑龙江的1/3,但是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黑龙江仅低不到10%,比吉林高了53%。

虽然辽宁省的粮食产量是最低的,但辽宁省种植业的经济效益是最高的。

相反,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是最高的,但其种植业的经济效益是最低的。

因此,2014年三个省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有差距的,从高到低分别是辽(11191.5元)、吉(10780.1元)、黑(10453.2元)。

从2015年三个省份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看,辽宁增长幅度是最大的(见表5),可见,黑龙江这种“一粮独大”的种植业结构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后劲不足。

表5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三)经营主体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农业经营体系有待改善

经营主体是农业经营体系的构成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现代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近些年,东北三省已经培育了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户正处于分化中,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处于孕育和发展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速度很快。

东北三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较快,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

合作社存在的规模小、实力弱、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在得到逐步的解决。

至2015年末,黑龙江省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到7.9万个,家庭农场(大户)发展到10.6万个,现代综合经营性农民合作社达到1224个,入社社员22.1万户,入社土地1223.7万亩。

[1]吉林省农机合作社发展速度大幅提升,2015年比上年增加了71%,数量达到5317个。

但是,我国农业的经营体系仍然以农户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比例不足20%,现行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农户。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尚未到位,致使劳动力资源配置向城市严重倾斜,低素质劳动力沉积于农村的现象在东北三省更为突出。

以全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为例,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年,低于全国0.3年;

高层次农村劳动力更是缺乏,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77%;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6个百分点;

农村科技推广人员2.7万人,仅占农业劳动力的0.23%,平均1万亩地配备1.35个技术员;

全省农村实用人才57.3万人,仅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85%。

现有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待尽快建立。

(四)以掠夺方式追求土地的产出效益,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